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
的单檩重檐式木构架、元明时期的大檐式木构架以及清代的筒子楼式
木构架。
以下将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唐宋时期的单檩重檐式木构架是我国官式建筑木构架演变的起点,它典型地体现在小型五间厅堂建筑上。
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是采用后檐
吊梁,前廊立柱,以及前、后两檫及前吊檐。
其屋面结构则采用单檩
重檐式,即前檐与后檐分别用檐子屋面相连接,形成双层的檐子结构。
这种木构架的主要材料是木梁、木柱、木檐子等,梁柱的连接采用榫
卯结构,十分牢固。
元明时期,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进一步演变为大檐式木构架。
经
过数百年的发展,官式建筑的规模逐渐扩大,进而需要更大的建筑架
构支持。
大檐式木构架在唐宋时期的木构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充。
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是前檐加入了斗栱,即以斗栱来支撑大檐子。
斗栱
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构件,呈“凹凸”形态,承担着扩大建筑空间、减
轻上层木构承重的作用。
在大檐式木构架中,大斗拱、前梁、大檐子
等构件也开始出现。
这些构件的加入,使整个木构架更加稳固和华丽,也彰显了中国官式建筑的特点。
清代的筒子楼式木构架是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发展的最后阶段,
也是最为复杂和精细的一种。
筒子楼式木构架最早出现在明代,至清
代达到了顶峰。
筒子楼式木构架的特点是以多柱、多梁结构为主,并
在梁柱上采用复杂的斗拱和斜刺交叉架构,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细的
木构系列。
这种木构架形式极其精美,能够满足一些高大宏伟的建筑
的需求,并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官式建筑的雄伟和瑰丽之美。
总的来说,唐代到清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经历了从单檩重檐式到大
檐式再到筒子楼式的演变过程,不断发展和改进。
每个阶段的木构架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对木材的巧
妙运用、对木构的精细设计以及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这些木构架不仅
仅是官式建筑的支撑体系,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