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医学)沉淀反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Fahey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t1 为 16 ~ 24h ; t2 为 24 ~ 48h ; t3 为 48h 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23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24
62
63
火箭免疫电泳
技术要点
1.2%巴比妥琼脂糖约55℃,加入适量抗血 清,混匀后制板,打孔,孔内加待测样品, 样品孔放负极侧, 6h后观察琼脂板上沉 淀峰,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浓度。
64
火箭免疫电泳
影响因素
1.琼脂(无电渗或电渗很小的)影响火箭形状不规则。 2.电泳终点时间的确定。 3.标本数量多时应先通电后加样,防止宽底峰形. 4.IgG定量时,可用甲醛与IgG上的氨基结合(甲酰 化),抵消了电渗作用。
l:支持场的长度 (有效长度)
48
• 影响泳动率u的因素 内因:1.净电荷 2.质点大小 3.质点形状
49
外因: 1.电场强度V ( U/L)电场强度越大,带电质点
泳动速度越快。 2.缓冲液的pH (pH恒定):溶液的pH值决定了带
电质点的解离程度,也决定了物质所带电荷 的多少。 3.离子强度[I]溶液的离子强度越高,颗粒泳动 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最适:0.02-0.07 4.电渗: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由于琼脂中含有SO42-,带负电荷,造成静电 感应致使附近的水带正电荷,而向负极移动
53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清蛋白
54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清蛋白
• 电泳仪器
架膜
加盖
接导线,开机
55
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 + 沉淀反应
优点: 1.加快反应的速度。 2.提高了灵敏度。 3.增加了分辨率。
抗原抗体反应 的高度特异性
电泳技术的高 分辨率、快速、 微量
56
免疫电泳包括: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免疫印迹等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 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10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18
单 向 琼 脂 扩 散 试 验
Ag
Ab
试管法
19
一、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single diffusion test)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 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 合形成沉淀环。
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 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0.9%琼 脂糖内(50℃),未凝固前倾 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 3~5mm ),孔中加入抗原溶 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 盒内37℃,24~48h 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为6.5~8.5 4.使用增浊剂
15
免疫浊度测定
分类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免疫胶乳比浊法
16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gel phase precipitation)
17
原理
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 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的位置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 胺凝胶。
57
一、对流免疫电泳 (counter immunoeletrophoresis,CIEP)
原理:双向扩散 + 电泳
比双向扩散试验灵 敏度提高8-16倍
技术要点:制备1.2%巴比妥 琼脂凝胶板,在其上成对打 孔,孔径3mm,孔距6 mm, 于阴极侧孔内加待测血清, 阳性侧孔加抗血清,电泳条 件3~4mA/cm,30min~1h。
61
二、火箭免疫电泳 (rocket immunoeletrophoresis,RIE)
原理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 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 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 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 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 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20
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21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8
絮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Ag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9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度的抗体反 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该抗体的效价。 3.可进行任意稀释。
37
“1” 为单一抗原抗体系统。 “n” 为多个抗原抗体系统。 *可以用混合抗原鉴定抗体纯度。
*可以用混合抗体鉴定抗原纯度。
38
小结
沉淀反应定义和特点 沉淀反应的类型 1.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
免疫浊度测定 2.凝胶内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3.免疫电泳技术
A.Mancini曲线 B.Fahey曲线 C.海德堡曲线 D.直线 E.抛物线
45
第四节 免疫电泳技术 (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46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 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其 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 electrophoresis)
+
±
—
1/10
+
++ ++ ++ +++ ++
+
—
1/20
+
++ ++ ++ +++ ++
+
—
1/40
—
±
+
+
++ +++ ++
—
1/80
—
—
—
—
+
+
+
—
11
4.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 敏感度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 显,目前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 比。
12
二、免疫浊度测定 (immunoturbidimetry)
此时介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1
• 电泳时有两种力,即电泳力和电渗力。 • 如果物质原来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则
因电渗作用向负极移动得更快。如果物质 向正极移动,所带电荷少,电泳力抵不过 电渗力,则也向负极移动。
52
• 支撑物 • 一般是采用琼脂或琼脂糖、纤维素膜、滤
纸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絮状沉淀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5
一、 絮状沉淀试验 (flocculation)
•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三种类型)
6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7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 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58
对流免疫电泳
蛋白质抗原常
带较强的负电
- 荷,在电场中
向正极移动
通电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
籍电渗作用向 +
负极泳动
59
60
对流免疫电泳
结果分析:
•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无相 应的抗原。
• 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孔中 间,说明两者比例较适合。
•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 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 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 浓度。
速率。
形成的复合物
3
沉淀反应可分三类
液体内沉 淀试验
凝胶内沉 淀试验
凝胶免疫 电泳技术
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Hale Waihona Puke 4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 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液体内沉淀又可分 为三类:
42
3.单向扩散试验出现双环的沉淀线是因为() A.两种抗原 B.两种抗体 C.抗体为多克隆抗体 D.抗原为多态性抗原 E.抗原为性质相同的两个组分扩散率不同
43
4.沉淀反应中的钩状效应是因为() A.pH浓度过高 B.pH浓度过低 C.抗体过量 D.抗原过量 E.以上都不是
44
5.单向扩散试验中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 (48h)的结果处理宜用()
绘制标准曲线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相应抗原浓度
25
26
27
影响因素
1.抗血清要求亲和力强、特异性好和效价高,注 意保存。
2.标准曲线必须每次制作。 3.每次必须加质控血清。 4.双环现象,不同扩散率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5.Ig测定中,可出现测量值降低:单克隆抗体。 6.假阳性:多克隆抗体。
32
1.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2.抗原性质分析 3.抗体效价滴定 4.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
33
A Ag
BCDEF
Ab
A: 浓度Ag、Ab及分子量近似; B: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C: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D:浓度Ag>Ab,分子量近似;
E: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F: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28
29
二、双向扩散试验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 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 形成白色沉淀线。
30
模拟图
Ag
原理示意图
Ab
1.抗原抗体双向自由扩散 2.24小时出结果 3.呈现沉淀线或弧
染色标本图
31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脂 糖薄层,凝固后打孔,孔径为3mm,孔间 距在3~5 mm之间,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 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h 后,观 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50
• NH 3 + |
NH 3 + +OH - |
NH 2 +OH - |
Pr-COOH ====== Pr-COO - ====== Pr-COO -
+H +
+H +
阳离子
两性离子
阴离子
pH<pI
pH=pI
pH>pI
• 蛋白质的等电点 (pI) :
•
在一定的介质中,某一蛋白质解离成阴、
阳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两性离子 (净电荷为零),
39
重点
掌握沉淀反应的含义和类型
40
选择题
1.影响絮状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是( ) A.抗原的质量 B.抗体的质量 C.抗原抗体的比例 D.反应溶液pH E.抗体特异性强
41
2.双向扩散试验中沉淀环弯向抗原一方是因 为()
A.抗原分子量大 B.抗体分子量大 C.抗原抗体分子量大致相等 D.抗原含量大 E.抗体含量大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1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2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
速但不可见。免疫比浊法 复合物。沉淀线或沉淀环
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阶 的观察以及免疫比浊法中
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 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
• 电泳迁移率:同一电场条件下,各种带 电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47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V:泳动速度cm/秒or分 d:泳动距离cm t:电泳时间 (秒/分) E:电场强度 伏特/cm
u:泳动率or泳动度(cm/伏·秒or分) U:电压 常压(100—500v)
高压(500—10000v)仅需几分钟
原理: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 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 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 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 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13
14
免疫浊度测定
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34
2.抗原性质分析
1表示待检Ag
2表示标准Ag
待检Ag与标准抗原完全吻合
待检Ag中含有与标准Ag相同的 Ag;还有另外的Ag与Ab相对应
待检Ag有与Ab相对应的Ag,但 与标准Ag不同
待检Ag与标准Ag性质相同;但 含量较低;
35
36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2.以出现沉淀线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
Fahey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t1 为 16 ~ 24h ; t2 为 24 ~ 48h ; t3 为 48h 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23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24
62
63
火箭免疫电泳
技术要点
1.2%巴比妥琼脂糖约55℃,加入适量抗血 清,混匀后制板,打孔,孔内加待测样品, 样品孔放负极侧, 6h后观察琼脂板上沉 淀峰,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浓度。
64
火箭免疫电泳
影响因素
1.琼脂(无电渗或电渗很小的)影响火箭形状不规则。 2.电泳终点时间的确定。 3.标本数量多时应先通电后加样,防止宽底峰形. 4.IgG定量时,可用甲醛与IgG上的氨基结合(甲酰 化),抵消了电渗作用。
l:支持场的长度 (有效长度)
48
• 影响泳动率u的因素 内因:1.净电荷 2.质点大小 3.质点形状
49
外因: 1.电场强度V ( U/L)电场强度越大,带电质点
泳动速度越快。 2.缓冲液的pH (pH恒定):溶液的pH值决定了带
电质点的解离程度,也决定了物质所带电荷 的多少。 3.离子强度[I]溶液的离子强度越高,颗粒泳动 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最适:0.02-0.07 4.电渗: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由于琼脂中含有SO42-,带负电荷,造成静电 感应致使附近的水带正电荷,而向负极移动
53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清蛋白
54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清蛋白
• 电泳仪器
架膜
加盖
接导线,开机
55
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 + 沉淀反应
优点: 1.加快反应的速度。 2.提高了灵敏度。 3.增加了分辨率。
抗原抗体反应 的高度特异性
电泳技术的高 分辨率、快速、 微量
56
免疫电泳包括: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免疫印迹等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 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10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18
单 向 琼 脂 扩 散 试 验
Ag
Ab
试管法
19
一、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single diffusion test)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 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 合形成沉淀环。
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 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0.9%琼 脂糖内(50℃),未凝固前倾 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 3~5mm ),孔中加入抗原溶 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 盒内37℃,24~48h 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为6.5~8.5 4.使用增浊剂
15
免疫浊度测定
分类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免疫胶乳比浊法
16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gel phase precipitation)
17
原理
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 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的位置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 胺凝胶。
57
一、对流免疫电泳 (counter immunoeletrophoresis,CIEP)
原理:双向扩散 + 电泳
比双向扩散试验灵 敏度提高8-16倍
技术要点:制备1.2%巴比妥 琼脂凝胶板,在其上成对打 孔,孔径3mm,孔距6 mm, 于阴极侧孔内加待测血清, 阳性侧孔加抗血清,电泳条 件3~4mA/cm,30min~1h。
61
二、火箭免疫电泳 (rocket immunoeletrophoresis,RIE)
原理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 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 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 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 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 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20
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21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8
絮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Ag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9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度的抗体反 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该抗体的效价。 3.可进行任意稀释。
37
“1” 为单一抗原抗体系统。 “n” 为多个抗原抗体系统。 *可以用混合抗原鉴定抗体纯度。
*可以用混合抗体鉴定抗原纯度。
38
小结
沉淀反应定义和特点 沉淀反应的类型 1.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
免疫浊度测定 2.凝胶内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3.免疫电泳技术
A.Mancini曲线 B.Fahey曲线 C.海德堡曲线 D.直线 E.抛物线
45
第四节 免疫电泳技术 (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46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 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其 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 electrophoresis)
+
±
—
1/10
+
++ ++ ++ +++ ++
+
—
1/20
+
++ ++ ++ +++ ++
+
—
1/40
—
±
+
+
++ +++ ++
—
1/80
—
—
—
—
+
+
+
—
11
4.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 敏感度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 显,目前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 比。
12
二、免疫浊度测定 (immunoturbidimetry)
此时介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1
• 电泳时有两种力,即电泳力和电渗力。 • 如果物质原来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则
因电渗作用向负极移动得更快。如果物质 向正极移动,所带电荷少,电泳力抵不过 电渗力,则也向负极移动。
52
• 支撑物 • 一般是采用琼脂或琼脂糖、纤维素膜、滤
纸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絮状沉淀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5
一、 絮状沉淀试验 (flocculation)
•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三种类型)
6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7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 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58
对流免疫电泳
蛋白质抗原常
带较强的负电
- 荷,在电场中
向正极移动
通电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
籍电渗作用向 +
负极泳动
59
60
对流免疫电泳
结果分析:
•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无相 应的抗原。
• 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孔中 间,说明两者比例较适合。
•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 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 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 浓度。
速率。
形成的复合物
3
沉淀反应可分三类
液体内沉 淀试验
凝胶内沉 淀试验
凝胶免疫 电泳技术
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Hale Waihona Puke 4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 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液体内沉淀又可分 为三类:
42
3.单向扩散试验出现双环的沉淀线是因为() A.两种抗原 B.两种抗体 C.抗体为多克隆抗体 D.抗原为多态性抗原 E.抗原为性质相同的两个组分扩散率不同
43
4.沉淀反应中的钩状效应是因为() A.pH浓度过高 B.pH浓度过低 C.抗体过量 D.抗原过量 E.以上都不是
44
5.单向扩散试验中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 (48h)的结果处理宜用()
绘制标准曲线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相应抗原浓度
25
26
27
影响因素
1.抗血清要求亲和力强、特异性好和效价高,注 意保存。
2.标准曲线必须每次制作。 3.每次必须加质控血清。 4.双环现象,不同扩散率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5.Ig测定中,可出现测量值降低:单克隆抗体。 6.假阳性:多克隆抗体。
32
1.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2.抗原性质分析 3.抗体效价滴定 4.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
33
A Ag
BCDEF
Ab
A: 浓度Ag、Ab及分子量近似; B: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C: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D:浓度Ag>Ab,分子量近似;
E: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F: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28
29
二、双向扩散试验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 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 形成白色沉淀线。
30
模拟图
Ag
原理示意图
Ab
1.抗原抗体双向自由扩散 2.24小时出结果 3.呈现沉淀线或弧
染色标本图
31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脂 糖薄层,凝固后打孔,孔径为3mm,孔间 距在3~5 mm之间,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 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h 后,观 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50
• NH 3 + |
NH 3 + +OH - |
NH 2 +OH - |
Pr-COOH ====== Pr-COO - ====== Pr-COO -
+H +
+H +
阳离子
两性离子
阴离子
pH<pI
pH=pI
pH>pI
• 蛋白质的等电点 (pI) :
•
在一定的介质中,某一蛋白质解离成阴、
阳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两性离子 (净电荷为零),
39
重点
掌握沉淀反应的含义和类型
40
选择题
1.影响絮状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是( ) A.抗原的质量 B.抗体的质量 C.抗原抗体的比例 D.反应溶液pH E.抗体特异性强
41
2.双向扩散试验中沉淀环弯向抗原一方是因 为()
A.抗原分子量大 B.抗体分子量大 C.抗原抗体分子量大致相等 D.抗原含量大 E.抗体含量大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1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2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
速但不可见。免疫比浊法 复合物。沉淀线或沉淀环
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阶 的观察以及免疫比浊法中
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 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
• 电泳迁移率:同一电场条件下,各种带 电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47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V:泳动速度cm/秒or分 d:泳动距离cm t:电泳时间 (秒/分) E:电场强度 伏特/cm
u:泳动率or泳动度(cm/伏·秒or分) U:电压 常压(100—500v)
高压(500—10000v)仅需几分钟
原理: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 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 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 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 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13
14
免疫浊度测定
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34
2.抗原性质分析
1表示待检Ag
2表示标准Ag
待检Ag与标准抗原完全吻合
待检Ag中含有与标准Ag相同的 Ag;还有另外的Ag与Ab相对应
待检Ag有与Ab相对应的Ag,但 与标准Ag不同
待检Ag与标准Ag性质相同;但 含量较低;
35
36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2.以出现沉淀线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