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以古诗教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策金点子
“可见的学习”理论是由教育学者约翰·哈蒂提出的。
“可见”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从而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路径;另一方面是指使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这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终身学习和热爱学习的核心属性。
[1]将“可见的学习”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更清晰地展现“教”与“学”的关系,也有助于让学生获得“可见”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可见,让学习行为有方向
(一)学习目标适切且清晰
“可见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具体学情设定适切的目标,并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哈蒂认为:“有目标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弄清楚要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学习目的);另一个是设法知道是否达成了所期望的学习(成功标准)。
”[2]学习目标的表述也应观照这两个部分,并让学生相对清楚地理解、接受。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时,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生自主阅读后基本能读准并初步理解诗句,只是在个别字词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于是,将目标拟定为:(1)读准“一”“曈”“茱萸”等的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感;(2)想象并能讲述古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理解并交流节日背后的文化元素。
这样的目标表述下,学生可以把握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从而真正发挥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行为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内在相关联
哈蒂指出,我们要把学习目标达到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成功地建构正当合理的有关概念性知识的理论。
[3]这启示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环环相扣,保证学生学习方向不偏移。
上述《古诗三首》教学目标中的诵读
“可见的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以古诗教学为例
褚雅娟
“可见的学习”理论倡导让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
根据“可
见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立适切而清晰且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方向;教师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可见,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
学习任务,开发内嵌于课堂的自主学习单,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可监控;此外,教师
要让学习评价可见,在任务准备、任务中、任务后三个阶段给予学生恰当反馈。
“可见的学习”;语文教学;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反馈
41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智策金点子
和背诵古诗便属于表层目标,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体会古诗背后的文化属于深层目标。
学生需要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揣摩体会,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结合古诗中的意象才能领会节日文化。
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获得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后积极构建而成,落实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中,即能够拓展阅读其他描绘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获得阅读此类古诗的方法,还需要将这些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古诗的鉴赏中,形成古诗鉴赏的概念性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
这样具有内在关联的目标设计,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始终处于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沿着预定的路径达成目标。
二、学习过程可见,让思维发展可监控
学习过程需要有从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再到迁移学习的层层递进,最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4]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见,让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可监控的状态。
(一)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哈蒂认为:“教师要把所有学生视为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和学生要成为乐于接受挑战、有创造力和富有热忱的人。
”[5]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高阶思维。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时,笔者带领学生品味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紧扣“怨”字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说说谁在“怨”、“怨”的是什么;二是说说“怨”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完成第一个任务,学生需要联系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古诗的题材特点,从而理解征夫之怨、离人之苦。
第二个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教师需要适当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支架。
具体来说,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感受边塞景色的壮阔与苍凉,进而抓住“何须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感受这种环境下士兵们内心的悲壮慷慨之情。
(二)开发内嵌于课堂的自主学习单
“可见的学习”理论指出:“当教师成为他们自己教学的学习者,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教师时,对于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一定会发生。
”[6]这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担任教师的角色、自主监控学习行为的主动学习者。
内嵌于课堂的自主学习单便是学生担任教师角色促进自己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不仅包含促进学生思考的学习任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成果标准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一旦偏离学习目标,就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古诗《小儿垂钓》时,笔者设计了富有趣味性与启迪性的自主学习单。
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这首古诗的学习目标,并附有星级评价要求(成果标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部分内容服务于学生的表层学习。
第二部分引领学生在自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有人说,诗中的孩童没有礼貌,路人向他问路,他却连忙摇手表示拒绝,也有人说诗中的孩童是天真可爱的,他专心垂钓,无暇顾及问路之人,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这样的问题具有思辨性,能让学生走进古诗,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学习评价可见,让学习反馈有效果
学习反馈是提升学业成就的有力工具。
哈蒂对教学反馈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使反馈效果最大化的策略:第一,在学习周期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反馈;第二,发展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成长型思维;第三,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欢迎错误的课堂文化。
[7]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提供多样性的反馈。
(一)准备阶段的反馈
在任务准备阶段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并告知学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哈蒂认为,学生传递给教师的反馈是最有力的,这样才能“使学习可见”。
[8]在此阶段中,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表示不知道或者回答不正确,教师不应指责批判学生,而要给予包容和理解,营造欢迎错误的课堂文化。
42智慧教学 2023年9月
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时,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学生大多通过“秋风”一词明确古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说说古诗中常见的表示秋天的意象。
根据学生的反馈,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古诗中秋季的关键意象了解甚少。
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本课的目标,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目标——聚焦关键意象,探寻季节景色。
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梧桐树叶也是秋天的代表意象,“送寒声”中也能探寻到秋天的足迹。
(二)任务中的反馈
学生在参与学习任务时,向他们提供即时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处在学习情境中,反馈可以直接引起行为和策略的改善。
第一种是由教师主导的反馈活动——“课堂暂停”[9],即教师挑选学生的重要课堂表现,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哪些地方达到了成功的标准,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师生共同探讨并给出改进意见。
第二种是由学生合作完成的反馈活动——“合作性反馈讨论”[10],即两位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一位学生的表现,发现其中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并给出充分的理由。
学生根据反馈自愿修改。
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笔者引导学生将《山居秋暝》所描绘的画面用现代文来表述。
课堂上,笔者随机挑选了一位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讨论。
有学生认为该生将作者描绘的动景和静景表述出来了,却未能真正地展现出诗歌的意境;有学生认为王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写静,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安宁,我们在用现代文表述时可以将这一点加上。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什么是动静结合,还体会到了动静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妙处。
随后,笔者进行总结反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写法。
(三)任务后的反馈
哈蒂认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发展特定的反馈素养[11],任务后的评价反馈同样不能忽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
“成就水平检查单”进行自我评价[12],通过对各
个层次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不断提高自我
监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为例,笔者设计了“成就水平检查单”,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表层知识:(1)认
识18个生字,其中11个生字会写;(2)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清明》;(3)
借助注释,理解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了解古诗中描绘的节日习俗。
第二,深层理解:(1)
想象古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能说出古诗的大意;(2)探究三首古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体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概念性理解:从课外阅
读中找到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并加以赏析
与积累,初步体会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这样,
学生可以参照这些要点,反馈自己学到了什么、
学得怎样,从而保证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对一面谈,这是
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反馈方式。
[13]在师生的交谈
中,教师可以反馈给学生“下一步做什么”的信息,
有利于学生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2]石修银.基于“可见的学习”理论的语
文教学设计、过程及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1(8):84.
[3][12]徐美勤.“可见的学习”理论下的单元
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2(29):47-50.
[4][7][8][9][10][11][13]伍绍杨,彭正梅.迈向
更有效的反馈:哈蒂“可见的学习”的模式[J].开
放教育研究,2021(8):27-40.
[5]石修银.“可见的学习”理念与高阶思维
培育[J].语文教学通讯,2021(34):14.
[6]彭正梅,伍绍杨.如何培养高阶能力——
哈蒂“可见的学习”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5):79.
(褚雅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
验小学,邮编:215200)
43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