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三语文4月阶段性自测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高三语文4月阶段性自测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 (6分) (2020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
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
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
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
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2. (2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好吧,”小王停了一会说:“明天早晨我在学校门口等你。
”
B .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C . 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
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
D . 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倮。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国际油价暴跌、中国经济降速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使得全球投资者_________,这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损失,还降低了全球经济增速。
②殒命地中海的800名难民让欧洲重新检讨自己的政策,不过,欧洲对难民移民却仍然_________——既想摆脱不顾人道的骂名,也想严格控制难民的涌入。
③前三节一直在投篮的哈德森,到了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却变得_________,两次将球直接传出了底线,从而葬送了球队翻盘的希望。
A . 畏缩不前畏首畏尾首鼠两端
B . 首鼠两端畏缩不前畏首畏尾
C . 畏缩不前首鼠两端畏首畏尾
D . 畏首畏尾首鼠两端畏缩不前
4. (2分)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立法指引制度,是指法规的起草、审核和审议单位,须就法规草案条文内容的立法依据、事实、理由等进行详细的书面诠释,并提供其他省、市和国际的相关立法经验等资料。
B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C .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D . 正在指导冬训的总教练告诉记者,中国跳水队的健儿们能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取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的冠军,关键在于两个队员届时能否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5. (12分)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
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
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
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
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
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
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
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
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
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
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
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
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
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
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
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
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
”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
大家一起念:“用
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 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方面加以探析。
6. (12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
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
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
身旁,老伴儿
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
”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
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
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
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
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
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
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
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
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
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就好了。
”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
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
”她的嗓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
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
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孩子……孩子会憋死的。
”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
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她楞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
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
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
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
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
一辆120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
”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
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圣洁的雪山啊离太阳近的地方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回到梦中的家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 . 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 . 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2)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3)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三上·牡丹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
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
夏人来索。
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乃止。
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
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
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
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
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
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
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
”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
”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
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
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
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
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
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
”
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
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
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 .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 .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 .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 .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 .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 .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种谔屡立战功。
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 . 种谔备受重用。
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 .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
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 . 种谔富有智谋。
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
②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7·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 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
张被贬至郴州林武,韩愈被贬阳山。
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踯躅:即杜鹃花。
(1)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 . 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 . 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 . 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诗人感觉自己无法报答皇恩,即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表达了内心
的极度痛苦。
E .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
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2)
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五、默写 (共1题;共12分)
9. (12分) (2019高二上·南昌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主人公拄着拐杖不时抬头远望所见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主人公感慨自己要乐天知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中继房屋满地,有不少官宦人家之后,还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继续强调南昌的繁华富盛。
(4)王勃《滕王阁序》中描述九月山水风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李密的《陈情表》中提到两位大臣举荐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6)李密的《陈情表》中说完自己家里外无近亲,内无应门之童后,强调自己孤单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10. (3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①________ ,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
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
它要求个人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②________ ,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
诚信更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然而人们却也感受到了③________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二上·铜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是一名高中生,在人生的路口,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父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
父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
上路后,我发现父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哪些思考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1、
1-2、
1-3、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5-1、
5-2、
5-3、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