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子聪明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与“他者”双重建构的悲剧——后殖民视角下的别
格托马斯
段淑丹
【摘要】Through the protest against the white, the protagonist of Native Son ,Bigger Thomas, renovates the readers' impression ahout the docile black but still cannot run away from the control of his fate. This thesis analyzes Bigger~s identity problem from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discourse of post-colonialism, pointing out that Bigger is gazed by the white as the "Orient" and "Other", which shapes his abnormal self-consciousness. Therefore, Bigger and the black's tragedy results from the dual 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Other".%《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通过对白人和命运的反抗刷新了读者一直以来心目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然而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魔爪。
后殖民语境中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关系为分析别格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白人眼里的别格即西方眼里的东方,而“他者”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别格的定位,在此前提下塑造出的是别格非正常的“自我意识”。
因此,别格及其所代表的广大黑人的悲剧是“自我”与“他者”双重身份建构下的悲剧。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6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别格;他者;自我;双重建构
【作者】段淑丹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引言
美国文学中不乏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黑人形象,譬如斯托夫人笔下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再如马克·吐温笔下愚昧和迷信的吉姆。
在《土生子》中,赖特第一次以独特
的视角将一个拥有自尊和理想,但同时也充满暴力和反叛的黑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评论家和读者关注,主人公别格无疑是所有研究的焦点。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利身份等新问题。
”[1]9在美国,白人与黑人虽然已经不再是殖民者与被
殖民者的关系,但至今依然存在的种族问题与殖民时期的影响却息息相关。
“自我”与“他者”是萨义德东方主义中的一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直接体现。
西方人称自己为主体性的“自我”,而被殖民者或者西方以外的民族则被称为“他者”。
潜藏的西方中心意识形态将“他者”视为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在此参照下便得出白人意味着文明,而“他者”则意味着野蛮和未开化这一结论。
在“他者”这一身份的笼罩下,扭曲的自我意识最终使别格变成白人眼里的杀人狂魔。
在此,别格只是一个缩影,把别格放大了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千千万万黑人的命运。
一、来自“他者”的声音
“他者”这一概念的哲学渊源可上溯至柏拉图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论述,在柏拉图哲学中,“他者”被认为是具有从属性或次要性的低一级事物,即相对于“存在”的“非存在”[2]10-11。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主人——奴隶关系的
分析表明,“他者”的显现对构成我的“自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主人而言,奴隶就是“他者”。
由于“他者”的存在,主体的意识和权威才得以确立。
《土生子》中别格与白人社会的冲突便是他者与主体的冲突,在这里,白人的权威第一次受到了挑战。
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这一概念来看,白人眼里的别格,就是西方眼里的东方。
由于他者与自我之间本身并无真实的界限,所以必须划出一道想象的界限。
有了这道带有霸权性质的分界线,东方主义者就可以建立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面,视西方人为优越、文明、先进、理智、强壮,而东方人则是劣等、野蛮、落后、非理性和软弱。
因此,西方文明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意识恰恰建立在东方这个“他者”的屈辱之上[4]28。
别格属于“他者”中的“他者”,因为在遭受白人的排挤和歧视之后,他也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成为一个不归属于任何群体的“局外人”。
然而,这个局外人却颇有几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识。
在别格眼里,借宗教来麻醉自己的母亲,借酒消愁的情妇蓓西,缺少主见的弟弟布迪还有虚伪的道尔顿夫妇都是看不清现实的瞎子,只有别格自己才知道作为“他者”意味着什么。
作为他者,意味着实现梦想的权力要被剥夺。
别格曾经看着那片不属于他的天空两次长叹:“要是给我机会,我也能驾驶飞机。
”[3]18但是现实中白人总是让他觉得:“自己像是在世界外边,巴
着篱笆眼儿在往里瞧。
”[3]22作为他者,意味着所谓的司法公正从来不会站
在自己这一边,我们依然会对勃克利在竞选检察官的招贴画上写着那几个赤裸裸的红色大字“违法的人不会赢!”[3]14感到触目惊心。
作为他者,更意味着要
被剥削、非人格化和隔离。
道尔顿先生虽然为别格提供了工作,但他收托马斯和其他黑人家庭的房钱要比白人贵。
在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中生活的别格被白人非人格化
成为一只丝毫未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野兽,对这种“野兽”的隔离成为保护白人妇女的必要措施。
因此,别格杀死玛丽的行为只是被压迫中发出的呻吟。
二、扭曲的“自我”意识
“自我”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即本我的意识能动性。
黑格尔认为,主奴双方之间的行为是一场殊死的对抗,任何一方都试图消灭对方,都以对方为中介确证自己的存在。
[5]12也就是说主人的“自我”是靠奴隶这一“他者”身份来确立和发挥作用的。
白人的权威靠对黑人的歧视与排斥才能来确立。
因此在《土生子》中,别格成为被臆想和凝视的“他者”。
他的“自我”也是靠比他更弱的“他者”才建立起来的,是非正常、变态的自我。
在上述被“他者”化的过程中,别格逐渐衍生出一种扭曲的自我意识。
这种非正常的意识在小说的开头就有预示。
那只被别格打死的老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的就是别格自己。
别格把老鼠逼到死角,“拿了一只鞋,拼命敲老鼠的脑袋,把他敲碎之后,还歇斯底里地骂骂咧咧。
”[3]7别格最后也成了这样一只被白人一步一步逼上绝路的老鼠。
在杀死老鼠的过程中,别格尝到了那种控制别人生死大权的快感,因为在白人面前,别格是弱者,而在别格面前,老鼠是弱者。
所以一旦有机会发泄心中长期积压的怨恨,老鼠成为了别格的第一个奴隶,任其宰割。
在别格与朋友格斯的争吵与搏斗中也体现出其矛盾的自我意识。
在讨论抢劫的时候,格斯一语道破别格的心理,“你说我害怕了,这样别人就不会注意你有多害怕。
”[3]30他希望通过格斯来掩盖住他想掩盖的东西。
在别格用暴力征服格斯并叫他舔刀口的时候,他又一次体会到了征服弱者的快乐,格斯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奴隶。
再者,别格扭曲的自我意识在他杀害玛丽并且毁尸灭迹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别格杀死玛丽,动机与其说是害怕,不如说是一种本能,因为在美国,一个低贱的黑人和一个富人家的白人小姐共处一室便意味着强奸。
如果出声,别格就要承担这莫须有的罪名,而选择杀人和出逃则代表别格对这一罪名的无声抗议。
别格说,在杀
死玛丽和震惊所有白人之后,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很强大,他“感觉到了一种急切心情,一种信心,一种满足,一种自由。
他的整个生命都卷入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有意义的行动。
”[3]130于是,玛丽成为了帮助别格树立高大的自我意识的第三个奴隶。
最后,情妇蓓西是别格的第四个奴隶,是成就别格逃亡计划的牺牲品。
在别格眼里,蓓西不过是一个满足自己欲望和帮助自己逃亡的工具。
一旦这个工具对自己失去了利用价值或是对自己构成威胁,他便将其毁灭。
因此,只有不断征服弱者,确立自己强大的“自我形象”才能平衡别格在美国作为“他者”的失落感。
三、这是“美国的悲剧”
波特曾指出,东方其实是西方根据自身而想象出来的虚构的概念,这个概念使得东方与西方具有了本体论上的差异,并使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东方,从而创造了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民族本质。
[7]43-58西方之外的人的真实
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少数人,他们是永远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是不符合正常标准的人,他们是失去了话语权的人[8]1。
殖民时期的结束和奴隶制的废除
并没有给像别格这样的黑人带来希望,相反,这是另一段地狱生活的开始。
那些被贩卖的黑人奴隶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早在踏上美洲大陆时就注定要失去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变成白人主导社会的附属品,变成为别人的主体意识而存在的“他者”。
在《土生子》中,这些“他者”以不同的方式来发出声音,而别格的声音最具震撼力,因为赖特所要展现的,不仅仅只是黑人的反抗,而是强调美国这一将黑人“他者”化的环境如何让一个本性善良的青年建立起如此扭曲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社会才是杀死玛丽和蓓西的罪魁祸首。
小说以“土生子”一词为题,既指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是“土生土长
的美国人”,又指“美国社会和种族歧视造就的人”[6]106-107,因为“如
果你不把自己认同为西方人或由于某种原因,你并不完全是个西方人——即使你
生活在一个西方国家,或者你虽然从属于西方文化,但你会被来自内外的占统治地
位的言论所排斥。
”[6]2林肯一百多年前就宣布解放黑奴,但至今并没有让黑人与白人享受同等的权利,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毫无归属感的边缘状态。
别格的行动最终产生了意义,他向白人发出警告,如果美国仍然不对自己进行反省,那么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别格起来反抗。
四、结语
至今,美国黑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仍然十分模糊,对于他们关于“我曾经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生活”等问题美国并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
别格作为“他者”中的一员,在白人不平等的凝视下繁衍出扭曲的自我意识,继而爆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
《土生子》的首页是这样一句话:“如今连我的哀告也成了叛逆,我受的打击比我的呻吟更重。
”[3]1尽管别格最终还是被强大的白人世界所毁灭,但他的反抗是黑人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的一个开始。
别格的悲剧也告诉我们,殖民主义遗留给黑人的精神上的创伤比赤裸裸的掠夺还要严重。
在物质文明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拥有健全的人格也至关重要。
【相关文献】
[1]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肖祥.“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赖特.土生子[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40.
[4]许悦婷.解构二元对立:后殖民视野中的《喜福会》[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28-32.
[5]胡铁强.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5):12-14. [6]江玉娥,林国兵.敲响反后殖民统治钟声的新黑人——《土生子》别格·托马斯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8(21):106-107.
[7]丹尼斯·波特.东方主义及其问题[A].罗刚,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3-58.
[8]Young,R.Postcolonial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容新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