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

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在这些转化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规律。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念一、定义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关于健康与疾病理论观点
1、身心统一的观点
2、个体与社会和谐
3、认知与评价
4、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
5、情绪因素的作用
6、个性特征
第二节发展简史
●一、国外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神灵主义时期
2.自然哲学时期
3. 科学心理学时期
二、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医学心理学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1、潜意识理论
➢意识(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s)
●3、性心理学说(Psychosexual theory)
●4、梦的解释 (Theory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5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Theory of mental defense mechanism)
性心理学说
婴儿期:口欲期 (oral stage) ( 出生 - 1.5岁)幼儿期:肛欲期 (anal stage) (1.5岁-3岁)
学前期:性器期 (phallic stage) (3-6岁)
青少年:潜伏期 (latent stage) (6-12岁)
成年:生殖器期(genital stage)(12岁以后)
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活在世上, 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都会经历挫折。

这些经历会叫人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产生烦恼与痛苦。

当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和打击时,有时会努力积极去面对,尝试克服困难,但事实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可以做到。

故此,不少人会不知觉地选择了较容易的途径,用消极的方法去躲避问题,以免引起个人情绪上太大的困扰和保障心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

这种心理的自卫方法,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我们每个人应用了这种方法。

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合理化,投射,补偿,退
化,否认,升华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强调把潜藏在无意识中的心理症结引发出来,把无意识的东西变为意识的东西,从而使心理障碍自然消除。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
●每一行为完全决定于过去的学习和环境的刺激。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环境所决定的,都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其公式是S-R(刺激-反应)。

●S – O - R O: 代表机体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 (positive events):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
➢负强化(negative events):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行为疗法的类型
➢操作法(奖励法,惩罚法, 行为塑造法,标记奖励法)➢应答性(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发泄疗法)
➢替代学习疗法(示范法,自信训练法,行为契约法,
习惯转换法)
➢自我调节技术(放松功、瑜珈,放松训练,自主训练,呼吸训练,生物反馈)三、人本主义学派
1. 马斯洛(A. H. Maslow 1908-1970):层次需求理论
2. 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技术
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1. 人是理性的,是善良和值得信任的。

2. 人是不断向健康、对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

3. 人各具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有本身的尊严,是独特的个体。

4. 人有能力产生自觉,有能力认识和掌控自己的生命。

5. 人有内在的方向感,可以自然地生长。

6. 人的行为往往被自己的自我形象所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心理疗法是“患者中心疗法”,其基本思想是指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内省,发现与判断自我的价值,以调整自我观念,并依靠自我来解决问题。

四、认知学派(Cognitive school)
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反应(C)不是由外界事件(A)直接引起。

而是由人对事件的认知与信念(B)所引起的。

他认为人的信念有两种: 一种是合理的信念; 一种是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产生正常的情绪,不合理的信念则产生不正常的、消级的情绪。

11种非理性观念
1. 一个人应被周围每一个人喜爱与称赞,尤其要得到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
2. 一个人必须非常能干、完善及有成就,如此才有价值;
3. 有一些人是不好的、邪恶的、卑鄙的,他们应受到责备与惩处;
4. 期待不得报偿,计划不得实现是可怕的灾祸;
5. 不幸福、不快乐由外在情况引起,个人对之无法可施;
6. 对危险、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关心,必须时刻忧虑其危险性与可怕性;
7. 逃避困难及责任比面对它们更容易;
8. 一个人应依赖他人,且以一个强者为靠山;
9. 过去经历与事件决定及影响目前行为,而且这些影响永远不会消失;
10. 一个人应为别人的问题与适应不良感到难过;
11. 每一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完美的答案,我们必须找到它
精神心理学派
精神心理学派是近四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第四势力)。

精神心理学派从心理和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阐述人的真正潜能的发展动力与互动关系。

精神心理学派主要理论观点
1. 人性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
2. 人有三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即知识、爱和意志;
3. 爱有其独立存在性,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特质;
4. 只有精神生活达到良好自觉状态的人,可以在生理、情感、智力和精神等各层面上获得全面发展。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方法学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相互联系的,所以研究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根据他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严格贯彻客观性的原则。

二、发展的原则: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客观发展的,因此在临床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

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且要看到其发展、转化的特征。

三、系统性原则:人体是高度复杂和非线性的系统,机体各系统在大脑上千亿神经细胞的统一协调指挥下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理论实际结合原则:不同民族、种族、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体制等均会影响人群的心理与行为,有时跨文化变异比较大。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观察法
三、测验法
四、临床法
五、个案法
六、其他方法
一、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有系统地控制自变量(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疾病)的变化,从而验证预见性假设(心理与疾病有关)的过程。

实验法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
(1)主动性和灵活性(研究者掌握主动权,可在实验前做精确实验的各种准备,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

(2)可重复性(通过控制,使某种心理和行为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发生,其他研究者可重复和核对其结果)
(3)结论的因果性(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实验条件的变化引起心理行为的改变,从而推测条件变化与观察行为的因果关系)。

实验步骤:
1、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施实验(实验组)
3、结果整理与分析
实验法类型:
1. 实验室实验法
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而进行的实验研究。

多用于对心理过程、社会心理、生理心理等的研究。

2. 自然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也称现场研究(field study method).
●多用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

●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以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或起作用的规律。

●医学心理学的许多问题均可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认知过程和生理机制。

●实验常需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和仪器设备。

如动物模型的制备、生化物质的检测、行为观测测试、录音录像设备、电生理记录设备、视听检测设备、神经影像学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仪器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记录等,可求得更加精确的结果。

实验法也有其缺陷或不足
●(1)有些问题可能由于涉及伦理、道德或难于直接控制,无法使用实验法,如生活事件(离婚、器官移植、
创伤性体验等)对被试心理的影响。

●(2)由于实验法中严格控制了变量和条件,与现实生活总不免有一定的差距,在推广应用实验结论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

它通常是在自然条件下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常常是在所研究的题目不适合于实验室内,以人为方式控制条件下进行时使用的。

●自然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法
➢观察法的不足在于较难控制各种变量,并且阐释结果易受观察者主观看法的影响。

因此,对观察过程的解释要避免观察者的主观推测或偏见,而必须依赖科学研究的客观化原则来进行。

三、测验法(test method)
●测验法也是被广泛使用的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被试心理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测验法常常是用来研究那些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更多地使用于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研究。

●测验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制订一个可供测量的量表(scale)或问卷(inventory)。

这种测评工具需要标准化修订后方可使用。

●问题------回答-----结果分析(对照常摸)
●测验可用于一般智力、特殊能力、人格特性、神经心理、症状评定、临床诊断、职业人员选拔等方面的测量。

●优点:一个测验的量表一旦确立,就可在它所规定的问题上和所规定的人群范围内的大量人群中使用,成为了解这一人群在这个量表所规定的范围内的测量工具。

➢类别量表(nominal scale):名称量表。

根据事物的某一特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用数字、符号表示。

➢等级量表(ordinal scale):根据事物的某一特点将事物属性分成等级,用数字表示。

➢等距量表(interval scale):对事物属性的划分是等距的,即他们的单位是等值的,但没有绝对零点。

➢比率量表(ratio scale):等比量表。

具有等距量表的一切特性,具有绝对零点,是最高水平的量表。

●举例:研究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算术或空间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的明显缺陷。

●学习障碍儿童虽然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其智力水平的预期成绩,并伴有较多的社会适应不良及情绪和行为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8.7%~13.4%。

对学习障碍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对于干预及早期预防进行研究具有极其广泛的临床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病例选择:
●采用标准化的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进行LD的筛查,并结合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进行诊断。

符合诊断标准者作为学习障碍组。

以年龄(±3个月)、性别、智商(±10)及父母文化水平为标准,按1:1设立正常儿童对照。

正常儿童无任何神经精神疾患或慢性病。

●对学习障碍组和正常组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
查。

●(以上均为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
●分析两组儿童生活质量的差异程度。

四、临床法
●临床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个人的行为作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详尽描述,无比较标准。

在具体作法上还可分个案法、观察法等,是医学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①详尽描述一些罕见的重要现象和事物;
●②形成假说:通过对详尽的个案报告的分析和归类而形成新的假说;
●③印证理论:有关理论具有一般性、概念化特点。


过临床法的研究,使它在个案中得到印证。

●临床法优点:应用广泛、实施方便、不需要特殊仪器等。

●缺陷:在收集历史、观察和调查行为时,较难排除主观和偏见,或者将个人愿望加入收集的材料中,这样便损害了科学性,因此需要其他客观方法来补充。

五、个案法
●个案是医学心理学工作和研究的基本和主要的信息来源,包括家庭史、疾病史、教育背景史、职业和婚姻史、人格发展和形成历程,以及现在的心理状态等,属个体研究。

●特征:
●(1)将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得来的信息重新组织。

●(2)属纵向研究或称追踪研究。

长期地、全面地系统描述。

个案史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因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不同而异。

六、其他方法
1. 模拟法
●采用技术模拟或数学模拟,以求得对所研究心理现象
的某些方面的认识。

●模拟法的优点在于,它以数学的严格规律来呈现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来检验研究假设和实验程序是符合严格的数量化规律的。

2. 产品分析法
●通过对活动产品或作品的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行为活
动特点。

●例如根据绘画、日记、文学作品分析作者的内心活动和人格特点。

第三节研究设计
涉及心理行为的实验研究,其基本特点是控制因素。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二)选择研究类型。

●(三)选择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四)确定研究变量。

●(五)给研究变量下操作定义。

●(六)选取研究对象。

●(七)制定研究程序、控制无关变量。

二、主要范式
●大样本研究:R.A.Fisher(1925年),被试越多,统
计检验效果越好。

●小样本研究:B.F.Skinner(1938年),对少量样本进
行大量心理测定。

●定性与定量研究
三、实验设计
1. 典型的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
●根据研究任务提出假设和确定变量;选择受试和进行分组:安排实验条件和程序;拟定记录及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2. 多因素实验设计
●对被试的研究往往超过一个自变量,有时一项实验有两个自变量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施行多因素实验设计。

3. 时间系列设计
●以某一时间点为界限,比较在此时间点前后因变量变化情况。

思考:
●试对您所熟悉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卫生问题与健康的关系(如抑郁、焦虑、多动等)进行研究,设计一份比较完整的实验。

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一、心理现象
心理学(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什么?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

1. 心理过程
2. 心理特性或人格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心理过程情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心意志(确定目的,克服困难等)


象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人格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认识、体验、调控)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知活动过程:接受、加工、储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
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情感活动过程:喜、怒、忧、思、悲、惊、恐(在认
知基础上产生,并影响认知)
➢意志活动过程:目的性、克服困难等,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并影响认知)
➢动机系统: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激活行为、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泉源(动机、兴趣、需要、信念等)
➢心理特征系统:个体稳定的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监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表现形式,心理特性是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两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二、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类心理是人脑进化的结果。

●→生物进化
●→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发育
●→产生条件反射的能力(摆脱遗传、本能的局限)●→具有后天学习的能力
●1.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

(蜜蜂)
●2.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

爬行类、鸟类等。

●3. 思维萌芽阶段:高级哺乳动物的心理阶段。

→动作
思维
●4. 人的意识:大脑新皮层,言语器官,在心理功能上产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产生人的意识)
(二)心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
的能动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泉源和内容。

1、具有社会性
●狼孩:口头语言能力基本丧失、感觉畸形发展、情绪贫乏、动作失调、智力低下、动物习性(不愿与人交往,而愿意与动物接触。

)
2、具有客观性
●人类心理、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3、具有主观性
●内容具有客观性,反映形式(感知、思维、情感、意
志等)是主观的。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主体对客体近似的映象(不是复制、翻版)
●受个体知识经验、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等影响
4、具有能动性
●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现实的外部特征,而且经过抽象、
概括以揭示其本质与规律。

●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
●人能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人具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第五章人格心理
第一节人格概述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特征
➢整体性: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的整合体
➢独特性:个体之间的差异
➢稳定性:经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
➢功能性:对事物的选择性反应,积极导航作用
➢社会性:社会化程度与角色行为
第二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temperament)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
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天赋性
●稳定性
●可变性
(一)气质的学说
1.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0—前37年)
表气质类型与体液
气质类型体内占优势的体液
多血质血液
黏液质黏液
胆汁质黄胆汁
抑郁质黑胆汁
2. 激素说(L Berman)
●气质差异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决定的。

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决定气质特点的神经系统特性: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即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
激的能力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受力;
●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即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均势或优
势;
●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即兴奋和抑制相互转换的速度。

(二)划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1、感受性: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2、耐受性:个体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承受能力,以及在这些刺激下个体的心理状态。

●3、敏捷性:不同心理反应的速度和灵活性。

●4、可塑性:个体适应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5、兴奋性:情绪兴奋性的强弱以及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

●6、倾向性:反应主要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体验。

(三)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多血质(活泼型)敏捷、灵活;热情;灵活好动,善于适应环境;注意力易转移
●黏液质(安静型)动作反应慢,不灵活;稳重沉着;自制力强;冷淡,缺乏生气。

●胆汁质(不可遏止型)行动敏捷,精力充沛,直爽热情,易于冲动;急躁,自控力差。

●抑郁质(弱型)反应速度慢,言语动作细腻无力;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孤僻,敏感。

看戏迟到的不同表现(A·H·达威多娃)
●胆汁质:与检票员,急于想进入剧场。

他分辨说:剧场的钟走得快了,他不会影响别人。

他打算推开检票员跑到自己约座位上去。

●多血质: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入剧场,就通过没人注意的侧厅跑到自己座位上。

●黏液质:看到不让他进场,就想:“算了,第一场可能不大精彩,我还是去小卖部等一等,到幕间休息再进去吧。


●抑郁质:“我总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场就这样倒霉。

”接着就回家去了。

(四)儿童气质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1. 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人的社
会价值。

●气质只是心理活动的反应特点,只赋予人的心理活动
和行为以独特的色彩。

●气质也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

2. 气质影响学习成绩
(1)困难型和缓慢发动型儿童成绩较差。

(2)学业成就与气质类型相关极为显著。

●“气质优势” :学习优等生明显多
●多血质、多血-粘液质、多血-胆汁质
●“气质劣势”:学习较差者中较多
●抑郁质、胆汁-粘液质。

3. 马丁(Martin,1997):影响学生成就的主要消极气质特征是注意力高度分散和高活动性、趋向性弱、适应性差等。

4. 不同类型气质具有不同的记忆优势。

●高级神经活动强型:数量多、难度大、无意义音节、
复杂的任务
●弱型:大量有意义的文章
●儿童不同的先天气质差异各自都有智力发展的优势。

5. 气质影响学业成就的原因:
●(1) 儿童气质影响教师的态度。

●较低的负情绪、较少的缺乏任务坚持性、较低活动水
平和较小的冲动行为容易引发教师积极的态度。

●奖励、鼓励---促进儿童自我评价发展、促进儿童学习
水平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2) 某些气质特点更符合课堂上的要求。

●例如,专注、持久、适应性强的儿童上课时表现更好。

相反,则增加了他们的学业困难。

●(3) 教师常会曲解学生的气质差异。

●例如,缓慢发动型儿童没能及时完成新课业时,往往被看成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而当他们需要多次尝试才能
掌握新任务时,他们又被认为是不聪明的。

●活动水平高的孩子可能会被看成是爱制造麻烦的儿童。

容易分心的儿童可能被看成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

(五)气质与教学风格
●多血质:上课如同演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集爱与恨于一身,熔语言、表情为一炉。

但他们常常因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班级、同学不能很好地去辅导和教海。

●胆汁质:上课时情感起伏较大,兴致高时,如滔滔东海,博引强记;兴致低时,冷若冰霜;爱时如火如荼,恨时只想把调皮、捣蛋者痛骂一顿。

他们组织教学能力强、有魄力,但脾气暴躁、自制力差,激情不易控制,常常影响教学效果。

●粘液质:上课慢条斯理,以理服人;善于用提问启迪思路;富有耐心,性情随和;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究板书,条理分明。

但他们反应较为迟钝,行为拘谨,碰到意外事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抑郁质:在课堂教学常常按部就班,细致、平板,缺乏表情,举止迟缓,照本宣科。

但他们往往理论修养较高,看待问题能一针见血,为人老成持重,办事有条不紊。

(六)气质特征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1、依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 胆汁质的儿童,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

●要求他们善于自制,能沉着、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能镇静、从容不迫地进行活动;培养他们在行为上和对人态度上的自制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切忌急躁。

●(2)多血质的儿童,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

●注意要求他们埋头苦干,培养中心兴趣;要强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坚持性;要严格要求他们的组织纪律性。

●“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黏液质的儿童,要着重发展其诚恳诗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
品质。

●应当注意培养他们所欠缺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
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

●家长和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各项任
务。

●(4)抑郁质的儿童,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
极心理的产生。

●要给以更多的关怀、帮助,尤其是在陌生的或困难的情况下更应给予具体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工作,
鼓励他们前进的勇气。

●对他们的要求应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

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的观点:
●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

●乖巧型的孩子,不要过高提要求。

●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

●2、教育儿童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品质的可能。

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

如教会儿童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

●教育者对自己的气质的控制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之—。

不管属于何种气质类型,都需要发挥气质的积极方面,成为儿童的师表。

●3、气质与心理健康
●气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心理的可能性。

●神经过程强而不均衡的胆汁质和神经过程为弱型的抑
郁质,更容易发生问题。

●根据气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是一很复杂的问题。

二、性格( character)
性格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关系上。

如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的四种品质上,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情绪特征:指人的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理智特征:体现在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

性格类型与职业匹配(J.L.Holland)
●社会型:喜欢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对教育活动感兴趣。

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教师
●理智型:喜欢智力活动和抽象工作。

自然科(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