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的防护措施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MRSA易感者的检查,如长期大量使 用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危重症者、新生儿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MRSA或其他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科室和院感办报告,以便及 时采取隔离措施。 3、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 4、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诊疗护理人员尽量固定。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 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 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尽量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医疗仪器、器具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 用。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 用后消毒。 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可解除隔离。 9、接触隔离后或患者出院后进行床单位消毒。
标准预防措施
(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 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喷溅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诊疗、 护理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 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 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 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 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衣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 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封口,贴标识送清洗消毒后备用。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 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 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 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1、实施标准预防。 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 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3、患者病情允许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 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保持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 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6、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标准预防措施
•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 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 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 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 肤感染等。 1、实施标准预防。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教育患者在活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到 其他病人和物体的机会。 3、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 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 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 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5、一般的医疗器械应专人使用,即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如果必须 与其他病人共用器械,其他病人使用该器械前必须经过相应的清洁消 毒或灭菌处理。
标准预防措施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 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 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 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 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VRE易感者的检查,如近期使用广谱 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长期住院的患者,危重症者、免疫抑制病人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VRE,及时向临床科室和院感办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必须进行单间隔离。 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 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 罩。接触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 6、诊疗护理仪器、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 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出院后必须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生活用品经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9、患者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按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废进行处理。 10、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标准预防措施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 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 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 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 双层手套。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 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开放性或活动性肺结核、 麻疹、风疹和水痘等疾病。 1、实施标准预防。 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 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 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 其活动范围。 4、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 防护口罩。 5、应严格空气消毒。
标准预防措施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 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 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 规定》进行处理。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 隔离预防原则: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 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措施。 2、隔离病室或患者床头应有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黄色为空气 传播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隔离。 3、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 离房间,如科室或医院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收 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 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可考虑将相同病种、处于同 病期的病人安置在同房间,床间距宜大于0.8m。 4、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 行处置。 5、加强隔离病室空气、物表的清洁消毒。物体表面应每日定期擦拭消 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6、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标准预防措施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 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 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 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 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 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 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目镜、防护面罩每次 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标准预防措施
(五)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 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 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 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3/4满将其封口。 3、禁止用双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院内感染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
• 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 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 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 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 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 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流感隔离预防 1、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医院专门的培训,方可进入发热门 诊或隔离观察室工作。 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人员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 3、限制患者在病区内随意走动,离开病房时应戴外科口 罩。 4、患者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室内。 5、减少转运,如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6、严格限制探视者。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