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课题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课文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本课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议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2.全班交流。
第一小节:祖国地域辽阔,地形丰富。
第二小节:介绍祖国的名山大川.
第三小节:展望祖国的宏伟蓝图。第四小节:写“我”站在祖国身旁,就像依偎着妈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全班展示读。
3。填空。
“峡”的音序是,读音是;“宏”的部首是,除去部首还剩画;“宏伟”中的“宏"在词语中的意思是。
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有些句子写得很美,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它们的美。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可先让学生说说“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来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应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古诗三首
《暮江吟》: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黄昏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和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1、要求基本会背;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黄昏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雪梅》:
《雪梅》这首诗主要是借梅花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是这样来开展新课的:
一、看图片,赏雪梅
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让同学们从感官上感受梅的特点。从而对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读古诗,诵雪梅
在对梅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片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jiàn kāng( )
hóng wěi()
tài shān( )
2.辨字组词.
峡()
侠()
泰()
秦()
健()
建()
懂()
董()
三、再读课文。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组织展示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说说你读了这首诗后是怎样的心情?
四、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课前通过图片欣赏导入,让学生感受祖国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域辽阔,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体会人物的心情.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我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如:珠穆朗玛峰有多高?让学生看图片来感受珠穆朗玛峰的高,再指导学生读出它的高.对于其他内容,可以借助图片或课件让学生观察、想象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背诵第二小节.
2。根据文章结构,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仿写。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二小节。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
1。引导听写词语。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听写词语.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2.分小节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用时:3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思考:
(1)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分别指的是什么?
(3)“巨大的摇篮"是指什么?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指我国辽阔的疆域.
(4)骄傲、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2。轻声读第二小节,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小节,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全班展示读。
5.照样子写词语。
五颜六色(含数字)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懂得妈妈的深情一片”指的是。
(2)“给妈妈做件衣衫”中的“衣衫”指的是.
7。品析句子。
(1)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南沙诸海岛,撒开珍珠串.
(2)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看着母亲的相片。妈妈,您不老,正当青春盛年.
三、指导背诵.
(用时:5分钟)
1.组织小组内自由练习背诵第二小节.
2.组织展示背诵。
1。小组内自由练习背诵第二小节.
2。全班展示背诵。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2.引导学生轻声读第二小节,展开想象,向同桌描绘你想象出来的画面。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小节,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组织展示读。
1。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
(1)看五颜六色,都是形象语言。
(2)金黄、深褐、碧蓝、翠绿、淡绿、浅蓝等颜色各代表我们的祖国有沙漠、高山、湖泊、平原、沼泽、海湾……文中省略号省写了其他颜色所代表的意义。
三、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
四、讲雪梅的关系,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雪梅的关系。然后引导孩子悟出道理。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纠正读错的字.
4.指导识字。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1)要注意“沼、诸”是翘舌音;“漠、湾、健、懂"可利用熟字加偏旁来记忆字形,也可以采用编儿歌等方式识记,还要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分小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1。看拼音,写词语.
sshāmò()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这是什么?(中国地图.)
2。板书课题。引导针对课题质疑。
1.看中国地图,讨论交流。
2.齐读课题。针对课题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不漏字,不读错字。
2.同桌互读,检查朗读。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前准备
1.准备中国地图。(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准备中国地图。(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9“空中霸王”的克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西林壁》: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