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大仁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5-08
作者简介:赖大仁(1954-),男,江西吉水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
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要: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包括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两个方面,前者是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后者是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两者同样重要。
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一方面需要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的建设与创新。
从后一方面看,有必要提出和思考几个问题:一是当今文学理论教学何为?二是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如何为”?三是如何看待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与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教材;建设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3)0520018204
A Discussion on the Building and I 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through Its Teaching
LAI Da 2re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building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 porary literature theory.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subject building of literature theory includes tw o aspects ,namely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it ,though the former is a job which lies in the forward position and needs innovation ,and the latter is a basis and these tw o aspects are of same im portance.The building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 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needs putting forward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needs rein forcing the building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its materials of literature theory.Seeing from the latter ,we should ask s ome questions as belows :First ,what is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theory nowadays ?Second ,how can we do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At last ,how can w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and the teaching of contem poraory literature theory ?T o study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helps put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 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K ey w ords :Literature theory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大而言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建设与创新,这是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二是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方面的建设与创新,这是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
关于前一个方面,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而后一个方面,人们却关注不够。
然而我以为,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前沿性、开拓性的学术理论研究固然必不可少,但基础性的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也不可忽视,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方面的问题也许更值得引起关注和讨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的创新发展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不同的文学形态,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新潮流的文学;功利化的、审美化的、游戏化的以及消费性的文学;网络化的、图像化的、多媒体的以及传统文字形式的文学等等,应有尽有。
与此相关,各种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也
第36卷第5期2003年9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36N o.5 Sep.2003
同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并且随着大学教学体制的开放,教材编著的自由,文学理论课程从教材使用到教学,也都同样自由而多样化了。
这当然标志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教材及教学内容(从文学观念到理论体系)杂乱无序,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校用不同的教材实施教学,就可能完全不可通约;二是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教师不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教学生,不清楚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只能是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换了教材,所教的文学观点和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学生则不明白究竟应当学习和相信什么样的文学观点和理论学说(因为不同教材有不同讲法),随之疑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学了又有什么用?尤其是一些打算考研的同学,面对不可通约的各种教材更是困惑不已。
这不能不说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已经成了问题。
如果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只是注重前沿性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而不注重理论成果的积累,不注重基础性的文学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不认真研究我们究竟应当用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培养学生,那么会不会贻误一代文学人才的培养?会不会使这门学科后继乏人?所谓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还能走多远?等等,恐怕都会成为问题。
正因此,我认为从基础性工作的方面,即从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编著方面来反思一下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问题,也许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我想这里有必要提出和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文学理论教学何为?就是说这门学科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我以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同行们只顾忙于学科创新,有意无意地把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忽视了,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文学理论教学的盲目性。
上面我们说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困惑以及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源于教学目的不明。
有学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讲作品,通过对经典作品细致入微的叙述阐释,把学生引入文学胜境之中,自然就来了兴趣。
我体会从活跃教学气氛和改善教学效果的意义上说,这也许不无道理。
不过我仍然感到疑惑的是,这样一来岂不容易把文学理论课讲成文学赏析课,那么文学理论课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目的何在呢?看来即使考虑到了怎样改善教学效果,也还是没有追溯到“文学理论教学何为”的问题上来。
倘若这一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别的可能都只是舍本逐末。
依笔者浅见,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大致有三: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建立起应有的文学观,为他们正确认识判断和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当然未必要回到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只认定某种理论观点是对的,而把别的理论观点一概归于错误予以批倒。
当今的文学理论教学应当视野开阔一些,适当介绍一些中外古今的著名文学理论观点是必要的;并且还有必要告诉学生:各种文学理论观点可能都各有其有效性和有限性,未必只有哪一家的理论观点是惟一和完全正确的。
在这个前提下,我以为还是需要坚持某种主导性的文学理论观点,比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既在学理上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说明解释文学现象,同时又最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引导其建构一个起码的文学理论观念的平台还是必要的。
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分析能力,这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本来不多)不同于一般知识性学科的特殊之处。
因此它并不仅限于介绍各种文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揭示文学的某些本质规律,阐明文学理论本身的“学理”,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并通过不断加强这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过去的文学理论教学似乎对此注重不够,使它往往降低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看来强调这门学科的理论性和加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也是人学,而且是更高理性层面上的人学。
钱中文先生曾提出人文知识分子应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弘扬人文精神,认为文艺和文论应该而且能够担当起这一使命。
他还谈到,当今欧美大学教育中的文学课程,实际上成了一种泛文化教学,它提供了不少知识,但缺乏了人文关怀,国外一些学者为此痛心不已。
①其实我们的文学和文论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过去我们只是把文学理论看作一门社会科学,只限于把文学作为社会现象来解释;后来又接受了西方的科学主义文论观,把文学
91
第5期赖大仁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
①见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作为某种“科学”对象来观照与阐释,这样就把文学和文学理论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屏蔽了。
今天我们有必要充分重视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质,在教学中努力张扬它的人文精神,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应有的人文情怀。
其二,接下来的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如何为”?如果我们上面所说的教学目的大致不差,那么就有一个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如何去达到或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的问题。
然而如今的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情况实际上又如何呢?
从教材方面来看,翻阅现行的五花八门的文学理论教材,可以发现内容确实比以前大大丰富了,编著者们充分注意到了当代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借鉴创新,把许多时兴的或创新性的理论观点都纳入到教材中来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一是有的教材比较忽视建构应有的核心文学观念,其实质就是忽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学观。
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个不合时宜的问题,理由是过去的年代过分强调某种文学理论观点的惟一正确性,造成了这门学科的僵化,教训深刻;如今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应该让各种理论观点竞相发展,让人们自行去比较择取。
然而我以为,这种主张在理论研究方面是可行的,而对于文学理论教学却有问题。
因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理论观念和知识结构形成的阶段,还不具备进行比较分析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帮助他们形成或建立最基本的理论观念及知识结构是更为重要的。
如上所述,当今虽不能说只有哪一种理论观点是惟一和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承认不同文学理论观点可能都有某个方面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还是有必要坚持一种主导性的文学理论观点,即既在学理上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说明解释文学现象,同时又最切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比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当然这里的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这一主导理论系统的学科建构,从而用这种理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文学观,为他们观察认识文学现象和以后进一步接受比较各种文论建立一个平台,我以为这是不无必要的。
二是一些教材只顾吸纳和拼凑各种文学理论的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学说等等,而忽视了作为一门学科、一个理论体系应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理性和自洽性。
尤其是一些多人合作编写的教材,如果主编的整体驾驭不到位,如果整部教材缺乏应有的逻辑起点和统一的理论观点,缺乏清晰的逻辑理路以及对理论体系内各种范畴关系的严密把握,编写者只顾在自己分工承担的章节范围内按自我理解进行演绎阐发,如此凑合的教材,理论的系统性、自洽性和严密性可能都会存在较大问题。
用这样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恐怕是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目的的。
此外我也不敢苟同有的学者的意见,即在教学中把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这样难免会把文学理论讲成一门知识课而不是理论课,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因而我以为这种做法是并不可取的。
三是一些教材受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或把文学理论当作纯知识性的学科,只是客观地介绍阐述有关的文学知识和理论学说;或把文学理论看作纯粹的科学(社会科学或语言科学或别的什么科学),把对文学问题的学理探求定位在“文学性”方面,追求建构类似自然科学的那种“科学性”,而忽视了它所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这就难免形成这门学科“科学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的状况,有悖于它的人文学科的本质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欠缺。
与教材存在的问题相关,当今的文学理论教学中也似乎流行一种时尚,即过于追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丰富性、创新性、前卫性等等。
教师和学生都往往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果不尽快了解和吸纳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不尽快更新理论观念,似乎就会落伍,就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因而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盲目求新,致使进入了某些误区。
这样就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其三,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与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的关系。
我以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总的方向和目标具有一致性,即探求文学规律,把握文学理论的学理,并且彼此也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
但二者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毕竟有所不同,而且彼此之间也似乎应当保持某种距离。
从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来说,显然应当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创新性,它需要与时俱进,追踪最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潮流,研究现实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或解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还需要及时吸纳各方面最新的理论资源,在本学科的学理探索和建构上不断往前掘进。
在这样一种探索性的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有时候出现某些理论观点上的不成熟或某些偏激片面,乃至出现某些新奇怪异之说,可能都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应当宽
0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容待之的。
这种前沿性的研究探索,既是当代文论创新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必然会对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创新发展。
不过,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虽然也要不断创新发展,但我以为它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还是有所不同。
一是它并不以理论观点的前沿性、前卫性、新奇性、新潮性等等为首要取向,而是要求具有理论系统的稳定性、稳妥性、科学性、自洽性、可信性等等。
如果说某些新潮理论的不成熟或偏激片面,乃至某些标新立异之说在理论研究中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将这些东西随意纳入到文学理论教材和教学中来恐怕就未必妥当。
二是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创新发展,是阶段性、累积性、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的。
如果我们把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比喻为狗熊掰苞谷不顾一切地往前探索掘进,那么正是在阶段性地清理这些已经掰下来的“苞谷”即创新性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分辨、汰选与积淀,把其中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最富有学理性的积极成果提炼出来,适当纳入和整合到文学理论教材和教学中来,从而实现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创新发展。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不可能与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同步;而且这也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需要形成一种机制,能不断地对一个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汰选,以确定哪些是比较成熟、比较科学稳妥的新理论新知识,是可以或者应当纳入到新编教材和教学中来的,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革新,同时又避免混乱无序。
总之,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一方面固然需要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向前开拓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文学理论教学及教材的建设与创新。
我以为在我国当今这种教育和教学体制下,可以设想由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组织一些既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文学理论专家,认真研究当今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问题:一是认真反思和论证“文学理论教学何为”的问题,即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克服盲目性;二是在用什么样的文学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坚持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如何吸收当代文论创新成果以革新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确立一定的基本原则,使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都比较规范有序,能真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在此基础上,不妨考虑由国家统一指导或统一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推荐使用。
我想这对于改变当今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中的混乱无序状况,真正推进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言 之)
12
第5期赖大仁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