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一、论述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二、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论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四、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一是市场经济在配置中人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进行全面干预。

二是危机频繁,危机突发性显著,强度大,传到迅速,波及面广,经济复苏缓慢。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

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五、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高级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工人受到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

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体现,这对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最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客观必然的。

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合理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代表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是这些合理性,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五、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六、论述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八、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九、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