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朝的胡化倾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唐朝的胡化倾向
摘要:唐朝具有胡化倾向,原因有三:一是唐朝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在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上才能够视华、夷为一家;二是统治者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增加了各级官吏中少数民族的成分,为唐朝的胡化倾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

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唐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服饰、饮食、娱乐活动和音乐舞蹈等方面。

在研究此种问题上,要注意不同思想体系的问题。

唐朝的胡化倾向并没有取代原来的汉文化,反而使汉文化更加地强盛。

关键词:唐,陈寅恪,胡化,汉化
一般在学习民族史时,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词一定是“汉化”,但是当两个民族交流融合时,有可能出现一个民族只是单方面的影响另一个民族,而自己不受其影响的可能性吗?恩格斯曾说:“文明较低的人民之每次侵略,当然中断了经济的发展,并破坏了许多生产力。

但是在长期征服中,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最大多数的场合上,不得不与被征服国度较高的‘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为被征服的本地人民所同化。

”①这段话经常被用来“证明”农业文明的汉民族是可以征服游牧文明的征服者的,但是这段话只是说明征服者在最大多数的场合上被“汉化”,并没有提到汉民族会不会被征服者“同化”。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唐朝这个时间段。

唐朝建国于618年,亡国于907年,历经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同时大力地向周边国家输出文化与技术。

在这样一个汉文化绝对应该占主导地位的盛世,历史研究表明它并不是单方面地向周边国家输出文化,它具有胡化的倾向,甚至正是因为它有这种倾向它才如此地强盛。

(一)唐朝为什么会有胡化倾向
(1)唐朝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陈寅恪曾说:“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

”但是“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宝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88页
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①所以李唐先世一开始是汉族血统,后来是胡汉混杂。

而也正是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在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上才能够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

(2)唐朝统治者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

像是唐太宗出身豪门贵族家庭,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格外注重道德感化的作用,所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用的一个政策就是德化,对于少数民族的首领,他在政治上授以官职,经济上赐之以俸禄。

也因此各民族首领在长安任职的很多,增加了各级官吏中少数民族的成分,为唐朝的胡化倾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唐朝的胡化倾向,是长期以来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

像是隋唐的制度渊源,陈寅恪说:“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②在论证之后认为隋主要的制度继承于北魏和北齐,次之是南朝梁陈,再次之为西魏北周。

隋唐的制度就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

(二)唐朝胡化倾向的表现
唐朝胡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在唐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服饰方面
在唐代前期,男女都很喜欢穿胡服。

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女子着男装、戎装、胡服是极为流行的,这本是在宫女中流行,后普及到一般的妇女。

史料记载太平公主长大后,有一天她“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

帝及后大笑曰:“儿不为武官,何遂尔!’主曰:‘以赐驸马可乎?’帝识其意,择薛绍尚之”。

③唐朝女人着戎装,甚至骑马射箭,出游狩猎,这显然是受胡风的影响。

除了衣服,还有一些配饰两族人民也是互相影响的。

刘肃在《大唐新语·从善》中记载:“贞观中,金城坊有人家为胡所劫者,久捕贼不获。

时杨纂为雍州长史,判勘京城坊市诸胡,尽禁推问。

司法参军尹伊异判之曰:‘贼出万端,诈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94页,第183页
②同上,第3页
③《新唐书》,第八十三卷
伪非一,亦有胡着汉帽,汉着胡帽,亦须汉里兼求,不得胡中直觅。

请追禁西市胡,余请不问。

’”①这说明贞观年间长安汉人就习惯戴胡帽,仅凭戴帽无法确定是汉人还是胡人。

(2)饮食方面
饮食中最流行的是胡食。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

②当时长安人喜欢吃的油煎饼、烧饼、胡饼、抓饭等都是这种从西域传来的胡食。

唐朝街市上还往往有专营胡食的商铺。

除了主食的变化,还有域外的调料的使用。

像是中国虽然有种植甘蔗的历史,但却不会制作蔗糖。

唐朝就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制糖工艺。

《唐会要》记载:“西番胡国出石蜜(蔗糖),中国贵之。

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国(印度)取其法,令扬州煎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

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

”③但是外来调味品中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胡椒。

椒是原产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藤本植物,因从域外传入,故称胡椒。

胡椒籽粒含有挥发油、胡椒碱、粗脂肪、粗蛋白等,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调味品。

唐人苏恭《唐本草》云:“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④
在喝的东西上,西域来的葡萄酒受到唐朝人极大的喜爱。

鲍防在《杂感》中写到:“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据《唐会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

唐平高昌,用其地马乳葡萄酿酒,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

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


(3)娱乐活动
西域传入的娱乐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击鞠即打马球。

唐朝皇帝大多酷爱打马球,其中唐玄宗、僖宗的球艺最为精湛。

景龙四年,宫中曾举行过一场激烈的马球赛,一方为宫廷队,另一方为吐蕃队。

比赛开始后,吐蕃队进攻勇猛,宫廷队相形见绌,频频失利,坐在场外观看的中宗李显得十分焦急,正在这时临淄王李隆基率领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出场了。

李隆基“若猛虎捕食,出入于无人
①(唐)刘肃:《大唐新语》,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8页
②(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陀罗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54 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第一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35页
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二卷,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89页
⑤《唐会要》,第一百卷,第2135页
之境”,结果转败为胜,迫使吐蕃认输。

①甚至连女子也参加“击鞠”,出土文物中就有唐代四女子击球图。


(4)音乐舞蹈
唐朝音乐舞蹈的兴盛,除了唐太宗和唐玄宗等统治者的提倡外,还由于受到各族特别是西域各族文化的影响。

陈寅恪说:“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之胡乐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北齐之宫廷尤其末年最为西域胡化”。


像是唐太宗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其中清商是南朝以来的雅乐,燕乐是新制作的,其余八部全来自西域。

“自‘破阵舞’以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万里,动荡山谷”。

④“十部乐”曲调中,已普遍运用龟兹乐及西凉乐。

许多乐器如揭鼓、答腊鼓、空侯、腰鼓、琵琶、五弦等多为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和域外,经过唐朝艺人的创造,在制作和演奏上都融入了新的特色。

(三)唐朝胡化倾向的评价
对于唐朝胡化倾向的研究早在1940年,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提出了胡化、汉化等问题。

但一开始他的观点并不受史学界待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掀起一股“陈寅恪热”。

陈寅恪说:“总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⑤指出胡化、汉化的问题实际上是胡汉文化的对立,判别胡人和汉人是以所受文化,而不以种族和血统为依据。

用血统来确定一个人的民族,这在生物学或许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但如果在历史研究中,只是以血统来做标准,显然有失偏颇,陈寅恪主张以一个人所接受或认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来判断其民族属性,这比起单纯的血统论要好得多。

①《封氏闻见记》,第六卷
②周欣,周长源:《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文物,1979年7期
③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28页
④《旧唐书》,第二卷
⑤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79页
而在1942年,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得出得出结论:“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它藩镇与中央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①
其实陈寅恪所说的胡化和汉化,跟我们一般情况下认为马克思的民族融合不太一样。

陈寅恪有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它与其他思想体系可能有不谋而合之处,但毕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这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术语去解释另一个体系的语言。

对于唐朝胡化倾向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唐朝的胡化倾向,只能算是当时整个唐朝文化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取代原来的文化。

在这其中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意识形态可以说了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志于统一事业的统治者,不管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和忠孝仁义观念都可以说他们的主要精神支柱。

也正是在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之后,汉文化才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最后历史上的民族,无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华,两个民族交流融合,必定会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不是对等的,但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行为。

像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胡化,但是在其传播过程中,汉人不断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中国,这便是汉化了。

①同上,第1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