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同步练习 浙教版(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下册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下册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下册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
1.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
下列获取电能的途径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A)A.火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风力发电 D.核能发电
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
...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D)
(第2题)
A。
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
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
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3.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
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
C。
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4.下列做法不能
..减轻温室效应的是(A)
A。
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B.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C。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D.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5.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O2,并释放出CO2气体。
(填化学式)
(2)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
(3)在日常生活中,你应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节约纸张(或随手关灯等)(举出一例即可)。
6.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第6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7.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第7题)
(1)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合理均可)(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的排放,二是增加的CO2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植树造林。
【解析】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是指CO2的消耗与产生,产生途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消耗CO2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降低CO2含量的研究应考虑上述两个方向。
8.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
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
CO2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
比热0.684千焦/(千
克·℃)
0。
72千焦/(千
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
度
1。
96克/升 1.29克/升
(第8题)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
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
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
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表二
时刻9:239:289:339:389:439:48
甲瓶温度(℃)13。
019。
823.526.026。
427.0
乙瓶温度(℃)13。
019。
022.825。
026.026。
5
时刻9:539:5810:0310:0810:13
甲瓶温度(℃)27。
027.828.028.028.1
乙瓶温度(℃)26。
527。
427.928。
0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一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生态系统(或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1)、(2)实验室用CaCO3和稀HCl制取CO2,用燃着的木条验满。
(3)由表可知,从9:23~10:03,甲瓶升温快,乙瓶升温慢,而随后,两瓶温度一致.
(4)根据题中信息,相同条件下CO2的比热较小、密度较大,两者都可能会影响气体吸热。
(5)该实验的目的是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因此需设置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装置,并通入含一定浓度的CO2的空气,而不是纯净的CO2。
9.(1)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
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先判断,再写出判断依据。
支持,因为在总体上,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温度越高(或总体上,温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或不支持,因为在某些年份如1955~1965年或1977年等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背离的)。
(第9题)
(2)下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大。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温室效应指
比)数H2O10.1 CO20。
031 CH4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