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商务国语教科书》则很重教化功能,涉及仁、义、礼、智、信 、孝、自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似乎受到了《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启蒙读物的影响。从课文的题目《 入学》《敬师》《爱同学》《课室规则》《操场规则》《仪容》 《孝父母》《慎食》等可见一斑。以孩子周围事物和见闻出发, 注意农工业商等实用知识。通过这套教材,孩子们可以学习传统 文化中优良的美德,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如 第162课《运动》:钟儿饭罢,跳跃为戏,未几,气喘汗出,腰腹 作痛。父曰:“运动失宜,有碍卫生,饱饭之后,当缓步院中, 使所食之物,易于消化,今汝饭后跳跃,是失宜也。后当慎之。 ” 《商务国语教科书》1917年初版问世,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 文教科书。这套教材文言文和白话文交叠,让现代人感到有些陌 生,但精美的图画和精炼的语句还是给人带来老书新读的新鲜感 。
现代德育的现实课题
• 教人如何学会消费、享受和发展 什么是消费?什么是享受?如何享受?(视频) • 学会交往 • 学会休息、学会游玩(视频) • 科学精神、人道主义、环境意识、全球意识、 和平和发展、合作意识
三、德育内容
• • • •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四)理想教育
• 公德的养成:1、诚信2、公正3、秩序与规则 • 国家感的养成:1、爱国2、护国3、监国 • 生态感的养成:1、共处共生2、持续发
展……

车厢比较挤,一个抱小孩的 妇人,站在一个男青年的座 位边上,孩子大概还不满周 岁
男青年把头扭过去了
我要求其让座,周围也有人指出车 座边上印着照顾专座,他显得很愤 怒,说“我不识字”
五个方面: 1、为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3、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习惯; •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认识、实践和品德修 养能力; • 5、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三个层次
•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 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 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 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 定基础。 • --------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开明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课本》、《商务国 语教科书》
•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初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受五四新文化 影响用白话文编写的最早教材之一。这套教材采用寓言、笑话、 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和儿童民歌,以增加学生的阅读 趣味。此外,还有散文、白话诗、戏剧(如《巨人的花园》)等,各 种文体都有涉及。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如第115课 《饼儿糕儿莫吃饱》:一块饼儿一块糕,咸的饼儿甜的糕,小宝 宝,要记牢,饼儿糕儿莫吃饱,吃得多,滋味少,吃得少,滋味 好。教育的作用都隐含在了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里了。
德育不等于道德实践的外延窄化 德育无处不在,德行无处不在。 那种只重说教,只重“做好事”,只重义务服务, 只重政治活动,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德育的观念, 既大大缩小了德育的外延,也严重扭曲了德育的 内涵,其后果只能是德育由于缺乏生活实践基础 而落空,甚至是德育由于游离于生活实践之外而 无用。
德育的历史发展
感动全世界的中国女孩金晶
“那一刻,我只想保护火炬”
稚嫩的誓言
让玫瑰的根深深地植于沃土: 扩展自我的爱国主义教育
•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有过充满激情的告白:“我 为什么爱意大利?因为我母亲是意大利人,因为 我血管里流着的血是意大利的血,因为我祖先的 坟墓在意大利,因为我自己的诞生地是意大利, 因为我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 的兄弟、姐妹、友人,在我周围的伟大的人们, 在我周围的美丽的自然,以及其他我所见、所爱、 所研究、所崇拜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东西,所 以我爱意大利。”
第二节 德育过程
• 一、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 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 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 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 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 部矛盾运动,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 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过程 的结构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实质
• 一 定 的 社 会 意 识
形 成 思 想 品 德 个 体 的 行 为 习 惯 ,
个 体 的 思 想 意 识
两 个 转 化

德育过程是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 想道德个体化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 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 • 引导 新要求 引导 • 矛盾 转化 再矛盾 再转化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维护生 态平衡、人类安全、人类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 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 G· 麦克莱兰

二、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 面达到的总的规格。

• • • •
• 3、时代特征:网络时代;经济体制转轨对传
统道德的冲击;全球化与国际化对德育的要求; 科技发展导致人对道德与科学关系的两极分化。
(二)新形势下青少年 思品教育迫切性的表现
(三)德育的意义和作用
• 1、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 2、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启 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 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价 值与社会理想) •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 如今,儿童依然需要这种来自传统的修身教育,只有完善的道 德、高远的追求、开阔的胸怀,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 清末民初这一历史巨变的年代,旧有的伦理观念正面临崩溃, 而新的观念还未成形。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来塑造下一代,因此涌现出的修身教科书五花八门。尤其是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起后,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 地体现在各种教科书中。
德育内容(续)
• • • • • (五)道德教育 (六)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七)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九)现代意识和观念教育
道德教育的内容
• 私德养成:1、生命关怀2、勇敢3、自尊4、
自爱5、自信6、自强7、自制8、诚实9、谦虚 10、责任感…… 感4、权利与自由感5、民主与主体感
坐在他前面的好象是他的 女友,听了后决定起来让 座,结果被那男青年摁回 座位,她有点尴尬。
他觉得我很可笑,最 终他也没有让座。
爱 人 乎 ? - - 一 位 “ 好 事 者 ” 在 公 交 车 上 拍 下 的 一 组 照 片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善于调节情绪 • 良好的心境 • 忠诚老实
“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 为他们自以为都懂。”——卢梭
• 鸦片战争之后,道德教育的独尊地位开始动摇, 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占有了重 要地位。
• 新中国成立后,德育主要是国民公德教育、形 势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 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在科学化、民主化、人性 化和生活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公民。讲求孝道,效 忠国家。 • 文艺复兴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和宗教教育同时并存于学校教育之中。
1916年,中华书局在原有的《中华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 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了《新式修身教科书》,在保留传统道 德修养的前提下,掺杂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向近代国民 教育迈进。课文内容中既有敬师睦邻、祭祖守业的传统训导, 也有卫生科学、国民道德和自由平等的新内容,体现出社会变 革时期的文化面貌。
• 《新国文》、《中华修身教科书》、《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女子 国文》、《启蒙国文》 • 《启蒙国文》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前后印行达2560万册。它相当于我们 今天小学的语文教材。 • 本书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 高骛远。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 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 纵观此书,它非常全面地介绍了幼儿识字、历史、地理、动物、植物、 生活器具、生活常识等内容。其丰富的程度堪称面面俱到,而且贴近生 活,更重要的是,编辑者在介绍知识的同时融入了伦理道德做人的教育 ,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任务 和内容
一、德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和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 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 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 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 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 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 的教育。
• 人生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自我超越追求:见贤思齐、自强不息
• “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 道德。”——这是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 式修身教科书》所呼吁的。
• 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修身教科书,已经 成为民国时期修身教育的经典之作。
• (一)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实为道德纲领,君子人格是学校教 育的培养目标)
• 探索精神: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洁身自重的操守: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食嗟来之 食; • 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济国忧民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十章
• [教学目标]
• • • • • • • •
德 育
1、掌握德育的含义及组成部分; 2、掌握德育的内容; 3、明确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4、明确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5、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 6、掌握德育的原则; 7、熟悉德育的途径; 8、熟悉常用的德育方法。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 第二节 德育过程 •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因为我母亲是意大利人因为我血管里流着的血是意大利的血因为我祖先的坟墓在意大利因为我自己的诞生地是意大利因为我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因为我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友人在我周围的伟大的人们在我周围的美丽的自然以及其他我所见所爱所研究所崇拜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东西所以我爱意大利
• 谦虚
心理问题=品德问题
“施受错位的反思”—— 为什么90%的老师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却感受不到 师爱? “狼来了”:说谎是品德问题还是恶作剧心理?” “追星现象”:幼稚?幻想?时尚?从众?年龄特征? “网瘾问题”是品德出现了问题?还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马加爵事件
我们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用“道德”的标准 来衡量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实际上,学生的 好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或者说好 多问题不能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而我们往往就 是在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 实际上的心理问题却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 所以往往不能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不服或感到 委屈甚至产生另外的负面效应。例如,《狼来 了》:从德育讲属于撒谎,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 讲是如何排遣心理寂寞的问题。
德育(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 好是次品,体育(身体)不好是残(废) 品,美育不好是副品,劳动不好是样品。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 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 全的人却难用知识去弥补。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 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 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 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 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
• 赫尔巴特: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 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德育与科学教育出 现了矛盾。
(二)新形势下青少年思品教育迫切性的表现
• 1、年龄特征:幼稚与成熟并存;主体性与独立性; • 2、品德特点:价值取向模糊,思想道德问题明 显; (媒体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影响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