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乡土中国》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念
乡土社会普遍重视家庭、 亲情、孝道等传统价值观 念。
风俗习惯
各种节庆活动、婚丧嫁娶 等习俗在乡土社会中得以 传承和发展。
语言文字
方言、俚语等成为乡土社 会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交流 方式。
10
乡土社会秩序与规则解读
社会结构
家庭、宗族等社会组织在 乡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维系着社会秩序。
规则体系
32
乡土社会的变迁与挑战
阐述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挑战,如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对乡土社会 的影响,以及乡土社会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2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传统
深入了解乡土文化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 看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乡土 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内 涵特点。
参与乡土文化活动
结构梳理
该书各篇之间相互联系,层层深入,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面貌 ,展现了乡土中国的本色。
6
研究方法与价值意义
研究方法
费孝通在本书中运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价值意义
《乡土中国》不仅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 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乡村文化的重要参考。它对于我们认识 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 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土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乡土社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 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乡土情怀的弘扬与传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土情怀的弘扬和传播将更加重要,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 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1
THANKS
感谢观看
15
04
乡村治理结构剖析
16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回顾
家族制度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家族长老、族长等权威人物进行治理。
乡绅治理
乡绅作为地方精英,通过掌握经济、文化等资源对乡村社会进行 管理和引导。
礼治秩序
以传统礼仪、习俗等社会规范来维持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
17
当代乡村治理创新实践
村民自治
01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境对乡土社会影响
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 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
响。
资源分布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决定了乡 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
地理位置
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影响 乡土社会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 。
9
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中体现
01
02
03
分析《乡土中国》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探讨其乡土性特 征,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乡 土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社会关系与网络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关系 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变革。
25
历史学视角下《乡土中国》评价
乡土价值观念的淡化
3
城市化带来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乡土价值观念造成 冲击,导致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 低。
21
乡土文化保护意义和价值
维护文化多样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乡土文化有利 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传承历史文脉
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民族精神。
创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程 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的连载文章,追究了中国乡村社 会的特点。
5
主要内容及结构梳理
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 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 等各方面。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土文化活动 ,如庙会、祭祀、节庆等,亲身 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承乡土文化精神
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乡土 文化的价值观,如尊重长辈、关 爱家人、勤劳节俭等,传承和弘 扬乡土文化的精神。
30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未来将继续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 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与度和自治能力。
法治建设
02
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村民法
治意识。
多元共治
03
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合力。
18
乡村治理面临挑战与对策
挑战
人口流失、土地流转、环境污染等问 题对乡村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对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 领导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 村治理物质基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和自治能力。
习惯法、村规民约等非正 式规则与正式法律制度共 同维护乡土社会秩序。
权力运作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及 其运作方式,如长老统治 、乡绅治理等。
11
03
农民生活状态展示
12
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水平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采用传统 农具和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注重天 时地利人和。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26
文学视角下《乡土中国》欣赏
文学风格与语言魅力
欣赏《乡土中国》的文学风格,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 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情描绘。
人物形象与塑造手法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塑造手法及 其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探讨《乡土中国》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如乡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感受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 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发展 地方特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22
乡土文化保护措施及建议
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教育
建立乡土文化保护名录和数据库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乡土文化保护 和传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乡土文化 自觉。
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建 立保护名录和数据库,为乡土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背景与时代价值
将《乡土中国》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探讨其在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历史变迁与乡土记忆
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乡土中国》 所承载的乡土记忆和文化传承。
历史人物与思想解读
分析《乡土中国》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探讨其对中国农村 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发展乡土文化产业
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 乡土文化产业,将乡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
培养和引进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方 面的人才,为乡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 保障。
23
06
跨学科视角下的《乡土中国》研究
24
社会学视角下《乡土中国》解读
社会结构与乡土性
19
05
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问题探讨
20
城市化对乡土文化冲击表现
1
传统建筑和村落风貌的消失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传统建筑被拆除,村落风貌 逐渐消失,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遭到破坏。
2
乡土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 、传统手工艺等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替代,乡 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27
07
总结与展望:传承优秀传统,构建美 好未来
28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乡土社会的特点与价值观
介绍了乡土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乡土社会的价值 观,如家庭观念、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了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等 ,探讨了如何保持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和习惯。
信仰体系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丰富的信仰 体系,包括民间信仰、宗教信仰 等,这些信仰对农民的精神世界
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文化传承
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地,农民通过口耳相传、节庆活 动等方式传承着民族文化和地方
文化。
14
农民阶层地位变迁历程
01
封建社会农民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
条件艰苦。
02
近代以来农民地位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获得了
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03
当代农民地位及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农民仍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国家的粮食安
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
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农村地区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 产,也有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组织形式,共同推动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技术逐渐推 广到农村地区,如机械化耕作、良种 选育、化肥农药使用等,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
13
农民生活习俗及信仰体系
生活习俗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 独特的生活习俗,如饮食、居住 、节庆、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传统
《乡土中国》课件
1
• 乡土中国概述 • 乡土社会特点分析 • 农民生活状态展示 • 乡村治理结构剖析 • 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问题探讨
2
• 跨学科视角下的《乡土中国》研究 • 总结与展望:传承优秀传统,构建美
好未来
3
01
乡土中国概述
4
作者与背景介绍
作者
费孝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 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