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寺塔及古代候风鸟实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觉寺塔及古代候风鸟实物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县城内。

塔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经过修葺,但仍具有金代密檐式塔的典型风貌。

圆觉寺塔为砖塔,平面呈八角形,连刹通高30余米。

塔基为高达1米的须弥座,上建塔身九层。

塔身第一层较高,正南面辟劵门,内为塔心室。

外壁东、西、北三面均作砖雕假券门;其余四面各雕一假窗。

第一层塔身上端出挑形制雄劲的砖雕斗栱,上承第一层塔檐。

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出叠涩短檐。

塔刹除刹座仍未砖构外,相轮、刹杆及刹顶均为铁制。

十分罕见的是,圆觉寺塔塔刹的刹顶并非一般佛塔刹顶所用的仰月、宝珠或火焰、宝珠,而是一只造型精美的铁制凤鸟。

凤鸟两足微向后弓,栖立在一个圆盘上,凤尾舒展上翅,两翼微张,长项引伸,似欲将振翅腾飞,又似在引项高鸣。

栖立着凤鸟的圆盘中央,尚有一竿上连鸟腹,与后两足鼎立。

盘下,由一段套筒与塔刹刹杆相套连,遇风则套筒连带上部圆盘和盘上凤鸟,以刹杆为固定枢轴转动。

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候风仪实物——候风鸟(相风鸟)。

我国古代测风,称为候风或相风,其需求促成了风
信器的发明和使用。

殷墟卜辞中就已有了“■”字的记录,“■”
字即“伣”,《淮南子·齐俗训》谓:“伣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

高诱注:“伣,候风之羽也,楚人谓之五两。

”(《北堂
书钞》引作许慎注)《文选》录晋代郭璞《江赋》有“觇五两之动静”之句。

唐代李善注引《兵书》谓:“凡候风法,以鸡
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乙巳占·候风法》又谓:“凡候风者,必于
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

以鸡羽八两为葆,属于竿上,以候风。

”可见,“伣”、“五两”或“八两”、“羽葆”,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一种简单的风信器,其结构是在长竿上系以帛条或鸟羽而成。

圆觉寺塔顶候风鸟
我国古代候风仪还有更高级的形式。

《后汉书·张衡传》载,阳嘉元年(132年),张衡“造候风地动仪”。

一般认为,“候风”与“地动”应指两种不同的仪器,只是这篇传记中未对候风仪作专门介绍。

不过《三辅黄图》卷四引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

又有相风铜鸟,遇风乃动。

”同书卷二《汉宫》又记载:“建章
宫南有玉堂,……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

”张衡《西京赋》云:“凤骞翥于甍标,咸溯风而欲翔。

”薛综注此句:“作铁风,令张两翼,举头敷尾,以
函屋上,当栋中央,下有转枢,常向风如将飞者焉。

”由此可
见,至少在张衡之前二百余年的西汉时期,用作候风仪的“相风铜鸟”或“铜凤”,即已发明应用了。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认为,它“可能就是现代四转杯风速表的先驱”。

候风鸟也有用木制的,《晋书·五行志》即有魏时洛阳西城上候风木鸟被雷震坏的记载。

唐代王叡《炙毂子》:”舟船于樯上刻木鸟衔幡,以候四方之风,名五两竿。

军行以鹅毛为之,亦曰相风鸟。

”李淳风《乙巳占·候风法》中有关于木相风鸟的详细叙述,云:“亦可于竿首作盘,盘上作木鸟三足,两足连上而升立一足,系羽下而内转,风来鸟转。

”尚谓:“常住安居,宜用鸟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

”说明了候风鸟同建筑物的联系。

关于候风鸟的形制,李淳风《观象玩占》中记载:“候风必处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

……或以竿首作盘,上作三足鸟,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鸟转,回首向之。

”如果对照这些记载考察浑源圆觉寺塔铁制候风凤鸟的构造,文献记载与实物的吻合确是惊人的。

在冠表高塔之刹顶设金属制候风鸟,圆觉寺塔并非孤例。

始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塔,塔顶原也置一“金鸡”,随风旋转,以测风向。

南宋方信儒在《南海百咏》中述及当时怀圣寺塔及其塔刹时即有“金鸡风转片帆归”的诗句,诗后还记云:“怀圣塔……其颖标一金鸡,随风南北。

每岁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绝顶,叫佛号,以祈风信。

”建于宋代的云
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顶原也有候风鸟类设施,《云南通志》载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

遗憾的是,广州怀圣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顶历史上曾向风若翔的“金鸡”“金鹏”今均已无存,而圆觉寺塔上的相风铁鸟得以保存至今,其文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注:文中出现的■ 为下图字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