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
1.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 1:患者,男, 43 岁, 2010 年 7 月 20 日因反复腰腿疼痛,突发全身乏力、双下肢瘫痪 2 天来诊。

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4 年余,曾多次在某医院门诊予牵引加针灸治疗。

2 日前于劳动中,无明显原因,突然瘫
坐地上,双下肢动弹不得,遂抬来就诊,在门诊经针灸治疗 2 日后未见明显好转,要求服中药治疗。

发病以来无发热、口渴,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小便清,大便尚可,睡眠差,饮食不多,喜食温热。

查体:神志清楚,身体瘦弱,精神差,对答切题,头颅五官无异常,舌无偏斜。

神经系统检查: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浅感觉减弱,双下肢肌力Ⅰ 级,肌张力及腱反射减退,巴氏征(一) 。

余无异常。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证候:神疲,少气懒言,面色青,舌黯淡,苔薄白润,脉弦细,四肢不温。

中医诊断:痹证。

证属肾阳虚损,寒湿阻滞经络。

根据六经辨证乃太阳、少阴合病。

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 10 g,制附子(先煎)30 g,细辛 10 g,桂枝 15 g,白芍 12 g,干姜 15 g,甘草 6 g,大枣 20 g,杜仲 20 g,狗脊 20 g,川牛膝 20 g,续断 20 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服药 3 剂后,双下肢瘫痪缓解,但觉双下肢疼痛不适,大便硬,余无不适。

白芍加至 20 g,甘草加至 10 g,继服 6 剂,双下肢瘫痪及疼痛痊愈。

嘱再服 6 剂巩固疗效,随访 2 年,原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酸痛也基本消失。

2.耳鸣
案例 2:患者,女, 33 岁, 2011年 3 月 18 日因“ 感冒” 后
耳鸣 2 周来诊。

患者春节回家省亲,因劳累及受风寒而感冒,在当地医院治疗,感冒症状缓解,但乏力未见好转,随后出现耳鸣。

经某医院五官科检查,除鼓膜内陷外,余无异常,按“ 神经性耳鸣” 以口服药物治疗 2 周(具体用药不详) ,症状无明显好转。

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差、多梦,饮食尚可,小便清,大便正常。

查体:身体瘦弱,精神差,面色黯,心肺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中医证候:神疲,舌黯淡,苔薄白润,脉弦细,四肢不温。

中医诊断:耳鸣。

证属肾阳虚损,少阴伤寒直中。

根据六经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

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 10 g,制附子(先煎) 30 g,细辛 10 g,桂枝 15 g,白芍 12 g,甘草 6 g,干姜、大枣、葛根各 20 g。

水煎服,每日1 剂。

并服右归丸,每日2 次,每次 1 丸。

3剂后,症状显著改善,但大便秘而不畅。

嘱自服浓蜂蜜水。

效不更方,继服 10 剂,诸症皆除。

3.颈肩综合征
案例 3:患者,男, 31 岁, 2011 年 2 月 18 日因颈、项、肩背部酸痛不适 1 周来诊。

患者因近日较劳累及受风寒,出现颈、项、肩、背部酸痛,并觉肩背部寒冷感,右上肢时常发麻,口服芬必得等药物,症状无明显缓解,且乏力、畏风寒明显。

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差、多梦,饮食量少,偶感口渴,有口气,小便清长,时有大便溏薄。

查体:身体瘦弱,精神差,面色淡黄,心肺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

西医诊断:颈肩综合征。

中医证候:神疲,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弦迟,四肢不温。

中医诊断:痹证。

证属阳虚寒凝,少阴伤寒直中,寒湿阻络。

根据六经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

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 10 g,附子 (先煎) 20 g,细辛 10 g,桂枝 15 g,白芍 12 g,干姜 20 g,甘草 6 g,大枣
20 g,葛根 20 g,制半夏 10 g,桑枝 12 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1剂后,颈项及肩部出大汗,肩背不适顿时缓解十之七八。

继服4剂,诸证皆愈。

桂枝汤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是调和营卫代表方。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便是本方的证治要点。

临床运用中倾向于黄煌教授提出的“ 桂枝体质”及“ 桂枝舌” ,即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为多见,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失眠、多梦等。

只要符合“ 桂枝体质”和“ 桂枝舌” 者,均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味或合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证而设。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便是本方的证治要点。

张仲景创制本方以治太少两感证。

黄煌教授提出本方证为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苔白润;并认为本方是止痛兴奋剂,尤其是在治疗急性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最佳。

李翰卿认为“ 始得之” 为使用本方证应注意的地方,强调本方证应用为寒的因素多,如果日久则偏于虚,则应加味如人参等。

王氏总结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使用的经验,认为本方证为:①腰背酸楚冷痛;②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③恶寒发热,寒多热少;④患处局部有冷感;⑤舌淡胖嫩,多有齿痕,苔白或水滑;⑥脉沉,或沉迟而弱。

并认为6 条
方证不必悉具,但见其中二三症即可。

这些观点在临床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带来便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汤对体温、汗腺分泌、肠蠕动、免疫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扩张血管和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抗惊厥、抗过敏、健胃、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镇痛、免疫调节作用。

当然,桂枝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经煎煮后其药理作用是否发生改变,需要现代药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以上案例患者虽然西医诊断疾病各不相同,但在中医证候中均为“ 桂枝体质” ,且病机均为素体阳虚,少阴伤寒直中,乃太少两感证,因此,根据六经辨证及辨方证,运用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

桂枝汤以桂枝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祛在表之风寒;白芍益阴敛营且有监制桂枝发散作用,使汗勿伤津液。

麻黄附子细辛汤则以附子温肾壮阳以祛里寒,用麻黄宣肺降气以解外寒,佐细辛既能助附以解在里陈寒,又能助麻黄解外寒,使由太阳直入少阴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即给邪以出路。

合方中桂枝汤既增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祛邪及温里作用,同时桂枝汤中的白芍、大枣、甘草又起到了养血营阴,兼补中益气作用,因此,全方具有补肾、活血、通络的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临床应用特点为:平素体质较虚弱而又风寒直中少阴的患者,即太少两感的患者,同时对阳虚寒凝、寒湿阻滞经络也有良好的效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改善患者虚弱性体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振奋机能,起到温阳祛邪的功效。

对患者病情无论新旧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急性起病起效迅速,疗程短。

具体来说本方证为: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恶风寒、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淡紫,苔薄白润。

其附子可视情况加大剂量,并增加煎煮时间,以不麻舌为宜,也可在增加附子用量的同时加大干姜及甘草的用量,可视具体情况加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