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杨变花
来源:《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第10期
近年来,吉县西关小学坚持走在课改路上,不断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信息技术
与课程改革相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一、制度先行,促使教师积极参与
1.建章立制,是实施智慧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
研组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种子团队,制
订出智慧课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制订具体操作细则,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智慧课
堂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2.完善设施设备,搭建智慧课堂平台。
我校在原有录播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IP 地址,以“东师理想云教学平台”为软件支撑创建智慧教室,购置了25台平板电脑,配置“理想电子书包”,为学生配备了高科技、多功能的学习工具。
同时,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应用装备
调试,进一步完善了智慧课堂应用体系。
3.加大力度,完善考核激励评价制度。
为保障智慧教育的有序实施并取得成效,我校每月
组织一次智慧教育专题讲座,要求人人参与。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有优质资源,我校建立
了校领导包科的智慧课堂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三是语文和英语,周二、四是数学、科学集
体备课。
在集体讨论中,教师们解决了在自己初备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准确地找准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切入点。
教师们从切入点出发,建构教学过程,选择教学资源,为智慧课堂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教研组每月至少推出两节智慧课堂教学研究课,组织教师听课观摩,不
断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学校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参与度,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先晋级的一项重要依据,并对智慧教育示范课、创新课及科研成果给予加分
奖励,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积极转变落后观念,不断进行智慧课堂实践与创新。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
(1)“走出去,请进来”培训。
根据我校是试点校、从未系统接触过智慧课堂相关知识的实际情况,我校先后派出两批人员(由校领导、种子
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组成)赴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全国名师名家智慧课堂的先进经验。
回校后
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一理念传授给全体教师,让
智慧课堂有了更充实的操作依据。
同时多次邀请东北师大东师理想云教育平台讲师来我校给全
校教师进行理念转变和实际操作培训,邀请吉林省榆林市武龙中学校长郭立国来我校就教育信
息化进行培训指导。
在智慧课堂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出现不能推屏问题,又邀请东师理想云平台
姜老师和徐立强技师来校进行了具体指导。
(2)互助培训。
参加相关培训的种子教师根据网络信息浏览、教科研动态、教研活动、教师微信等多种灵活多变的自主方式进行自我和同学科组
的同伴互助学习,进而辐射到各个年级,探讨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教与学的实际问题。
同时,在
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试点班的种子教师完成对试点班全体学生的培训,具体的内
容有:指导使用平板电脑和“云教学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和课中应用、课堂小测和学情分析等。
二、听评结合,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为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步伐,我校安排了运用智慧课堂“点线面”
的听评课活动。
学校首先以五年级(3)班为试点班,语、数教师为实验种子教师,第一轮听评
课活动从种子选手开始,并采用一堂课过关模式,一直听评,直到这堂课能有效、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再提升到智慧课堂的目标。
第二轮以点带线,种子教师带领同学科组教师开展种子团队引领课。
种子团队学习种子选手的课,并按照此模式尝试集体备课,然后个人试讲、团队评课,再讲,再评,直到达到智慧课堂的要求。
第三轮以线成面,全校推门听课,同时,我们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质课评选活动”“新秀课展示活动”“智慧课堂示范引领课”等平台,进行评比、展示,促使每一位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效融合。
教师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实践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一部分教师找不准切入点,找不到好的深度融合内容,即使找到了比较适用的内容又不会进行合理的设计,有了合理的设计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学媒体资源,这些都是困扰教师们讲好课的问题。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1.改善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
我校的课改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首批实现网络全覆盖,每位教师用自己的手提电脑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上网工作;学校拥有自己的录播室和录播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室,安装了伽卡他卡教学系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配备了智慧教室,构建智慧课堂,我校的智慧课堂是以东师理想云备课平台为备课支撑软件,进行备课、上课,并进一步拓展到学科教研;学生以平板电脑为学习辅助工具,运用电子书包在课上与课后开展自主与探索、训练与测试,很好地解决了课改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知识学习困难、学生间协作学习困难、师生互动困难、及时评价困难等瓶颈难题,逐步打造成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交流的灵动课堂。
管理系统覆盖每个角落,在教研室就可以检测每节课的动态。
2.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给学校领导带来了新的挑战,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
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
今后,我们要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行政推动、创新发展机制、注重示范引领等方面下大功夫,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应用,把信息化应用作为教育教学的常态,努力打造鲜明的信息化办学特色,推动学校教育再创佳绩。
(作者系吉县西关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