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宫心计》赏唐代珠宝首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宫心计》赏唐代珠宝首饰
随着TVB台庆剧《宫心计》的热播,剧中人物的穿戴也成为了观众们议论
的焦点,除了那些华美的服饰之外,《宫心计》中出现的各种饰品也都光彩夺目。
一、小镂空香囊
这是高显扬送给三好的定情信物,是一种很别致的香囊--用金属制作,而
非锦缎。
这一个小香囊不但使得行家里手三好同学惊奇欢喜不已,而且使得司
珍房在同司制房的竞争中又胜一筹。
不得不说高大人心思细密,很能讨女孩子
欢心。
我手头这本书上就记载了一件名叫"唐镂空忍冬花结挂链银质香囊",不知
道是不是此处小镂空香囊的滥觞。
"香囊为镂空圆球体,上半部为盖,下半部为身,以合页铰链相连,子母口扣合,活动钩控制香囊开合,里面巧妙设计一个
钵状香盂和两个平衡环,使所装香料不会轻易洒落。
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间常把它当作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三好好像做过一个,嘻嘻)香囊有一个悲凉的故事:传说马嵬兵变,杨贵妃香消玉殒。
收复西京后,唐玄宗悄悄派人移葬贵妃,办事宦官发现贵妃只剩下荧荧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如初。
玄宗睹物思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黛玉也曾给宝玉做过香囊,当芳华不在的时候,只能慨叹"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
"这些小物件,往往做能见证一个词,那就是--物是人非。
二、手镯
上了年纪的女子都喜欢戴一副真正的玉手镯,因为传说玉能护主,玉碎而
人全。
还真邪门,我一位亲戚有一次骑自行车下坡摔倒,双手撑地,新买的玉
镯碎了,人却毫发未伤。
要说起渊源来,手镯的确从先民时代开始就不仅具有简单的装饰功用,往
往还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四川成都一座晚唐墓中出土过一个空心银镯,里面
装有一张印有佛教经咒的薄纸。
明清小说里,一个书生的父亲为奸臣江宁粮道所害,他于是在秦淮河上划
船谋生,时刻寻找机会报仇。
一日,岸上一美人呼船载客。
书生没有想到来人
正是父亲未出事时他所流连的一个青楼女子。
女子忙问书生何以至此,书生如
实相告。
女子慨叹"公子孤身一人,身体又这么单薄,怎能做聂政、荆轲那样的刺客呢?"言罢,女子摘下自己的镯子送给书生。
后来一日,人们发现粮道暴死
房中,很快查明是新娶小妾下的毒。
小妾被处死刑。
而这小妾就是当日那个青
楼女子。
书生当年对她不过是一时流连,女子却是如此痴心决绝,侠骨豪情!
当日赠镯,已是诀别留念之意了!这个女子就如同她留下的镯子,宁可自己粉
身碎骨,也要保心爱的人周全。
看过这个故事,开始悠悠地觉得每一个古手镯
里都隐居着一位痴情的守护神啊!
《宫心计》里,太监小顺送给金玲一串银手链,今天搜截图的时候,才发
现这条链子上的蝴蝶很美,很轻灵。
小顺大约就是金玲唯一的守护神吧!不知道,后来小顺帮着金玲讨另一个男人的欢心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是那么无怨无悔地"我爱你,与你无关"呢?我只想说每一个人都有人爱人的权力。
有些人爱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但是,不能因为低,而轻视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
即使你不爱他,也不要利用他对你的好让他痛苦,祝福他终
会等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吧。
三、胭脂
胭脂是外来词,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民族风物。
班固曾言:"匈奴名妻作曰阏氏,言可爱如燕支。
"在胭脂之前,女性的红妆用的是"朱砂"。
宫心计里面有两次提到胭脂,一次是众宫女为了迎接棋博士争夺一盒上好
的胭脂,一次是程颖芳在金玲的胭脂里下毒。
胭脂敷面,面容最为女子重视。
这两个情节虽小,却最能见人性情。
一众女子简单地为悦己者容;心术不正之
人下毒都直指他人要害;敢拼敢赌之人竟然用面容作注。
清代的胭脂
胭脂泪,留人醉。
历史上的胭脂在两位唐代公主的手里大放异彩:唐玄宗
的女儿永乐公主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的园圃,其中有二三十种植物都
是用来自制胭脂的。
在史书上她可能是玩物丧志的代名词,但是放在现在她就
是消逝了的香奈儿。
睿宗的女儿代国公主也偶然发明了一种用石榴花做胭脂的
方法。
可见,胭脂在唐代盛行,而且在隋唐五代时用得最为夸张,而且越是地
位高的贵族女性用妆越为浓艳夸张--参见金玲前后的妆容变化。
其实,现在时
尚大牌不也是这样吗?或许,这个,就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吧。
四、宝钿花钗
宋朝的历史,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宣和年间,
一个不太出名的词人杨无咎写了一阙不太出名的词。
我却觉得是极好,极让人
感伤的。
"月华灯影光相射。
还是元宵也。
绮罗如画,笙歌递响,无限风雅。
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
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
"圆月夜,灯光下,女子发髻上的珠钗熠熠生辉,让词人深深地感到"万物之美可以养乐。
"这就是
宋人的审美和理想,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词里提到的闹蛾是一种十分美丽的发饰。
发簪之上簇拥着许多小花,花朵
之上栩栩如生地刻画着一只飞蛾。
这是古代匠人的独具匠心,竭力地描摹着自
然界瞬间的美态。
《宫心计》里太后发髻上有一个类似闹蛾的装饰,只是有花
无蛾,少了几分情趣。
不过,依我只见闹蛾这样的装饰似乎更应该出现在年轻
妃子的发髻之上,才合乎身份。
怡的丽妃造型,我觉得一般般,为了突出奸角特色还在脑门上搭了一盘发髻,让我觉得怪怪的。
倒是后来皇后的造型让我觉得眼前一亮,虽然浓妆艳抹
有点吓人,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唐朝的贵人们有点可爱之处就是拼命创新,活得有声有色,艳丽非凡。
这个造型的发髻上使用了很多唐金钿。
到了明代这
种金钿演化出一种同心金方胜,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取连绵不断的吉祥寓意。
只可惜头戴金灿灿方胜的女子却无心心相印、可以依靠之人,于是乎,连绵不
断的只有恨意。
五、流苏
流苏,摇曳之间,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丽,如此神秘。
喜欢那些歌词"美丽啊,倒映在心房;美丽啊,泪珠挂腮上。
美丽啊,花儿吐芬芳,美丽啊,你
让我慌张。
"流苏就有这样的美丽。
喜欢巡礼里丽妃额前的一抹流苏,掩过眉间紧锁的愁绪,倒影在铜镜上,
如斯美丽;喜欢惠妃一转身的惊艳,前一夜还是无人问津的何采女,后一天一
袭紫色的衣裙,一缕晃动的宝络流苏,将她衬托得焕然新生,惹得金玲由衷羡慕。
奈何流苏的美丽是脆弱的,一旦线断,颗颗分离,再也找不回昔日的美丽。
话说,曹敏莉把惠妃演的真好,尤其是最后一场和马元鸷的对手戏。
三好的妃子装,我觉得不是很好。
发髻太单薄,硬是靠花状的发饰装扮华丽。
额前使用了介于流苏和项链之间的发饰彰显身份,无奈此发饰是贴在额上的,没有动态之美来辉映美人的一颦一笑。
六、云鬟
刚才说三好的妃子妆不够美,可能多少因为SS的美更适合演绎公主这样的角色。
还记得她在《帝女花》里面的造型就非常衬她。
《宫心计》中,三好有
几套宫女日常装,就被SS穿得很有公主的感觉。
她的发髻略微比其他宫女要高一些,只这么一些,就突出不少,怪不得古代女子如此追求高发髻了。
比如甄
宓的灵蛇髻、赵合德的新兴髻、莫琼树的蝉鬓.
郭太后的发髻无疑是众女中最高的一个了,看来就非常有气势。
其实这些
后妃公主们要梳这样的高发髻,都要取材于他人的假发。
头发在古代是女子青
春的见证,也是恩爱夫妻结发在一起的信物,割舍一头青丝,卖给他人做假发。
那些贫寒女子心酸无助的眼泪又有谁知道呢?
七、梳栉
《宫心计》中几位妃子的装束,我比较喜欢的是:丽妃(后来那套装束),
突出了宝钿花胜的艳丽;慧妃,突出了流苏的动感;还有就是王贵妃,突出了
梳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古人头发留得很长,特别注重沐浴后梳理发丝。
最迟从南朝开始,精美的梳栉开始成为女子头上的装饰。
它是如此别致的装饰,
以至于我猜想是哪位可爱的女子一时顺手将她最精致的梳子留在了发髻之上,
经伙伴们提醒才发现忘了取下梳栉。
她羞红了脸,正要低头取下,伙伴们连忙
阻止,个个赞她装束别致,都喜欢得要紧,于是从此纷纷效仿,成为一段绵延
不绝的"时尚"。
晚唐时,宫妃多在饰冠上按察白角长梳,或以金银、珠玉、象牙等制成,
华贵异常,以至于后来因为所费靡多,由皇帝下令废止。
剧中,王贵妃的造型,我觉得把梳栉运用的很好,其他的珠钗众星捧月般衬托着正中的华贵梳栉,既
有层次又别致,把那份唐朝的韵味表现出来了。
八、步摇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步摇是一个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的名字,念
着这个名字仿佛就看见了那份摇曳生姿的绮丽景象。
有一件很著名的步摇作品--南唐四蝶银步摇。
吧里有一位叫"银步摇"的朋友,我想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件饰品啊?真的很美。
与花胜、梳栉的华贵绚丽不同,步摇应该是以轻灵曼妙取胜。
所以步摇大
可不必用金和宝石,延展性很好的银和已不再那么矜贵的珍珠就很能体现一件
步摇的与众不同。
那是一份小心翼翼又跃跃欲试的心情,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
微步的瞬间,正如南朝梁范靖的妻子沈满愿做的那首《咏步摇花》:"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