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燕河营镇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燕河营镇中学高
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9题。
(14分)
想象鸟鸣的幸福曾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
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
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
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
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
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
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
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震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
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
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
而体
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
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
我深以为然。
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
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
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
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
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散文选刊》)
15. 用“一粒粒”来修饰鸟鸣声,别有趣味,请说说“一粒粒”写出了鸟鸣声怎样的特点?(2分)
16. “鸟声是树的花朵”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该怎样理解?(2分)
17. 开头一段作者说“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
(3分)
18.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此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9.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表达了对质朴、清新的生活的向往,言语间流露出对城市那种忙碌逐利生活的淡淡的厌倦。
B.本文主要笔墨写鸟鸣,通过写鸟鸣的美妙,提醒人们要保护鸟类,保护自然。
C.“鸟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是指单纯、细小的鸟声总能够传达出一种欢愉,一份生动。
D.作者认为在城市蛰居的人们比不上一只土拨鼠快乐,因为蛰居在城市,缺乏自由,而土拨鼠却是自由自在的。
E.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想象丰富,语言华丽。
参考答案:
15、“一粒粒”写出了鸟鸣短促、清亮、利索、细小的特点。
16、运用了暗喻手法,引发读者的美好想像,似乎能带来鸟鸣在夜风中摇动的感觉。
17、鸟是乡村的天使,鸟鸣带着泥土的芳香;鸟鸣带来春天的生机和愉悦;鸟鸣有着古典诗歌般的美感;鸟儿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是自然的亲密者;(答出三点得满分)
18、①因为城市高楼林立,不适合鸟儿居住;城市生活浮躁和喧嚣,人们没法静心听取,所以作者只能靠想像来享受。
②包含作者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及对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19、【A 】【C 】(4分)
略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虚心交友,审慎择友
由于朋友能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学者常能突破长幼、"贵贱"等的限制,广泛地结交朋友。
在封建社会,长幼之分是严格的。
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年龄的悬殊于不顾,于是就有所谓"忘年交"。
如三国时的孔融与祢衡就是"忘年交"。
那时孔融已年届"不惑",而祢衡年方"弱"冠"。
孔融感到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便引为知已。
在封建社会,"贵贱"之分是严格的。
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贵贱"悬殊于不顾。
如后汉时蔡邕之交王粲就是这样。
蔡邕当时才学显著,贵重朝廷,有名的学者常常要他家里聚会;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把整个巷子都填满了。
他听到王粲在门口,就慌忙倒屣出迎。
王粲走进来,原来是一位年纪很轻、衣着寒伧的小伙子。
在座的宾客都很惊奇。
这时,蔡邕郑重地向大家介绍说:"这位朋友有杰出的才能,我不如他。
"
凡是善于取友的古代学者,没有不是抱着虚心的态度的。
有一次,顾炎武到了济南,在街上闲逛,偶尔听到有人在谈《仪礼》,引起他的注意,不自觉地停下来听。
只听得那人侃侃而谈,见解精辟,条理清楚。
他大为惊奇,赶紧向别人打听这人的身世。
从旁人的介绍中,顾炎武知道他是当地的一位塾师,名叫张尔歧;他的父亲被清兵杀害,他怀着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立志不做官,精研学问,有很深的造诣。
于是,第二天一早,顾炎武就登门去拜访他,同他讨论《仪礼》,谈得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于是,两人便成了亲密的朋友。
后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有关《仪礼》的问题时,便采用了张尔歧的意见。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交友不仅要广取,而且要审慎,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取友的虚心态度,而且要有择友的正确标准。
墨子把交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
什么是古代学者心中的正确的择友标准呢?《论语》上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直"是正直,"谅"是信实,"多闻"是见闻广博,同这样的人交友,便不益了。
"便辟"是谄媚奉承,"善柔"是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便佞"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同这样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代表了古代学者理想的择友标准。
摘自吴天石《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17、这篇文章中,(1)作者介绍了古代学者广泛地结交朋友的哪些正确作法?(2)他们的择友标准是什么?(5分)
答:
(1)。
(3分)
⑵。
(2分)
18、这篇文章中,(1)作者引了墨子和孔子和话,其要点各是什么?(2)作者引墨子和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5分)
答:
⑴。
(3分)
⑵。
(2分)
19、文章第五段开头用了两个"不仅······而且······"的句子,试分析这两个"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与前后文章的联系。
(4分)
答: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国时,孔融已经四十岁,而祢衡只有二十岁,孔融认为祢衡品质坚贞信实,才能超过常人,因而引为知已,结为"忘年交"。
B、顾炎武是爱国学者,他知道张尔歧被清兵杀害怀有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后,就登门拜访,并将其引为亲密朋友。
C、后汉蔡邕才学显著,受宠于朝廷,当时有名的学者都到他家聚会,他家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连衣着寒伧年纪轻轻的一个小伙子王粲也慕名而来。
D、古代学者认为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那些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夸夸其谈而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E、"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此语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意思,都强调不好的环境里是不会有好人的,所以"君子降慎其所处"。
参考答案:
17、(1)虚心广取,按标准慎交。
(2)友直、友谅、友多闻。
18、(1)墨子:交友如受染色;孔子: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2)交友宜慎。
19、总结上文,辩证思考,引出下文。
20、AD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
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
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
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
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
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
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地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
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进行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
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的灵魂获得新生,也可以使人的灵魂堕落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其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美好的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烈的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这篇文章的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12. 下面加点的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6分)
①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不超过28个字)
②铺垫与厚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不超过10个字)
③招致密集的刀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13.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从三个角度简要回答。
(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划线的词语相照应的语句(4分)
①宗教式的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有分量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 B D
12.(1)号召并引导众多的被压迫被奴役的青年人起来反抗旧世界(或:反动统治、黑暗统治。
)
(2)过分地抬高与美化。
(3)招来众多的敌人对他的怨恨和迫害13.①鲁迅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关心青年,忧国忧民,正直勇敢
②具有战斗的精神,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权,渴求真理
③做出超人的殊勋,著述丰富,思想深邃,影响深远14.(1)“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
(2)“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
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
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
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
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
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
”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
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
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
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
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
会边帅议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
”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兼国
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
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户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 “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 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 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
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 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
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 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
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 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
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参考答案:
6. D
7. A
8. C
9. (1)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
(2)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上”是进献给皇上,“诏”的主语应该是皇上,此处省略了,排除A项、C项。
“固”的宾语应该是“其位”,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
句意: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
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报该处理的事物。
故选D。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 项,“在礼部主持的”错误,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分析错误。
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故选C。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则”,连词,就;“治”译为太平;“乐”译为以……为快乐(意动用法);“其”,助词,不译。
(2)“论”译为论说;“频”译为频繁;“辄”译为总是、往往;“消”译为消除;“之”,代词,的;“道”译为办法、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
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
绍定二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
”第二年,在譬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
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的本心外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求得问心无愧。
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应该视为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在火灾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独宰相府则因防患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啊。
”皇帝看后,很受感动。
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次的言辞。
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六条规戒。
应召成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
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
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
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
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报该处理的事物。
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认为不可。
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一心守备,不得已就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
”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出兵关、洛的军队大败,又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