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juān)坠.毁(zhuì)揪.心(jiū)深恶.痛绝(è)B.桅.杆(wéi)浩翰.(hàn)国殇.(shān)惨绝人寰.(huán)C.篡.改(cuàn)绽.放(zhàn)颁.发(bān)佃.农(diàn)D.诘.责(jié)不辍.(cuò)绯.红(fěi)正襟.危坐(jīn)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科研人员殚精竭虑
....,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B.据个旧报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
为深恶痛疾
....。

C.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
....,打拼出一片天地。

D.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
....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4、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人们喜爱观赏日出,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了美丽的天然。

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②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③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A.比喻引用排比
B.拟人反语比喻
C.比喻反语比喻
D.拟人引用排比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因为尘埃和水汽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

②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会被“烤干”。

③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

④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

⑤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

A.④③②①⑤B.④⑤②③①
C.④②③①⑤D.③④②①⑤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②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③怒之④。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写字③项梁:项羽的叔父。

④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
..的一项。

()
A.学书不成,去.(离开,放弃)
B.剑,一人敌.(敌人)
C.不足.学(值得)
D.又不肯竟.学(完毕,完)
2.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
...的一项是 ( )
例句: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A.见渔人,乃.大惊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乃.记之而去。

D.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3.翻译句子
(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2)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4.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

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

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

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

”“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

他会烧。

”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
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

(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

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

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

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

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

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

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

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

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

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

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

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

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

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

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

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

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

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

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

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

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

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

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

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

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

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

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

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

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

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
生。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

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

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

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

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

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

(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2、老舍先生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

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

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

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

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

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

(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

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

”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

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

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

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


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

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

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

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

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

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

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

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

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

你可以看看花。

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

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

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

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

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

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

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

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

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

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

(B)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

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

”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画案有他自制的“消息”),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

”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

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

“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

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

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1.选文中,汪曾祺先生回忆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生活小事,请简要概括。

(1)老舍先生喜欢种花赏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舍先生喜欢收藏精品画。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任选文中一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我选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是为老舍先生作传,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齐白石老人?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写作题(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一: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文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对文明的理解,写出你心中最美的风景。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有真情实感。

(2)如选题一将题目补全。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4 )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5)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C
D
B
C
C
(1)①老骥伏枥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馨香盈怀袖(2)野望
作者:王绩 (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B
2.B
3.(1)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

(2)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4.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1.①渲染悲伤的氛围,表达对爷爷去世的哀痛之情②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蒸饭匠—老孙。

③为下文写我与老孙的温暖对话作伏笔。

2.(1)极凝炼的动作描写,只一个“干”就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老孙的木桶蒸饭可口,技艺高超。

(2)A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孙的木桶蒸饭比作“阳光晒过的空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蒸饭的味道独特,好吃可口,赞美了老孙的蒸饭技艺高超。

B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老孙蒸饭技艺娴熟高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

”中可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中可看出;③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可从“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劝我在写作上多实践”中可看出;④生活积极、乐观开朗,从老人蒸饭“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和我对话,畅谈人生等内容可看出。

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可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中看出。

(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的分数减半)
4.以众人旁观老孙蒸饭和盛饭时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从侧面表现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以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与老孙专注蒸饭作对比,表现老孙的专注与耐心。

5.示例: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不断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

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作者觉得又是一种宽慰。

1.(2)老舍先生喜欢喝茶。

(4)老舍先生与齐白石老人的逸事。

2.例:A句:“一盆一盆”“一身热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舍先生养花健身、爱花成性的特点。

B句:“踌躇了很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齐白石老人求真的艺术品质。

3.①写齐白石老人是为了写老舍先生,写齐白石老人的艺术天赋与艺术品质,是为了写老舍先生的艺术意趣②写老舍先生对齐白石老人的理解、关心和
对其人品的敬重,表现了老舍高尚的品质4.情趣高雅、关心他人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