“少帅”其实是蔑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帅”其实是蔑称
提起“少帅”一词,人们大多想起张学良将军。
因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当年割据东三省,人称张大帅,而张学良本人也是年纪轻轻就成为少年统帅,故称其“少帅”理所当然,近年来随着一些关于西安事变题材影视剧的上演,“少帅”更是成为张学良独有的专称和美称。
后来人们又据此引申,将一些企业或团体的年轻领导人称为“少帅”,一时间“少帅”的帽子满天飞。
其实,“少帅”之称在民国年间并非尊称,而是一种带有蔑视或不恭意味的称呼,就像古代的“衙内”差不多。
人们都知道,“少帅”之名出自“大帅”,若想了解“少帅”的由来,首先要知道大帅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具体的官职名称。
从南北朝时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主将的官名,当时的元帅按其职权轻重和执掌分工,大都冠以不同名号,如“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大元帅”等等。
清朝末年地方督抚一般兼掌兵权,其下属便以大帅尊称,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藩台便称呼总督(制台)为大帅:“藩台此时也呆了,垂手说道:‘这个只求大帅,格外设法。
’制台道:‘他动了公事来,实在无法可设。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沿袭清制,亦以大帅称军阀首领,当时还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官至督军可以称“帅”,到督军以上者如巡阅使、经略使可称“大帅”,当时有这个资格的不过是辫子军张勋、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以及奉系掌门张作霖等寥寥数人。
北洋时期叫“大帅”的不多,但有资格称“帅”的却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帅”们的儿子,人们就往往称其为“少帅”,这不过是逗小孩子玩的戏称,所以这个称呼仅仅限于那些还未成年的孩童,如果
是成年人,再称“少帅”就显的有些不恭了。
在当时与“少帅”并称的还有“姑帅”(大帅的姑爷)、“舅帅”(大帅的小舅子)和“三帅”、“四帅”(大帅的弟弟)等等,从这些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称呼大都属于戏称,带有一点开玩笑的意思。
在那个武夫当国的特殊年代,那些赳赳大帅们往往妻妾成群,他们儿子的数量估计也不会很少,少帅自然比大帅多得多,当年赫赫有名的“少帅”就有西北军阀马麒之子马步芳、皖系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之子陆裕光以及张学良等人,由此可以看出“少帅”之名并非张学良一人所独有。
既然少帅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美称,所以人们称呼“少帅”时,都是背后私下谈论,就连曾多年辅佐张作霖,后来被张学良诛杀的奉系元老杨宇霆,也只是在背后用轻薄的口吻称张学良为“少帅”,而绝对不敢当面称呼,由此可见张学良本人对此忌讳之深。
据许多跟随张多年的老部下回忆,当年张的部属在公开场合只能称他的官衔,如“军团长”、“副司令”等,属宾客性质的幕友称其为“汉爷”,张作霖的几位把兄弟则称呼其表字“汉卿”,而于凤至、赵一荻,不论公开或私下都叫他“小爷”。
至于“少帅”一称,在东北军里就是背后这么叫的也不多,除非是张学良的政敌如杨宇霆之流才敢如此称呼。
在时下许多文艺作品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张学良的部下、友人毫不顾忌地称张“少帅”,张学良将军或许没有料到,他年轻时最讨厌的一个称呼在他老年和百年之后竟变得如此充满爱意与敬仰。
1960年代初,沈从文先生因对王力教授的一个观点有不同看法,曾写过一篇名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沈从文写道:“胡子问题虽平常小事,无当大道,难称学术,但是学术的专家通人,行文偶尔涉及到它的历史时,若不作点切实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个比较全面具体的认识。
如只从想当然出发,引申时就难于中肯,而且易致错误。
”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如果能有从文先生小处不可随便的治学态度,诸如“少帅”之类的笑话或许就不会如此公开
地“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