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唐山市开滦十七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唐山市开滦十七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

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

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

“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

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

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

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p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

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

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

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

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

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

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

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

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

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

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
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

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

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

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

B. 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

C.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 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 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 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 “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 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 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

”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
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4.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5.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6. 文章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7.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论语》记载: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观点,但此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很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两者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礼治社会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C.第三段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说明了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这一中心论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传统因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已养成对礼的敬畏感,就可能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

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

四库馆开,充纂修官。

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为古文。

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

鼐世父①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

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

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

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

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

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

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②,加四品衔。

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

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

《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街,举人,知县。

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增改)
【注】①世父:伯父。

②鹿鸣:科举时代,为举子们饯行、励志的宴会。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B. 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C. 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D. 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全国的学校事务、宗庙祭祀、藩属以及外国往来等事务。

B.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是在“乡试”的次年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C.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鏪、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姚鼐是该派的集大成者。

D. “惜抱轩”,是姚鼐的书斋名。

“惜抱”是他的自号,“轩”指小屋。

譬如《聊斋志异》中“聊斋”即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1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鼐品性高雅、孝敬双亲。

为官时喜交名士,在《四库全书》完成后,即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了故里。

B. 姚鼐治学精深、成就卓著。

他的论文喜探本溯源,评论者认为其言辞比方苞豪放,说理比刘大鏪深刻。

C. 姚鼐为人刚正、品学兼备。

凡是与道义不相符的,他会坚持守正的节操,世人一致认可推崇他的品学。

D. 姚鼐致力教育、倾心后学。

告老回乡后,在书院讲学数十年,致力于教诲开导在学业上没有长进的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

(2)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颇。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

[注](1)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
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2)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怀敬意。

“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

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是因为词人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用,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

“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既写出悠然的景色,又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作者借此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意蕴深厚。

16.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17.费衮评价“此词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后人评价“全词跌宕起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请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两句,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上翔,晚霞绚烂的秋日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进亦忧”是指“:____________”,“退亦忧”是说“_________________。

”(4)《前赤壁赋》中洞箫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伤感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10年1月,①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

②据商务部数据显示,③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④大约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

⑤这不仅惠及广大民众,⑥许多东南亚企业还被吸引来中国开拓市场,⑦给区域经济注入强大活力。

⑧10年来,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⑩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强大推动力,⑪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教师网上阅卷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