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何文茜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20期
【关键词】针刺镇痛;个体差异;疼痛;穴位
针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手段,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可以适应临床多种病症,治疗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少,尤其是在疼痛性疾病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1]。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针刺可以有效使人类和动物的疼痛阈值提升。

同时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效应具有十分显著的个体差异,与临床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与《灵枢·论痛》中的“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一致。

《灵枢·逆顺》指出人其特性有所不同,实际针刺也有较大的差异,更有《寿天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直接指出机体不耐痛和耐痛的差异。

总的来说,近年来临床通过开展针刺镇痛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虽然目前临床对针刺镇痛效应的个体差异已经取得了共识,但对其中的遗传基础、效应物质等相关性内容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十分必要。

1 针刺镇痛机理简述
就目前临床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来看,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和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

在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中,张阔等人在研究中指出,通过针刺镇痛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机体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同时可以最大限度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少痛冲动的传导。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中枢神经不单单存在于痛觉中枢,而且也存在于与镇痛相关的组织结构和加工的调制系统中,当机体产生疼痛刺激后会经过周围神经传导至脊髓,而后传导到机体的脊髓、边缘系统、丘脑及大脑皮层,最终产生痛觉和痛的情绪反应。

在这种情况通过给予患者针刺镇痛治疗,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痛觉信息被传输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和痛觉调制来改变疼痛性质,促使疼痛刺激受到抑制,起到镇痛效果。

在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研究中,临床发现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与针刺镇痛治疗效应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掌握的中枢神经递质包括脑内吗啡样物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如循经取穴,以针刺人体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乙酰胆碱的大量分泌,阻碍痛觉的传导。

临床通过针刺镇痛治疗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促使患者脑内产生具有镇痛作用的递质,一些拮抗镇痛作用的递质含量可以减少,比如去甲肾上腺素,以此实现最佳的镇痛效应。

除此之外,近年来诸多的研究文献均指出,针刺过程中患者的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刺的镇痛效果是一种在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下共同完成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有较多的机制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绝不是心理暗示和痛点转移的结果。

2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
2.1阿片肽与抗阿片肽两种物质的相互关系临床按照患者对针刺镇痛反应敏感性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效应者、低效应者和高效应者,目前研究认为阿片肽和抗阿片肽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针刺镇痛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枢神经系统阿片肽的释放;②抗阿片肽物质CCK-8受体对针刺具有较强的敏感性;③抗阿片肽物质胆囊收缩苏-8释放。

其中,阿片肽位置主要有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均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低频电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啡肽、脑啡肽释放,高频电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引起强啡肽的释放,继而通过相应的受体介导发生镇痛效应,低频电针治疗与高频电针治疗均有各自的优势,比如低频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持续时间长于高频电针治疗。

针刺治疗时可以一方面促进阿片肽释放,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对抗镇痛的CCK-8物质,CCK-8是一种抗阿片肽物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不同频率的针刺治疗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临床认为CCK-8与阿片肽在生物人体内的平衡状态可以直接对针刺镇痛效果产生影响,通过强化动物脑内的CCK基因表达会降低针刺镇痛的效果,而通过抑制其基因表达可以最大限度提升针刺效应。

另外,临床研究发现,受体CCK-A无论是在高频电针治疗还是低频电针治疗中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尤其是针刺镇痛低效应患者的表达水平可以显著高于高效应患者,而受体CCK-B的差异性只会存在于高频电针治疗中,提示CCK-A与针刺镇痛个体差异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2针刺镇痛效应相关的其他效应物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他很多的内源性物质或受体均会参与到针刺镇痛效应中,比如通过在患者脑室内注射催产素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如果给予抗催产素则会对针刺镇痛效应产生降低作用。

另外,针刺可以对机体初级感觉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表达能力,且可以增加NMDA受体NP-1亚群的磷酸化水平,继而共同实现镇痛效应。

痛敏肽与其受体均可以参与到痛觉调节中,实现抑制痛觉传递的目的,当给予患者痛敏肽受体选择性拮抗剂治疗疼痛时,可以实现阻止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

除此之外,近年来临床还开始通过应用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来见图集针刺镇痛,药物以酚妥拉明为主,镇痛效果显著,表明其可以高效参与到针刺镇痛效应中。

总的来说,针刺镇痛相关效应物质可以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存在较大的关系,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诸多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存在较大的关联,由此表明针刺镇痛治疗是一个多靶点综合性效应,这一效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物质和通路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2.3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影像学理论研究针刺镇痛治疗效果可以涉及到患者整个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丘脑、脑干、脊髓与边缘系统,属于一个较为复杂且整合的过程。

临床通过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针刺镇痛效果予以评价,且本身属于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手段,将其应用于针刺后不同脑区的激活与抑制研究中可以发现,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与针刺效应相关的中枢神经通路机制。

临床有研究者指出,在
2Hz/100HzEA诱导的镇痛效应中,不仅存在共同脑区的参与,而且也会有不同频率相关的特
异相关脑区参与,且相应脑区的信号强度与针刺镇痛治疗效应的个体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2]。

2.4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基因之间的相关通过针刺刺激机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诱导持久且迟发的基因表达变化。

临床有研究者通过开展实验发现,低效应小鼠与高效应小鼠在1Hz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1h后,其下丘脑的基因表达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比于低效应小鼠的下丘脑基因表达,高效应小鼠的下丘脑基因上调较多,可以达到63个基因上调,上调的基因以黑皮质素4受体、神经生长素1、谷氨酸能受体,表明下丘脑的基因表达与疼痛传递相关的蛋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另外,通过对低效应患者与高效应患者外周血在基因表达谱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与低效应患者相比,高效应患者的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因在遗传方面的差异性与针刺镇痛治疗反应有较大的关系[3]。

3 结语
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因其疗效显著和简便易行近年来得到了临床更加广泛的应用。

就针刺镇痛的治疗效果来说,有的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则存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见对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十分重要。

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通过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利用好针刺的作用原理,同时可以认识到针刺镇痛个体差异所在的内在分子机制,这有助于后续临床有针对性的开展针刺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提升针刺镇痛的治疗效果。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為针刺辅助麻醉药物开展治疗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

但鉴于目前对这方面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因而后续临床要对有关于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加大研究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