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合集)
第一篇: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活着》声音分析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
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
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
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
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
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
失陪失陪,过两天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
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
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
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
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
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
表现出福贵和龙二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同样,在福贵和家珍两个人的关系中,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也有明显反差,在福家还没有衰败之前,富贵对家珍说话的语气总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语调高,语气生硬。
但在家珍听说福贵改邪归正回家后,福贵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变得柔和了,语调也变低了。
表现出福贵和家珍两个人关系的慢慢升温,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福贵回到家中,与父亲发生争执,有过这个一段对白.徐老爷:畜生,又是一夜,狗改不了吃屎,你这小王八蛋。
你就这么胡折腾,徐家这点家底,非得让你折腾光了。
你还能干点什么?你说,除了那事你还能干什么?就不学点好,这王八蛋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我跟谁学好去?我就纳闷,这三院房怎么就剩这一院了?当年有名的徐大混蛋,不是我。
(徐老太太见状忙拿毛巾给老爷擦脸)
徐老爷:他说我什么来着?徐老太太:喝粥,喝粥。
福贵:娘,你擦完了,扶我爹进去吧!凤霞:爹,爷爷又来骂你了!福贵:你爷爷在唱歌呢
这段对白,两人距离较远,语调都比较高,语气生硬。
体现出两个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矛盾冲突,在这样的争执下,一句稚嫩的童声打破了这种僵硬的局面,增添了几分诙谐的色彩。
这部影片也巧妙的运用了画外空间,在家珍和福贵第一次团聚的那个晚上,画面首先是个门的固定镜头,画外音是家珍和福贵的对白,停留了几秒后,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徐老太太一直摇到家珍和福贵。
这个片段,巧妙的利用画外空间表现了家珍和福贵夫妻之间的恩爱,给观众留下了更多遐想的余地,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互补,生生传情,真正体现了“视听艺术”的魅力。
群声指的是群杂或背景人声,它主要用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气氛。
在影片刚开头,当福贵唱戏时,喝彩声明显要比之前高涨许多,有明显的情绪差别。
(二)音乐
音乐的特点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它不像语言那样能够直接表达意义,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感染力。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音色、音区、节奏、节拍、力度、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等等。
这部影片的配乐非常好,吸收了西北秦腔戏曲素材,唱出了人生的种种无奈,.电影揭示了个人与时代对立,个人处于时代历史的重压之下,任其摆布,无从反抗.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每一次打击都与时代有暗合的关系,展现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
本影片出现次数最多的曲子是“似水流年”,是赵季平老先生的杰作,他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身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包含着窑洞、高原、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他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挥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是音乐和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本影片刚开头,曲调悲凉,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赵季平老先生音乐的乡土情结和黄土高原的风格。
这段音乐是由板胡和二胡独奏交织而成,音乐风格古朴。
在《霸王别姬》中,首段音乐就是京剧锣鼓,后面更由京胡、琵琶引出悠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
当男主人公福贵即将输掉自己全部财产时,赌场内皮影戏的伴奏音量突然大了起来(近乎噪音),达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效果。
当福贵带着皮影帮子第一次演出时,刚开始还是有源音乐,音乐是福贵唱的秦腔,后来画面是福贵和皮影帮子在路上,但是背景音乐还是福贵唱的秦腔,此时为无源音乐;而后的唱戏、家珍喂徐老太太吃饭,这几个画面来回切,此时音乐为主题音乐,渲染了情绪,是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最后画面落在了唱戏上,无源音乐转为有源音乐,也就是音乐与画面结合了起来。
这样一段戏,先利用秦腔这个有源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然后转为无源音乐,在渲染福贵新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同时又很好的塑造了家珍贤妻良母的形象,所谓一举两得,最后又转到有源音乐,音乐一紧一松,恰到好处。
在为国民党演皮影戏的那场戏中,撕心裂肺的人声和胡琴高亢的旋律回荡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塑造了一种荒凉、无奈的意境。
贯穿本部影片的音乐叫“似水流年”,曲调哀怨,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几次,每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诠释的意思都不同。
其中有几次对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这时主题音乐响起,让人心里面由衷的觉得活着真好,只要家人团聚,能在一起就好。
有一次是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让春生进屋说话,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心灵和善良的心,精神层面高于物质层面。
还有一次就是在影片的结尾,福贵在对自己的外孙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那我就可以骑牛了”“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这时音乐响起,体现出人生命途多舛,人们只要活着,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好好的活着才是人生最伟大的价值体现。
(三)音响
音响就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视节目中其他声音的统称。
包括电影中的动作音响、自然音响、特殊音响、背景音响等。
在影片中能够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推动情节,创造节奏,产生寓意等。
在徐府算账抵押院子这场戏中,在空旷的房子里,算珠碰撞的声音远超过实际碰撞的声音,剪辑人员将此声音夸大,加大了混响,体现出福贵心里的忐忑不安,和龙二心里的得意洋洋,两种心理的巨大反差,通过算盘巧妙地体现了出来。
在福贵第一次为谋生演出这段戏中,有个戏帮子在路上走的镜头,夹杂着鸟扑打翅膀飞走的声音,表明了福贵的内心不平静,但是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奈与惋惜,以前那种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春生给福贵一家送存折的这场戏中,福贵在开门之前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声都凸显了出来,穿衣声,开门声,脚步声动作;在影片的结尾,春生背的一个大全景,有火车驶过的声音,火车疾驰而过的声音为主声源,人声为辅助声源,一个主声源和一个或多个辅助声源结合一起形成复合声源,这样的结合胜过语言的结合。
第二篇: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
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
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
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
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
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
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
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
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见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
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
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可是,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又何尝不令人深思呢?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而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第三篇: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的影评
《活着》电影与原著小说分析
美术与设计学院
动画112
石磊1111200040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
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对于《活着》这两个字,我觉得影片中要表达的是许多个人的内心:家珍带着孩子离开赌棍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活着;富贵倾家荡产后流落街头是为了母亲能活着;家珍带着孩子归来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共同活着;富贵以皮影戏谋生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为了让家人更好的活着;政府大炼钢铁、吃大锅饭是为了让中国人都好好活着;有庆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是为了他姐姐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春生想在生活上给予富贵家帮助是为了家珍一家从阴影里走出来更好的活着;镇长努力给他家说媒是为了他所辖的人民能幸福活着;二喜利用职权请到了妇科专家是为了老婆孩子能平安的活着;家珍让走资派的春生欠着那条命是为了春生继续活着······这种种的种种所展示给我们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而是因为他人的存在才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动力、给予了我们活下去的念头。
换句话说,我觉得活着的信念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
但是中国人素有‘天命’之说,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揭示了人活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又无能为力的境况,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未曾消退的那种宿命论的人生观。
这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小见大,展现的虽然是小人物命运、表现的却是苦难的题材,体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
确实,人类在普天之下太过于渺小了,要面对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场景。
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皮影戏一样,是被人操纵着的,充斥着被动,人又何尝不是呢:即便你如何努力、如何奋斗,你又何曾能控制命运的齿轮,从一个赌徒变成一个耍皮影戏的,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至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二世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毛主席说过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存在,这时富贵活着的信念的大部分是基于他的老婆和孩子,我个人觉得他已经做得挺好的了,然而就在他努力改善自家的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离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滋味不言而喻,一家子进入了一个黑色的阶段,即使他们再怎么自责后悔,也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儿子的死给他们老两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们却不得不继续活着,女儿就是他们活下去的信念。
他们不愿意一错再错,害怕女儿再离他们而去,但是即使在他们谨慎的请来了妇科专家的情况下,依然没能改变他们女儿大出血死亡的命运,宿命论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以后,馒头就成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电影与小说这件的不同有很多:
一、小同大异的内容小说名为《活着》,实为“死亡”的集合(父亲气极猝死,母亲想儿而逝,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离世,妻子抱病而亡,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等)。
作者几乎将主人公置之死地,富贵遭遇了世间所有的痛苦与绝望。
从此他的思想和情感凝固了,像“植物人”一样活着。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老富贵最终“畜生”般的活着,行尸走肉一般。
在这里,希望和绝望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富贵只是静静地活着,不为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电影《活着》中,张艺谋似乎“仁慈”了许多,其主人公的遭遇远远不如小说描述的那么悲惨。
这不仅是由于影片含量(时间)、技术、表现手法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更是由于作者与导演的创作意图、人生体验(感悟)等主观方面原因的不同造成的。
影片中虽时刻伴随着家破人亡的悲痛,但活着的希望始终绵延不断,特别是“大团圆”的结局(富贵一家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终有三代四口人活了下来,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和活着的幸福)。
电影《活着》中富贵既有失去之痛,更有活着的希望和动力;而小说《活着》已无所谓绝望与希望,富贵对死亡或者说活着已经是毫无知觉,就像是注射了麻药的病人对疼痛毫无感觉一样。
内容是作品主题的反应与表达。
只有更全面解读文本与影片内容,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主题。
两部作品的内容可以说是小同大异。
也许只有经历过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才会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才能确实理解“活着”。
我们可以说余华与张艺谋对“活着”理解的深度不同,但我认为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二者的视角不同,创作出发点不同。
二、叙述方式大相径庭
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
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
当我稍想轻松些许,命运的打击波便接踵而至,整个社会在余华的笔下都集体痛苦麻木着。
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
影片通过字幕“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以后”直接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历史给了影片和片中人物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皆在历史背景下发展,人物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述说“活着”,超越了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
而张艺谋就是从时代、社会的视角,述说个人在社会历史的大潮中身若浮萍,毫不由己。
三、言语视角与目的不同
两者言语随都有平实、生活化的特点,但言语的视角与目不同。
小说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
如:“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等等。
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只是描述而已,不曾透漏作者的主观评判。
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
不论是二喜对着毛爷爷头像义正严词地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还是牛镇长一块钢铁三个炮弹的打法:“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饭桌上,第三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茅坑里。
”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还原。
再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
”等反应社会环境、
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
余华与张艺谋都描写社会历史,但其视角和目的不同。
余华是以超越时代社会的姿态冷静客观地描绘社会历史(可以说是为了描述历史而描述历史),其侧重点不在于社会历史对个人的影响;而张艺谋则是站在社会历史层面上临摹(再现)社会历史,其目的是再现历史,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张艺谋在《活着》中着重表象个人在社会中受限制,不自由;而余华则着眼于命运,展示了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
四、创作风格(规律)不同
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小说《活着》亦是如此。
我们不妨比照余华的其它作品,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兄弟》等,总是以怪诞、冷漠,甚至是接近残忍的方式,剖析生命、命运、人性等话题。
张艺谋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
纵观张导的作品,我们能看出明显的时代印记,艺谋总是试图真实再现当时社会。
因此,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处在社会大潮中,免不了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这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山楂树之恋》等作品都有反应,在《活着》中更是如此。
从余华和张艺谋的创作规律,我们可以洞察两部《活着》的不同,特别是在主题方面。
五、评论界的不同评价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小说《活着》:“《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影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