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武术技击训练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起:《武术技击训练学》
“逆思维”带有《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
有这么一件事,或许该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如果你是练散打的,你的教练就该精通“散打训练学”。

否则的话,他是瞎指导,你是跟着瞎练习。

这一规律对其它的运动也适用,教拳击的要精通“拳击训练学”,足球教练必须精通“足球训练学”,至于武术技击,武术技击也是人体运动之一项,所以教武术技击也要遵循“武术技击训练学”。

但是遗憾,武林目前没有这么一部书(指导散打训练的不计)。

好在有一部叫《运动训练学》的书可供我们借鉴——其实散打、拳击、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学,也都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搞出来的,在原理上,不出运动训练学的范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

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

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

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

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
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

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

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

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

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

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

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

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
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

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编著)。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

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

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

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

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

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

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

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

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

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
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

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

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

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

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

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

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了解了“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我们也就知道,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二者缺一不可,要结合起来练,相互提高。

至于怎么结合?这涉及到“训练周期”、“训练负荷”、“训练强度”及具体的训练方法等等问题(什么叫周期、负荷、强度?大家可以去问自己的老师,也可听我下次讲解)。

作为本系列文章的开头,该篇只是做了些简述,尚没有展开细说,不过,尽管如此,我想大家已能明了,一套能增长爱好者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有科学讲究的,它既是武术科学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对武术教师水平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韩起:《武术技击训练学》(二)——载2008年4期《搏击》
武术的科学训练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在非流行的传统八极拳里,十分重视下肢爆发力的训练。

马明达先生在其《说剑丛稿》中说,李书文因为做过武丑,经常窜蹦,练就
了惊人的爆发力。

窜蹦能提高爆发力,既是武术常识,也属于运动生理学研究的课题。

窜蹦,连续做曲腿跳高、跳远、半蹲跳,这种训练在八极拳中名曰“兔子蹦”。

熟悉现代运动的读者知道,现代运动其实也是采用类似“兔子蹦”的方法来提高爆发力——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在训练中的某些一致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传统也有与现代不一致的地方,或者说是落后于现代的地方。

比如说曲腿跳高,要跳到什么高度?每一组要跳多少下?跳时该采用多大的密度?要跳几组?每组间隔多长时间?是否每天都要跳?它与其它的一般身体训练有什么关系('兔子蹦’属于一般的身体训练)?与专项的身体训练(比如踢沙袋)在时间上怎么安排?与拳术的技术训练又怎么调配?这一周与下一周、这个月与下一个月又怎样调整?等等很多问题。

不用说,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即使是真正的传统训练法,也是很模糊、甚至是缺乏研究的。

但是,对这些问题不研究又是不行的,比如,过去的老辈人一味地要求徒弟往极限高度跳、多跳、快跳(大密度),每天都跳,而且不考虑季节变化。

这样粗糙地练,不但会造成运动损伤,即便对爆发力的提高也是不利的,会使爆发力停滞在一个不很高的程度就不再增长了。

此外,只练兔子蹦,不与其它的力量训练结合,又会直接影响爆发潜力的挖掘(同时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还有,在训练时间上,如果缺乏与“踢桩打袋、拳脚技术、对抗训练等等”进行合理的调配,又会减弱彼此的训练效果。

众多的不合理综合到一起,其结果是,徒弟时间精力没少付出,但多年练下来,水平提高的幅度却不大。

我这里还仅仅提到一个兔子蹦(仅仅一个兔子蹦就牵扯到这么多问题),若把武术训练的所有内容都考虑进去,涉及的问题岂不更多?
我们现在经常谈武术训练要科学化,用“兔子蹦”提高爆发力是一种科学认识,但认识仅止于此——知道让学生练什么、而不明白怎么安排训练。

则远远谈不上科学训练法。

怎么安排训练,需要明白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三个概念。

作为教师,只有合理地安排负荷量、负荷强度、
周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功力(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拳术技术水平、战术运用、心理素质。

违背科学的蛮练,伤身而且不长功夫
什么叫负荷量?我们以兔子蹦为例,比如说你每次训练跳5组、每组连跳15下,每一下跳80厘米,这跳5组、每组连跳15下,跳80厘米,就称为负荷量。

负荷强度呢?仍以兔子蹦为例,你连续跳时,每一下与每一下的时间间隔(密度),就是负荷强度。

你跳时连续得快(密度大),负荷强度就大;你连续得慢(密度小),负荷强度就小。

周期呢?周期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像兔子蹦,让学生隔一天跳一次,如此跳一个月,做这样的安排,就称为周期。

另外,比如在一星期之内,第一天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第二天以专项身体训练为主、第三天拳脚技术为主、第四天以对抗训练为主------这样的以星期为单位的安排,也称为周期。

其它的周期不举例了。

把负荷量等概念引入武术训练,不是我没事找事,也不是我在这显摆有学问。

不是这样的,是武术和人的身体本身要求我们这么来搞。

讲最简单的道理,人不是机器,人是肉长的,用句科学的词儿说:人是个有机体。

人怎么去练(按照怎么样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去练),人这个有机体就产生怎么样的生理变化——好的或不好的生理变化。

怎么训练会造成好的生理变化(长功夫而不伤身)?怎么训练会带来坏的生理变化(伤身且功夫增长有限、或训练时间长功夫增长慢)?其中的道理不是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普通的爱好者都去学这些知识。

该掌握这些知识的是教武术的教师,教师有责任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道理,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训练。

训练与生理变化是怎么个过程呢?我简单解释一下,比如我们在练兔子蹦时,会越跳累对吧?为什么会累呢?用句直白的词说:是因为消耗了身体能量。

用句术语解释:是有机体的能量物质在消耗分解,所以人会感到累。

跳累了,我们就不再跳了,开始溜达休息,但你人溜达,身体内部没闲着,身体内部在做什么?在忙着恢复那些被消耗
的能量物质(包括各器官的工作能力)。

但恢复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如果你训练合理,内部不但能恢复过来,而且能恢复到被消耗的水平之上(术语叫'超量恢复’),老百姓俗称:“出力长力”;另一个结果是,如果你练过头了,消耗得太惨,你就恢复不过来,这时你不但产生不了“超量恢复”,你连原先的水平都达不到。

就是说,你这次训练白练了,你不但长不了功夫,而且还要下降,功夫退回到这次训练之前的水平,用宁秋离爱说的一句话是“过力了、就没力了。

”(专业运动员常采用大运动量,是因为他们从小训练,身体的适应性强,恢复能力强,即使大运动量,身体也能产生'超量恢复’。

不过,大运动量在专业运动员也只能持续几天,随后便要降下来)。

至于运动量(负荷量、负荷强度)太小,身体则产生不了“超量恢复”,也就长不了功夫。

这就是说,在运动量和长功夫之间,存在着如下三种关系:
(一):科学合理的训练,长功夫,而且不伤身。

(二):不讲究方法地蛮练,功夫增长的幅度有限而且伤身(当然,长期的大负荷、大强度,人体本身会产生抗拒,自动把运动量降下来,如此,训练者反倒被动地得到一些好处,有限地增长一些功夫)。

(三):运动量过小,训练缺少持续性,则提高不了功夫。

在这三种对应关系中,我们追求的当然是“长功夫且不伤身的科学训练法”,也即科学地安排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周期。

对初期训练者,如何安排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虽然多数的读者不清楚怎么安排训练,但是“循序渐进”的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

科学的训练暗合循序渐进,只不过,科学的训练不仅止于“循序渐进”这种模糊的说法,科学的训练要具体回答“以几天为'序’、以多大的运动量'渐进’”才是最合理的。

从运动训练学来说,学生如果是初次训练,负荷量“顶多”只能安排到他本人最大负荷的70%,负荷强度掌握在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的30%“最适宜”。

我们以兔子蹦中的曲腿跳高为例,如果你最高能跳70厘米,每组
最多能跳15下,最多能跳4组。

那么,在初期,你一次训练的负荷量为:高度不超过49厘米,每组不超过10下,最多不超过3组。

至于负荷强度,因为涉及到的是连跳密度,而连跳密度不容易测定,兼之各人的差异又非常大,所以,你每两下连跳之间该以什么样的密度连接,由你的老师现场把握——但负荷强度不应低于极限强度的30%,低了,则是无效的训练。

跳完一组之后,要休息2、3分钟,给身体留出恢复时间。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天训练完了要休息恢复,其实,训练当中也要有休息恢复,否则身体产生不了“超量恢复”,即长不了功夫。

兔子蹦没有必要天天练,初练者和训练有素的人皆如此。

初练者虽然负荷量和强度都有限,但他的机体还处于适应阶段,所以要留出足够的恢复时间,以隔天跳一次为最好。

而训练有素的爱好者,尽管机体已经适应,但因为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比较大,最好也采取隔天练(别忘了,在'蹦’之外还有其它更多内容的训练)。

初期训练,要在多长时间后提高负荷量和强度呢?4至6周。

从4至6周后开始,负荷强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10%,需要增加的负荷量由教师把握。

如此训练几周后,视提高的幅度再上量。

需要强调的是,训练必须回避100%的大负荷,尤其是负荷强度,100%的大强度已不单单是造成运动损伤,严重者可令人当场丧命(即便专业运动员,也没有采用100%负荷训练的)。

或许有教师说:练武术的都是业余爱好者,有什么必要给他们安排得这么细致。

我说,正因为小伙子们是业余的,每天只能练一个多小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所以当教师的才更应该把训练安排得细致合理。

关于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几个小问题
因为提到了“细致”问题,而训练是否细致合理又直接影响爱好者的水平提高,那么,当教师的就有必要把训练进一步细致下去,以使爱好者从每一次训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收效。

所以,为了加深大家对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理解,下面我继续细致地谈几个小问题。

(1):先增加负荷量还是负荷强度?
答:先增加负荷量。

比如前面说的曲腿跳高,要先增加跳的高度、每组跳的下数,一次跳的组数。

把这个增加的负荷量适应了,巩固住了,再增加负荷强度。

不过,要记住,增加负荷强度后,负荷量要降下来,等你对增加的负荷强度适应了,再上负荷量。

也就是说,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不能同时增加,避免过度训练。

(2):冬天与夏天是否要保持同样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答:不是。

冬天与夏天的训练是有区别的。

在冬天,负荷量可以保持原先的水平,但负荷强度一定要降低一些。

夏天正相反,可以上强度而减少一些负荷量。

(3):其它方面的训练,是否也遵循上述两个原则?
答:是的。

其它的训练,比如: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拳脚技术训练等等,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也要遵循上述两个原则。

(4):负荷量、负荷强度与周期是什么关系?
答:我前面说,隔天练是一种周期,身体训练与拳脚技术的间隔安排是一种周期。

其实,对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调整,也是一种周期。

比如说,在星期一,你以中等的负荷量进行“一般身体训练”和拳脚技术两项内容(兔子蹦为'一般身体训练’);那么转天,星期二,你可以换用大负荷量,进行“专项身体训练”(比如以大负荷量踢打沙袋、拳脚靶、双人对抗);到了星期三,负荷量降下来,增加强度,用大一些的强度继续踢打沙袋、拳脚靶、一秒三拳等等;而星期四,你既可以继续增加强度,也可以降低强度而改换提高负荷量(视你的情况而定)------要说明的是,以一星期为周期的训练安排,既要安排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高、中、低转换,同时还要兼顾训练内容(即都练什么)。

具体怎么安排,需要教师根据你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水平而定。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水平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周期。

韩起:《武术技击训练学》(三)——载2008年5期《搏击》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内功,不如去练身体素质
经常有爱好者向我询问“内功”的问题。

一般我都告诉他们:与其追求内功,不如去练身体素质。

把身体素质与内功做一比较大家就会发现,内功的美妙只在文字里,练不到人身上,痴迷内功的人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文字描绘的种种功效也离他十万八千里。

与内功相反,身体素质的好处则实实在在,你只要认真练了,就会有收获,且这种收获长在你身体上,看得见、摸得着。

有人说,他练内功时身体也有感觉。

问题是这种感觉能体现到技击中吗?一些人在空练或者说手时有的功感,一到实战技击就烟消云散,任什么功都不见。

这种练时有、技击中没有的东西,怎么能叫“有”?
身体素质不会背叛你,比如说力量素质,假如你练出很好的力量——胳膊、腿的力量,腰腹背胸的力量,那么,实战对抗你会发现,力量会使你平添一份自信,而对手则对你的力大心怀忌惮,犹豫再三——即使遭遇歹徒,歹徒也会叫苦不迭,暗骂自己运气不好,怎么偏碰上个一身牛劲的家伙。

力量不光令人生畏,有利于混战缠斗,即便是做躲闪——举极端的例子,譬如躲闪歹徒的尖刀,它也使你比力量差的人身手敏捷。

因为力量,全面的身体力量,会增进人的弹跳力、移动速度、灵敏性(力量中的爆发力可提高灵敏性)。

而优良的弹跳力、移动速度、灵敏性,当然能使你快速躲开歹徒的尖刀。

我们这还只讲到身体素质中的力量一项。

仅力量就有这么多的好处,你要是在力量之外,还认真练习了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呢?好处岂不翻着倍地跑到你身上?譬如“速度”素质,说到速度,它不光指你出拳踢腿的速度(动作速度),还包括你攻击或防御时身体移动的速度(位移速度)、包括你格挡来拳或由守转攻时的大脑反应速度(反应速度)。

如此,大家说,一个人既练出了浑身的力量,又练出了出色的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又练出了灵敏、柔韧、耐力,他搏击歹徒的能力怎么能不“噌噌”往上长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