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名称: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负责人:
编写时间:
批准人:
批准时间:
1、范围
产品描述:本产品属于无源植入器械,预期临床适应症为用于面部真皮组织中层至深层注射填充以纠正中重度鼻唇部皱纹,属于130902整形用注射填充物III类医疗器械。
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是以微生物发酵的透明质酸钠为原料,经化学交联制备而成,产品的形态为颗粒状凝胶,主要供医疗机构使用,可用于面部真皮组织中层至深层注射以纠正中重度鼻唇沟皱纹。
通过注射产品于鼻唇沟皱纹软组织,使皮肤凹陷得以填充,恢复平整皮肤。
治疗方法机理清楚、疗效确切,其结构和作用机理与瑞蓝2(Restylane)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相似,该产品由瑞典Q-Med公司研制,于1996年进入欧洲市场,2003年获得美国的FDA批准上市,2008年获得SFDA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2、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2.1张海龙为风险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对风险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
保证给风险管理、实施和评定工作分
配的人员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具有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2.2研发人员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
风险分析评价的有关记录,并编制风险管理报告。
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从原料来源和检测方面收集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研发人员进行风险评价。
2.3研发人员对所有风险管理文档的整理工作。
3、风险分析
3.1研发人员主要分析整个设计开发阶段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研发人员分析产品生产后已知和可
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研发人员收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结果并按照16号令的要求和YY/T0316-2016附录E.1的资料对所有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进行分类,组织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分析与实施并编制成相应的表格。
3.2风险分析内容包括:
1)可能的危害及危害事件序列
2)危害发生及其引起损害的概率
3)损害的严重度
3.3在产品设计开发初始阶段由于对产品设计细节了解较少,采用PHA(初步危害分析)技术对产品进行危
害、危害处境及可能导致的损害进行分析。
3.4在设计开发成熟阶段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及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分析(FMECA)对产
品进行危害、危害处境及可能导致的损害进行分析。
3.5在试生产或生产阶段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风险管理的优化。
3.6检测和采购人员配合研发人员对产品所有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进行分析,保存好相关记录。
4、风险评价
4.1检测和采购人员配合研发人员对经风险分析判断出的危害进行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分析,最后根据
本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预期2个月,保存好评价记录。
4.2以下是为本次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其中损害的严重度采用定性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采用
半定量分析,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以5×5三分区矩阵图表示。
4.2.1损害的严重度水平
4.2.2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
4.2.3风险评价准则
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行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收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4.2.4风险评价准则系数值分析
根据上述风险评价准则所构成的5×5风险评价矩阵图,确定风险可接受区域。
4.2.4.1可接受系数Ac
Ac=Pi阵图
Ac≦4,4.2.3广泛可接受区(A)
该区域内,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不需要主动采取风险控制。
4.2.4.2 ALARP(合理可行)区
4<Ac≦12,4.2.3合理可行降低区(R)
该区域内,应先考虑接受风险的受益和进一步降低的可行性,然后对风险与受益进行比较,如果受益超过风险,则风险是可接受的;如果受益没有超过风险,则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任何风险都应降到可行的最低水平。
4.2.4.3.不容许区
Ac>12,4.2.3不容许区(U)
该区域内,风险如果不能予以降低,则判断为是不容许的。
4.3在经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判断出的产品所有的风险均应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降至可接受区,当风
险被判断为不可接受时,应应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风险还是可接受的,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设计应放弃。
4.4对损害概率不能加以估计的危害处境,应编写一个危害的可能后果清单以用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各
组人员应配合研发人员采取合理可行降低法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对于无法降低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危害可接受,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风险不可接受。
4.5在可接受区,风险是很低的,但是还应主动采取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
4.6受益必须大于风险才能判断为可接受。
5、风险控制
5.1对于经判断为可接受的风险还应当采取可行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5.2对于经判断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各组人员应配合研发人员在设计开发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方案分析,识别一个或多个风险控制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消除特定的危害;
--降低损害的发生概率;
--降低损害的严重度。
2)在产品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3)安全信息
--在产品随附文件中给出警告、使用说明;
--限制医疗器械的使用或限制使用环境;
--对操作者进行培训。
5.3在产品试生产或生产阶段,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控制,如运用HACCP技术。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5.4如果经方案分析确定所需的风险降低是不可行的,则研发人员应收集相关资料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受益
分析,若经评审所收集的资料和文献不支持受益大于风险,则设计应放弃。
5.5研发人员应确保经判定的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风险得到了考虑,保证风险控制的完整性。
5.6在风险控制方案实施中或实施后,应对实施效果进行验证,以确定控制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对任何
剩余风险都应采取本计划中第4条的风险可接受准则进行评价,对判断为不可接受的应采取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果控制措施不可行,则应收集和评审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若受益大于风险,则剩余风险依然是可接收到,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为不可接受。
对于判断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销售人员应配合研发人员决定那些剩余风险应予以公开,依据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附件J的指南公开哪些剩余风险。
同时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会引起的一个或多个新的风险或对采取措施之前评价的风险是否有影响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再次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所采取活动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保持,此过程预期36个月。
6、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6.1风险管理计划是否已适当实施的验证
评审组成员负责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以查看风险管理文档的方式查看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记录,确保风险管理计划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已得到适当的实施。
6.2风险管理活动效果的验证
评审组可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对风险管理实施效果进行验证以确保风险管理活动
的有效性。
7、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
7.1评审组成员:研发部主管人员,检测和采购主管人员。
7.2评审组成员应对评审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7.3评审组成员利用《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及《忠告性通知和事故报告程序》对与产品安全性有关的信
息进行评审,为综合剩余风险的评价提供依据。
7.4依据以下和安全性有关的信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试制及产品生产与售后阶段进行评审:
1)是否有事先未知的危害出现;
2)是否有某项危害造成的已被估计的风险(一个或多个)不再是可接受的;
3)是否初始评定的其它方面已经失效;
4)产品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已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或经过风险/受益分析判断为可接受。
7.5应对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方式进行评审
保持评审记录以证实风险管理计划的每个要素在产品特定的生命周期阶段已被适当的实施。
8、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8.1在所有风险控制措施已经实施并验证后,各组人员应考虑是否所有由该产品造成的综合剩余风险依据本
计划中第4条的准则判断是可接受的,如果判断为不可接受,则各组人员应收集和评审有关资料和文献,以便决定预期用途的医疗受益是否超过综合剩余风险,如果上述证据支持医疗受益超过综合剩余风险的结论,则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否则综合剩余风险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8.2各组人员可以参考一下的一些方法评价综合剩余风险
1)事件树分析法:对单个风险进行共同研究,以便确定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2)故障树分析:同一种损害可能是由不同概率的危害处境造成的,该方法可以导出损害的结合概率;3)对单个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评审:对单个风险是适宜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要求;4)警告的评审:单个警告可能提供风险降低,但过多的警告可能降低警告的效果;
5)评审操作说明书:对产品全部操作说明书的评审可能检出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难以遵守的;
6)比较风险:将整理过的单个剩余风险和类似现有的产品考虑不同使用情形下的风险进行逐个比较,尤其是最新的不良事件。
8.3各组人员应决定哪些综合剩余风险应依据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附录J予以公布,应保持综合剩余风险的评价结果记录,此过程预期3个月。
9、风险管理报告
在产品商业销售前,各组人员应配合研发人员完成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评审要求见本计划第7
条,评审的结果最终以风险管理报告的方式给出,此项评审活动预期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