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姓名:李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范志慧
20100501
摘 要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视作文化交流行为。
文化负载词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结晶,其翻译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但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却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文化负载词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连理解文化负载词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做到精确的翻译。
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掌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和运用,而且有助于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对于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文化负载词详尽的分析,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进行该研究的背景,研究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和研究目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进行该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范围和特点,然后阐明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负载词与每个国家的生活经验、传说和神话、历史人物和事件、宗教信仰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关系。
文章接着讨论了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问题,并根据可译性的限度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文化上的可译性、文化上的半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最后指出语言从根本上是可译的。
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等值理论,其中重点论述了三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严复、奈达和纽马克。
文章论述了严复的传统经典的“信、达、雅”三字翻译原则,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功能对等理论以及纽马克的交际理论,从中看出这三位理论家注重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就是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等值,接着本文论述了文化等值的概念和层次。
然后讨论了文化对等的困难和可行性,指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流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文化对等的种种困难,但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共性及译文读者的积极反应又为文化对等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归化和异化策略为基础,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考察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文化上的
对等。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进行了回顾和概括,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是能够达到文化对等的,但有些时候由于文化障碍,只能达到文化上的部分对等甚至毫不对等;另外,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达到文化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
并再次强调了翻译时要达到文化对等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关键词 翻译文化负载词文化等值
II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shift from a linguistic approach to a cultural approach has been foun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Now translation has been broadly regarded as an 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has drawn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 but it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from which, to a great extent, is culturally derived.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e on th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let alone an exact translation of it.
This paper, based on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aims at discussing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loaded words from the angle of conve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making a deep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ly-loaded word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is not only helpful to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meaning and use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will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thereby facilit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falls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present study, the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nswer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
Chapter two first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myths, legends and fables, historical events and famous figures, religion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ch country. The following part is devoted to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classifies it into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cultural semi-translatability and cultural non-translatability.
Chapter three starts by introducing equivalence theory,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ree great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 Yan Fu, Nida and Newmark. Combining Yan Fu’s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Xin,Da and Ya,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y a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ranslation, so cultural equivalence is very important during translating process, then discusses its concepts and ranks. Afterward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feasibilities of cultural equivalence and points out that a large number of difficulties would appear because of cultural gaps and cultural lost, b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words, and its common points as well as the active responses of the readers offer various possibilities and feasibilities in achieving cultural equivalence.
Chapter four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and to what extent cultural equivalence can be achiev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culturally-loaded words, this paper expensively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translate th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Conclusion is the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thesi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most cases, cultural equivalence can be obtained in translating, but sometimes only partial equivalence or no equivalence at all because of certain cultural barrier. In addition, translators should us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lexibly so as to achieve as much cultural equivalence as possible. The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it is still a painstaking and time-taking task to achieve 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 translation culturally-loaded words cultural equivalence
第1章引言
第1章引言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视作文化交流行为。
文化负载词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结晶,其翻译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但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却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文化负载词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连理解文化负载词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做到精确的翻译。
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掌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和运用,而且有助于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对于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奈达认为,大部分翻译错误的产生不是由于复杂的语法,而是出于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
词汇不仅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还是译者在翻译文章时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负载词指: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包括特有的文化现象,成语,典故,形象性词语等。
所以学习和了解文化负载词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明智之举。
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曾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1]P39翻译正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
译者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将附加在源语言中的“超语言”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同时尽力使源语和目的语在各自文化里含义相当,也就是实现文化等值。
等值是现代评判翻译众多标准中最重要,最现实的标准。
根据西方翻译理论史,“对等”的翻译思想是在18世纪中叶开始初见端倪病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那段时间出现的对等观,大多是针对翻译艺术和技巧而论的。
翻译等值理论得以突破艺术的规范而成为具有科学性质的理论话语并得到广泛的探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象了。
早在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就在他的《翻译原理简论》一书中提出了“等值原则”。
1953年,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翻译等值论”。
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整体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雅克布森在《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指出“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的基本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也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关键问题”,充分强调了各语言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和语言信息在翻译中实现“等值”的难度。
[2]P88
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一种语言(原语)的篇章材料用与其相等值的另一种语言(译语)的篇章来替换。
”这里卡特福德用textual material而不用text,因为他认为text
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
在翻译过程中,只能做到一个平面的对等,而在其他的平面上只能做到对应。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3]P56旨在实现翻译表达的可接受性与自然性。
此后,奈达又用“功能对等”概念取代“动态对等”。
可见,奈达对翻译等值概念的探讨不是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是更注意对翻译中语用和交际等因素的考虑。
80年代初,等值概念和各派等值观点被引入我国,在我国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至今,对“等值”的观点仍未得到统一。
反对翻译等值的人认为等值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对翻译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是一个“无限模糊,不着边际,无所适从的标准”。
传统上,判断翻译是否等值主要是看它能否在词汇和语法层面实现源语和目的语的等值。
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些学者和翻译理论家开始寻求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层面的等值,并把它定为评判翻译研究和实践的更高标准。
由于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所以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等值非常困难,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本文主要从文化等值的视角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在文中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翻译中能否实现文化等值;第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等值;第三,如何实现等值。
因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讨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化等值,所有将对前两个问题重点论述。
这样,语言学习者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语言的意义和语法,还能了解源语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为了回答上面三个问题,特别是前两个,本文作者将从文化等值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在介绍了等值理论之后,作者将着重介绍三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严复,奈达和纽马克。
结合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本文将重点对文化等值进行研究和探讨。
之后,本文将从语义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进行
第1章引言
分类,并将对其翻译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尽管中外翻译理论家已经对等值翻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文化等值研究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希望本文会对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更重要的是,尽管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中的文化等值,但他们的理论和研究太过宽泛。
正是如此,本文作者提出在翻译中要想实现文化等值,必须从两方面实现等值:即文本文化等值和词汇文化等值。
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从文化等值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不仅能促进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而且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同时中国人也能吸收优秀的国外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样详细的研究使译者明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只有从文化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全面体现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才能创造出好的翻译作品。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适用于任何和文化相关的文本的翻译。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进行该研究的背景,研究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和研究目的以及进行该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范围和特点,然后阐明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负载词与每个国家的生活经验、传说和神话、历史人物和事件、宗教信仰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关系。
文章接着讨论了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问题,并根据可译性的限度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文化上的可译性、文化上的半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最后指出语言从根本上是可译的。
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等值理论,其中重点论述了三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严复、奈达和纽马克。
文章试图从严复的传统经典的“信、达、雅”三字翻译原则出发,结合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功能对等理论以及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石,即文化对等理论,并且论述了其概念和层次。
然后讨论了文化对等的困难和可行性,指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流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文化对等的种种困难,但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共性及译文读者的积极反应又为文化对等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归化和异化策略为基础,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考察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文化上的
对等。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是能够达到文化对等的,但有些时候由于文化障碍,只能达到文化上的部分对等甚至毫不对等;另外,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达到文化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进行了回顾和概括,并再次强调了翻译时要达到文化对等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第2章文化负载词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
胡文仲对文化负载词和非文化负载词作了区分,指出“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和间接的反应。
” [4]P64文化负载词包括特有的文化现象,成语,典故,形象性词汇等。
文化负载词并不单指词汇,也包括短语。
往往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特定的意思。
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负载词。
尤.金.奈达曾把文化划分为五部分,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那么现在我们就从文化的这五方面对文化负载词作一个详细的研究。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对某一特定语言群体气候,自然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反映。
在汉语中,“指桑骂槐”和“泰山北斗”是两个典型的生态文化负载词。
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表达方法都跟这个地理特征有关。
例如“all at sea”(一无所有),“a fine kettle of fish”(困难和尴尬的境地),也有一些和气候有关的词汇,例如,在美式英语中有“Indian summer”(指的是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在冬季到来之前短暂的温暖日子。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对特定语言群体习俗,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反映。
在汉语中,我们用“鄙人”和“久闻大名”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在英语中,“Uncle Sam”(对美国人的昵称)和“Ms”(从妇女解放运动开始,用在结婚或未婚女性姓氏前的词。
)反应了美国人的社会生活。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对某一特定语言团体传统宗教特点的反映。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教的影响,其中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而英语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例如,在汉语中,“借花献佛”和“回头是岸”广泛使用。
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盛行,所以很多词语都和它有关,例如,“crusade”(改良运动,十字远征军)这个词来源于中世纪反抗穆斯林的军事行动,“David and Goliath”(弱小战胜强大,David是一个放牧的小男孩,他用弹弓杀死了Goliath这个巨人。
)这个词来源于圣经。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对某一特定语言团体音位特征,语法特征和形式体系的反映。
例如下面这首诗:
Rain
R is roaring thunder
A is amazing lighting
I is incredible downpour
N is nothing to do.
我们看到这首诗里作者在玩文字游戏,作者把“Rain”的四个字母插进了诗的每一行里,但是当我们把这首诗翻译成汉语时,汉语读者就不能体会同样的效果。
同样当我们翻译毛泽东的诗“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
”时,要翻译出“滚滚”和“微微”的语音特征也非常困难。
现在我们对文化负载词有了大概的了解。
实际上文化负载词的范围几乎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当我们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必定会遇到很多的陷阱。
所以文化负载词是语际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当今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当务之急是要为各国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怎样才能有效的翻译各种语言?语言是一个大的概念。
所有语言都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声音,词汇,句法,语篇。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所以这两种语言存在很多词汇空缺。
其中文化负载词是最敏感的。
在翻译这类词时经常犯两种错误:一种是超额翻译,另一种是欠额翻译。
由于本族语中一些词的文化内涵大于它在异域文化中的内涵,所谓欠额翻译就是原语的词义内涵大于译语词义内涵的现象;而由于一些词在本族语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内涵小于异域文化环境中的内涵,所谓超额翻译就是译者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词翻译成目的语时,赋予了超出本义的现象。
2.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一般来说词汇包括两层意义,即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概念意义是从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里抽象出来的意义,它包括该词所有相关的语义特征。
联想意义是指词语运用到语篇中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当我们谈论某一特定词汇时,会不自觉地忽略它的表层意思,而想到它的联想意义。
有些词在语调上是中立的,没有感情色彩,但有些词却有鲜明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会非常主观,短暂和不成系统的,所以在作翻译研究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词汇的联想意义。
为了能科学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我们将会从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来研究文化负载词。
2.2.1 概念意义相同且联想意义也相同的文化负载词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文化负载词反映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所以这些文化负载词有相同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这样在翻译时,就可以用目标语中相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来替换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金堤和奈达认为,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间存在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人们能自由地交流。
[5]p25这为翻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因为全世界的人在某一方面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所以汉语中的一些特定意象在英语中也有。
文化的普遍性在语言中得到体现。
在汉语和英语中能找到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意象。
例如:玛丽想买项链,可她的丈夫却对此紧蹙双眉。
(Mary wanted to buy the necklace, but her husband frowned on the idea.)
不管是在汉语文化还是在英美文化当中,当人们不同意一件事或不满意一件事时,就会蹙眉。
我们还能找到其他的一些这样的例子。
例如:趁热打铁striking while the iron is hot
祸不单行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海枯石烂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
情深似海love is as deep as the sea
因为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因此某一语言的文化负载词能成为另一语言的词汇,所以在翻译时能完全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目标语中只有一个词能够跟源语中的某一特定概念和实物相对应。
这种词大部分是外来词,专业术语等。
例如,磕头(Kowtow),人参(ginseng),麻将(mahjong),hacker (黑客),radar (雷达),clone (克隆)。
2.2.2 概念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文化负载词
这组词在有的情况下能够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找到相同的联想意义,但有时则不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颜色词“红”。
红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代表的是幸福,快乐,成功和喜庆。
然而,在汉语中我们有“红颜”(a beautiful girl)和“红闺”(a lady'room)这类词,在英语中却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在英语中有句俗语“when a married couple saw red (be angry) lawyers saw green.(Rage of Angels)”(夫妇吵的面红耳赤之时,便是律师招财进宝之日。
)。
在汉语中,“saw red”(见红)这个词只用在孕妇生孩子的时候。
“玫瑰”和英语中的“rose”在一些情况中都代表的是“爱情”,但是在英语中,“rose”
不仅仅代表爱情,例如在习语“under the rose”中,“rose”就是“secret and silence”的意思。
在汉语中“带刺的玫瑰”比喻的是年轻,漂亮但难追求的女子。
2.2.3 概念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的文化负载词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
我们中国人喜欢喜鹊,因为传说中它们每年架起银河让牛郎和织女相会。
所以当我们中国人听到喜鹊叫时就会联想到有好事要来临了。
但在英语中,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了这种黑白相间鸟的生理特征。
在英语中,喜鹊的联想意义是指“叽叽喳喳不停说话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醋”(vinegar)。
“醋”在汉语中常和嫉妒,迂腐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英语中“Vinegar”常和坏脾气,坏心情,不幸福联系在一起。
“狗”这个意象在英美文化和汉语文化中联想意义是相反的。
在英美文化中,“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他们认为吃狗肉是不道德的,所以他们有“lucky dog”“top dog”“love me, love my dog”这样的表达,这些都跟忠实,友善,好运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汉语中,说到“狗”我们都会想到一些不好的词,例如“狗头军师”“狗胆包天”“狼心狗肺”。
2.2.4 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在一种语言中丰富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的文化负载词
由于生活经历,习俗,习惯,神话传说,和文学传统不同,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语言中却没有任何意义。
不同的文学传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梅”(plum blossom),“兰”(orchid),“竹”(bamboo)“菊”(chrysanthemum)在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在汉语中这四种植物常和人高贵,纯洁,不屈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英语中,这只是四种植物的名称,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给人各种不同联想意义的数字。
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带数字的习语,它们给人不同的联想意义。
在英语中,“七”这个数字是神圣的因为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整个世界。
希腊神话有七个圣人,有七种美德,即忠实,希望,慷慨,公正,坚韧,智慧,节制。
他们也很喜欢“三”这个数字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例如,世界是由大地,海洋和天堂组成的。
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人由肉体,精神和灵魂组成。
天主教有圣父,圣子和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