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浓愁”——《武陵春》微课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华的战争背景和《武陵春》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李清照遭遇的理解。

第三幕是“浓愁”寄何处。

通过讲解暮春诗句,引出“浓愁”之重。

教师真人出镜总结“浓愁”的表现形式这一重要知识点,再通过展示“双溪美景”和“舟轻愁重”的动画,再次强调“愁”第一次被赋予了重量。

第四幕是“浓愁”向何去。

教师拓展李清照其他写愁作品,点出“愁”具有形态、面积,同时拓展其他文人对“愁情”的抒写,使学生再次感受“愁”的重量。

第五幕是小结提升。

首先通过朗读和检测巩固所学,然后两位教师出镜进行总结升华,画风唯美动人,强调李清照开辟了“愁情”抒写的新天地,奠定了写愁大师的重要地位。

● 微课制作过程
本节微课制作主要用到学校的微课录播教室、PPT软件、万彩动画大师、万彩录屏大师、快剪辑等,主要制作流程如下。

1.确定微课选题
在学过的李清照诗词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李清照“愁情”抒写方面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对《武陵春》中“化虚为实”的手法很陌生,对其他文人的“愁情”抒写也只是略知一二。

因此,我们将本节微课选题确定为“《武陵春》——解‘浓愁’”,即对李清照
“浓愁”抒写的分析与拓展。

2.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
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是制作微课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本节微课采
用讲解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场
景变化多样,围绕“愁情”这一点
展开讲解,最后将李清照的“愁
情”抒写与其他文人的“愁情”抒
写做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李清照的“浓愁”抒写。

3.撰写脚本(文学脚本和
分镜头脚本)
文学脚本是对这节微课各
个环节的展示,分镜头脚本则
是视频拍摄制作的依据,两者
都非常关键,提前设计好,可以
为后面的微课制作节省时间。


镜头脚本要先形成,这样制作微
课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


节微课共分14个镜头,每个镜
头时间分配详略得当。

文学脚本
词句的编写要重点突出,语言切
记不能拖泥带水。

4.选择场景进行拍摄
真人出镜的场景的布置在
微课中至关重要。

我们要通过场
景的布置与选择去吸引学生,同
时场景的布置要与微课的内容
息息相关。

本节微课中间穿插着
真人出镜,镜头的变换,教师服
装、背景音乐和场景的选择,都
与微课的内容相互融合。

例如,导
入镜头选取的是古风场景,总结
镜头运用到学校的教工阅览室,
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起学生的兴趣。

5.后期剪辑
微课的拍摄、制作到最后
的剪辑创作,每个环节都至关
重要。

我们广泛听取了经验丰富
的教师的意见,对微课画风的统
一、教师服装的选择、背景音乐
的嵌入、镜头的转换、教师讲解
的音调等进行了多次修改,试图
将本节微课做到极致,让学生在
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好的视觉、
听觉上的享受。

●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
及反思
第一,从学生学习角度来
说,本节微课打破了传统的班级
授课制形式,学习时间的灵活性
加强。

本节微课思路清晰,围绕
“愁”展开,学生可以跟随微课的
线索,对李清照的“愁情”抒写进
行深入的理解与探讨。

学生可以
课前预习用,可以课堂巩固观看,
更可以课后提升时加深印象。


结提升的检测环节,学生可以根
据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未能
充分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
巩固提升。

第二,从微课设计角度来
说,本节微课围绕“愁”这个点展
开。

首先,以“浓愁”导入,教师真
人出镜,引发学生思考。

随后,解
读“浓愁”从何来,利用多媒体动画出示李清照流亡金华的战争背景和《武陵春》的创作背景;解读“浓愁”寄何处,引出“浓愁”之重,教师真人出镜总结“浓愁”的表现形式这一重要知识点;解读“浓愁”向何去,使学生再次感受“愁”的重量。

最后进行小结提升,通过朗读和检测加深理解,两位教师真人出镜,强调李清照开辟了“愁情”抒写的新天地,奠定了写愁大师的重要地位。

第三,从微课制作角度来说,除了教学设计新颖有特色之外,微课制作方面也需要用心打磨。

本节微课除了运用PPT之外,还运用了动画制作软件、录屏软件、视频剪辑软件。

另外,本节微课的制作,还运用到了学校的微课录播教室。

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为本节微课制作锦上添花。

最后的总结镜头,运用到学校的教工阅览室,古香古色的阅览室,
与本节微课的内容息息相
附:《武陵春》微课视频二
维码
关,能够吸引学生。

教师的服装也多种多样,服装是随着背景的转换而不断变换的。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给学生提供了一场学习上的视听盛宴。

微课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的产生与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客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山东省淄博市柳泉中学李欣蔚、王子昕两位老师设计制作的微课《武陵春》为我们展示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别样风景”。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总是在与时间赛跑,与分数比拼,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微课理念下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的微课,使学生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跟随微课的线索,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讨。

微课既可以课前预习用,也可以课堂巩固看,还可以课后提升时加深印象。

尤其是小结提升的检测环节,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未能充分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以实现学生的梯度发展。

本节微课,采用讲解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场景变化多样,围绕“愁情”这一点展开讲解,将李清照的“愁情”抒写与其他文人的“愁情”抒写做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李清照的“浓愁”抒写。

其要点被微课分解为一段一段层次分明的线条,一条一条地进行剖析,使思路变得清晰,视野变得开阔,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浓愁”。

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节微课,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匠心独运。

第一幕是“浓愁”导入:引出“浓愁”二字是打开李清照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李清照诗词内涵的关键字眼,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幕是“浓愁”从何来:利用多媒体动画出示李清照流亡金华的背景和《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加深对李清照遭遇的理解。

第三幕是“浓愁”寄何处:通过讲解暮春诗句,引出“浓愁”之重,然后总结“浓愁”的表现形式这一重要知识点,再通过展示“双溪美景”和“舟轻愁重”的动画,再次强调“愁”第一次被赋予了重量。

第四幕是“浓愁”向何去:拓展李清照其他写“愁”的作品,点出“愁”具有其形态、面积,同时,拓展其他文人对“愁情”的抒写,使学生再次感受“愁”的重量。

第五幕是小结提升:首先通过朗读和检测巩固所学,然后进行总结升华,强调李清照开辟了“愁情”抒写的新天地,奠定了写“愁”大师的重要地位。

五幕打造精彩纷呈,学生观看兴趣盎然。

微课小世界,教学大舞台。

不要小看微课,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教学中的一处“别样风景”。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微课的应用规律,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促进微课在教学中不断发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点评人:2019年度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评委/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邓济舟)
点 评
微课在教学中的“别样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