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一共十二卷,属于格言警句类的小品文。
《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写。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
曾经隐居在昆山,后来住在东佘山,常常关门潜心著书立说。
他能够写诗作文,书法绘画也很出色,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曾经屡次被朝廷征诏赐官,但他都以有病为由进行推辞。
他的现存著作除了《小窗幽记》外,还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本书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本人的生平不详,他明天启年间曾流落到北京,说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我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然混迹于尘世之中,却显得非常高洁。
本书在对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本书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受到广大读者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
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
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
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
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小窗幽记》可以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其中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人影响非常之深。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阅读和学习《小窗幽记》,并很好吸收其中蕴含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本书除了具备原文外,还配有注释、解读和故事等,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第一章
一、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
【原文】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
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
【译文】
清醒的人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昏昏沉沉,没有一日不处于沉醉状态中。
好名的人迷醉于朝廷官位,好利的人迷醉于世间财富,豪富的人则迷醉于声色车马。
怎样才能获得一副警醒剂,使人人获得清醒呢?
【赏析】
据说中山人狄希能够酿造千日之酒,人们饮了此酒会醉千日不醒,可见此酒后劲了得,然而这种酒虽能醉人千日,其醉却有两点可取之处,一是真醉,是饮酒所得的情趣,二是虽酒劲很大,千日后也会醒来。
但是,世间之人沉醉于追名逐利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是无酒而醉,难有醒时,所以陈继儒公在此发出感叹,从哪里弄来一副清凉药,让这些为名利、声色而醉的人醒来呢?答案就在本书中,陈公的《小窗幽记》就是一副让人清醒的良药,读了会使人击案叫绝,获益匪浅。
【故事】
季札不慕王权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
他聪明能干,吴王很喜
欢他。
公元前561年,吴王得了重病,虽然当时规定王位应该由长子继承,但吴王却想将王位传给季札。
季札对父亲说:“礼制的规定是大家公认的,父王怎么能随便废弃呢?而且同是父王的儿子为什么只对我施与私情呢?这是万万不成的。
王位还是由大哥来继承吧!”
吴王见季札态度坚决,就让大儿子继位执政,而且兄弟依次相传。
在哥哥们执政期间,季札辅助治理国事,十分尽力。
后来他的三哥又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觉得自己帮助哥哥治国,多为百姓做好事就很开心了,不一定非要继承王位。
他对哥哥说:“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至于荣华富贵,犹如秋风过耳,天际浮云,我是不关心的。
”季札不但没有接受王位,还前往自己的封地延陵隐居起来。
二、澹泊之守,镇定之操
【原文】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译文】
是否有淡泊宁静的志向,一定要通过富贵奢华的场合才能检验得出来;是否有镇定如一的节操,还必须通过纷纷扰扰的环境验证。
【赏析】
淡泊于名利的操守,镇静安宁的气节,需要立之以德,铭之于心,不但在贫贱之时能保持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之时能经受住声色的考验。
面对世间五光十色的声色之乐,尘世间纷繁浓艳的名利之诱,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平常心,有一种不动摇的意念,才算是真正的淡泊。
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
【故事】
陶渊明归隐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和开国功臣,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而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及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坚持读书作诗。
40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第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当督邮来到彭泽那一天,陶渊明的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啊!”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呢?说完,他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陶渊明
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如《饮酒》和《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一种返朴归真和高远脱俗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
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
但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使后人肃然起敬。
三、市恩不如报德,要誉不如逃名
【原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施舍给别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名誉,不如回避名誉来得闲适;装腔作势自命清高,不如坦诚做人来得真实。
【赏析】
“市”者买卖也,故意施予别人恩惠,以求得对方的喜悦,这一定是一种有目的求取利益的行为,或者为了笼络人心,或者为了树立威望,其施舍是为了获取,虽然助了人,
其出发点是为了助己,这样离真诚还有一段距离。
而受人以恩,报之以德,则是传统的道德规范,这种以德报恩的行为是心存感谢,不求索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透露着人性中的真诚与善良。
节操正直的人决不愿违背良心去做沽名钓誉之事,而宁可逃避名声带来的麻烦,因为有了名声,也许生活就失去了本来的平静,而在光圈的环绕下必须时刻战战兢兢,这样曲意矫情而为岂不是失去了真诚平和的本性。
所以俗语说:勤勤奋奋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平平淡淡才是真实的人生。
【故事】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南北朝时的人,他曾做过南北朝梁朝的御史中丞这样的高官。
他做官清正廉洁,为人忠厚耿直。
在担任州官时,正碰上灾年,颗粒不收。
他竟把官仓的粮食拨出来救济老百姓,因为这件事而触怒了朝廷。
朝廷以他耗费国库为罪名,把他的田园房舍都没收归官了。
他虽然做了好多年的官,但生活一直很清苦。
一次,他竟穷得不得不把自己驾车的牛卖掉来应付家庭生活开支。
这天,他牵着牛到集市上去卖。
站了好半天,好不容易遇上了一个买主。
买牛的人见他的牛体形肥瘦还算可以,就给了他一笔钱买下了。
明山宾拿着卖牛的钱往家走。
他一边走一边盘算怎样使用这笔钱。
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便又急忙跑回了集市。
回到集市,他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那个买牛的人。
那人正向周围的人夸耀他买的牛如何便宜,猛然看见明山宾追来,以为他要来重新讲价钱,便抢先道:“咱们可是讲定了的,一手钱,一手货,这牛现在是我的了。
”
明山宾喘息了一阵说:“你误会了。
我忘了告诉你一件事,这牛曾经患漏蹄症,虽然治好了,保不了以后不发病,这事我不能不告诉你。
”
那人听了这番话,马上变了脸色,要和明山宾重新讲价钱。
明山宾没有犹豫,按新讲定的价钱退还给那人很多钱。
周围的人见到这个情景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有的赞扬明山宾诚实,讲信用,有的说他太傻,不会做生意。
明山宾毫不理会,拿着剩下的钱坦然地离开人群,回家了。
四、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无背后之毁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让人当面夸赞自己,不如让别人不在背后批评底毁自己;让人在初相交时就产生好感,不如让别人与自己长久相处而不产生厌烦情绪。
【赏析】
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不被说。
人的弱点是都喜欢听奉承话,要让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是难事,而要别人不在背后议论自己却很困难,所以与其刻意去追求别人的奉承,
还不如时时处处修养德行,严于律己,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背后不会有人议论,相反还会有很多由衷的赞誉之声。
与人交往,初见面时都刻意修饰,举止得体,力求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可是熟悉以后,就开始放松约束,将自己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结果日久使人生厌,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既不过于奉承,也不刻意做作,做个一如既往的我,始终做一个正人君子。
【故事】
周纯不作画
周纯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
一次,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约他前来作画。
尹盛章说:“我有两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的是梅,就请用这两句诗的意境,画幅梅花图吧!”
周纯一愣,这两句不是王安石的诗么?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他便气呼呼地说:“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么?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你要我作画,就请你自己写一首。
”
尹盛章万万没有想到周纯竟敢当面揭露他,脸都气青了。
事后,好心的朋友劝周纯给他画了就算了,免得吃亏。
周纯说:“事实总是事实,怎么能歪曲呢?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我宁可充军,也不违心地说瞎话!”
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
后来,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
周纯坦然处之,毫不后悔。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
【原文】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浅薄,我便加强我的德行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筋骨劳苦,我便放松我的心情来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加强我的道德修养使它通达。
【赏析】
人生虽不平等,但对于命运的追求却是平等的。
虽然上天没有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我却不会怨天尤人,一定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迎头赶上,自己拯救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如果命运不公平,使我受到困厄,那么我决不灰心丧气,要把坎坷当做锻炼自己心志的机会,通过“劳其筋骨,狐其体肤,苦其心志”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担当起天下的重任。
有了敢于迎战厄运、挑战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呢?
【故事】
屈原山洞苦读
屈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小时侯,学习非常刻苦,他为了温习《诗经》里面的知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时候,
他都不顾长辈的反对,躲到山洞里去反复诵读、默写里面的诗句。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屈原熟读了《诗经》305篇。
他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六、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原文】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清静澹泊名利的人,往往会受到豪华奢侈的人猜疑;谨慎而行为检点的人,必定被行为放荡不羁的人所忌恨。
对一个到了穷途末路的人,应当探究他当初的心志怎么样;对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要看他最后有怎样的结局。
【赏析】
人之心志不同,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
爱好浓艳奢华的人,对于别人的平淡宁静无法理解,所以不免产生猜疑之心,认为别人是故作清高;行为放荡不羁的人,常常忌恨那些行为检点的人,因为这些人不同流合污,使他们不自在。
人生之路,有时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其动机,如果一个人有着正直之心,追求事业成功,即使他遇到挫折和失败,其当初的用心是良好的,必然还会有成功之时;对于一个成
功者,还要观察他能否保持住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能够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人。
【故事】
王勃写《滕王阁序》
初唐诗人王勃,于667年从京都来到了南昌。
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欲写一篇能够使之增光添彩的文章来宣扬宣扬。
同时,他还事先让文才也颇为不错的女婿吴子章准备好文稿,届时以便当众炫耀才华。
所以,在座人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名利双收。
阎公故作姿态地过来请王勃撰写这篇难度颇大而其分量也很为不轻的序文。
他心中以为王勃定然会知趣推让的;这样,他让自家女婿撰写,也就无人说闲话了。
谁知王勃却毫不谦让,叫人展纸濡墨,随后捋起衣袖,并当着众多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的面,搦管挥毫开了。
阎见此情此景,心中老大不痛快;而旁边知道个中内幕的宾客也觉得王勃不识相,但现在却无人敢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
作为主人的阎都督更是有气无处发,只在暗暗地生着闷气儿,心想如有机会可要使王勃出出洋相。
气氛一下子便凝重了起来。
这时候,手下有人向阎公汇报了王勃下笔所写的起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
阎公一听,嘴角的山羊胡子不由轻蔑地一撇:“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
接着又有人来报告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阎公听了,不觉笑了一笑,没有说话。
接着他又听到了第三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此时,阎的表情当即就肃然起来,他不敢再小觑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此时有人来报告王勃正写的天然好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不禁大惊,叹道:“这真是天才呀!”说完这句话,他便站起来往王所在的方向定睛看去。
等到王把全文一气呵成地写完,众宾客读罢该篇文章及其结尾的诗作,都不觉大为惊叹,一致称好!
正在此时,突然有人喊道:“且慢!”原来是吴子章,只见他高声道:“这是以前的老作品,不是才作的。
我们这里连3岁的小孩都能背诵,不信,我背给你听。
”他朗声背诵了一遍,果然一字不漏。
王勃笑道:“贵婿的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
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吴子章说:“没有诗。
”王勃再挥毫写诗八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满座复惊。
王勃问:“是新作,还是旧作?”
吴子章惭愧得无话可说。
大家把两人都拉住,对阎公说:“王勃大作,令婿记性,都是天下少有的,可以说是双璧。
”
说完大家入席喝酒,吴子章与王勃在席前互敬美酒,至
醉方散。
第二章
七、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原文】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将美与丑分别得太清楚,那么就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将贤与愚分别得太明确,那么就无法与人相亲近。
必须内心精明,而为人处世却要仁厚,使美丑两方都能平和,贤愚双方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对人们的品德与气量的培育。
【赏析】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过于绝对反而背离事物的本来面目。
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如果对于美与丑太过挑剔,那么就失去了准确鉴别事物的能力;如果太过于追求完美,那么世上也没有事物能使我们接受。
对事如此,与人相交也是如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人太过苛求,也就难以使人亲近,难以结交朋友。
所以为人处世之道,应该是遵循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外圆内方,内心对人对事精明而不含糊,外在处世却要大度宽容,朴实浑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使贤明和愚笨的人都能得到益处,这才真正是上天培育出来的雅量。
【故事】
丑媳妇
从前,有位王大人,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也都在外面做事,家中只剩下婆婆和三个媳妇,三个儿媳中数三儿媳最丑,大家都叫她丑姑,可是又数她最聪明。
一次,王大人为了考考三个媳妇,给她们出了一个哑谜,让她们回娘家给他拿个纸包火,再带把布兜风回来。
几天后,大儿媳和二儿媳都愁眉苦脸地空手而归,只有丑姑带回来一个纸糊的灯笼和一把布面扇子。
这正是王大人所要的,从此丑姑聪明就出了名。
过了几年,王大人在朝中遇到了难题,皇帝让他在一月之内将海水全都变成酒。
王大人没了主意,急出病来了。
这时,丑姑对他说:“公公,你别怕,明天你带我上朝,我有办法。
”
王大人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带丑姑进京,面见皇上。
丑姑见了皇上说:“皇上,你让我公公把海水变成酒并不难,但你得先派个人把海水用斗量一量,看看共有多少斗,这样我们才能用同样的斗数去换。
”
皇帝一听就愣了,心中暗想:这海水怎么能用斗量呢?
再看眼前这女子虽丑,却大胆机灵,不禁随口说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皇帝接着又夸王大人娶了个好儿媳,并给他官升一级。
八、多情必至寡情,任性终不失性
【原文】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保持长久的情爱是最难的,所以多情的人反而会显得缺少情意;天性按一定恒常的规律运行,即使是放纵性情而为的人也还是没有丢掉他的本性。
【赏析】
物极必反,万事一理,在感情和天性上都是如此,情至深则转化为无情,性至极则终不失本性。
情爱难以持久,是因为情到深处人孤独,多情者反被情所误,情至极而不得呼应,故显得寡情难抑,寂寞难耐。
情至执着,必然为情所苦,因为孤独的心找不到归宿。
所以真正的多情是能得到对方的回报,才显得有情有义,情深意浓。
因为天性是遵循一定的常理,所以十分任性而为的人,任性就是其天性,唯其任性才没有失去本性。
【故事】
阮籍白眼看人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诗人。
年少时,他好诗书,好弦歌,与他父亲一样,喜欢音乐。
阮籍富有个性,豪放高傲,任性不羁。
他反对封建礼法,行为怪异放荡,他对于拘泥于封建礼法的儒生是瞧不起的。
据说,阮籍的眸子黑白分明,当志同道合者来访时,他用青眼看人;当儒者来访的时候,则用白眼看人。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
阮籍因瞧不起嵇喜,便做出白眼。
嵇喜好心来吊唁,阮籍却做出这种姿态,人家当然不高兴。
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带着酒,挟着琴来看望他。
阮籍大喜,便露出了黑眼。
阮籍生活在黑暗的无言论自由的时代,思想上极为苦闷,是社会环境使他的性格变得如此怪异。
九、立名为贪,用术为拙
【原文】
真廉无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不是为了名声,那些求名的人,只是贪名而已;最大的巧智是不使用任何权术,凡是运用种种心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赏析】
廉是与贪相对的,廉洁应该是做人的本分,然而因为有贪心之人,才使廉洁成为难以之事。
所以真正的廉洁应该出于自律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求取名声,如果为了求名而廉洁,虽然做到了不贪财,但却贪名,仍然是贪。
巧本应是天性,为巧而巧,蓄意玩弄心术,往往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弄巧成拙,为心计所害,这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故事】
吴隐之饮贪泉
吴隐之既孝顺父母,又廉洁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禄都分给亲戚族人,在寒冬腊月,他连棉被也没有。
桓玄试图革除岭南地区的弊端,便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
离广州20里,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世人相传饮此泉者其心永无满足。
吴隐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劝他不要饮泉水,他却举杯饮之,并且说道:“石门之畔流涌着清澈的贪泉,举杯一饮重于千金。
遥想伯夷、叔齐两位高士,纵使他们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其纯洁的心。
”
一○、淡名利者,未忘名利之情
【原文】
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喜欢谈论隐居山林中的生活乐趣的人,不一定是真的领悟了隐居的乐趣;口头上说讨厌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忘却。
【赏析】
有些事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很远,有些人口中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
喜欢谈论山林隐居之乐的人,并非是真正领悟了其中的乐趣,只不过是借此附庸风雅,更有一些假隐士,藉此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