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基础训练(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基础训练一、选择题:
A、A
B、B
C、C
D、D
2、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水沸腾时,水燕汽能掀开锅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成熟的芒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湿衣服晾在太阴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3、3000L氧气在加压时可装入20L的钢瓶中是因为()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4、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说明分子间隔变大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则不可燃,说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明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5、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氧气和液氧都具有氧化性--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干冰升华后体积增大--气体分子体积大干固体分子体积
C.过氧化氛溶液为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原子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的自由移动的电子
6、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NaO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
B.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是因为水分子中有氢分子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7、如图中“”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碳原子,能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3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1和图2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1比图2变色快
B.图1、图2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
C.若图3中的小纸花上喷有石蕊溶液,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D.上述实验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9、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D.酒精挥发--酒精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10、教室外的桂花开了,在教室内就可以闻到桂花的香味,从微观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分子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由原子构成
1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25m3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12、据统计,昆明“共享单车”投放已超过42万辆,注册用户已超过40万人次。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质量变大B.分子间隔变大
C.分子数目增多D.分子体积变大
13、下列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热胀冷缩B.食物腐败C.花香四溢D.糖甜盐咸
1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C.无色的气态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态氧气-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15、下列事实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A.浓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6、下列事实能用分子或原子间有一定间隔解释的是()
A.汽油要密封保存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
1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吹胀气球,分子的体积变大
18、在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实验。

烧杯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该现象说明()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19、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C.降温能使水结冰,是因为在较低的温度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D.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都含有H+
20、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二、填空题:
1、化学的学科特征是从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通常状况下的6 000L 乙炔气体可被压缩进40L 的钢瓶中,说明了。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由于不同,导致彼此物理性质迥异。

(3)空气是混合物,而氧气是纯净物,原因是。

(4)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发生了改变。

(5)气体X点燃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填符号)。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分子的特征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回答有关问题:
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在烧杯B、C中分别盛有20mL蒸馏水,并分别滴加3滴酚酞试液于蒸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

用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你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的性质是:。

(3)实验中烧杯C的作用是。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你的改进建议是。

3、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
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4、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5、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三个实验做出分析:
实验一:该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实验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发现玻璃片被“吸”在集气瓶口上,其原因是。

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纵坐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解:(1)通常状况下的6000L乙炔气体可被压缩进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故填: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彼此的物理性质迥异,故填:排列方式。

(3)空气是混合物,而氧气是纯净物,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故填:分子构成不同。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种类。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后的原子种类是N、H、O,故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H;故填:N、H
2、解:(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成红色,AC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B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成红色,AC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的性质,故填: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中烧杯C的作用是为了对照,故填:对照。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可以将实验装置改成密封体系,故填: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将实验装置改成密封体系。

3、解:(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故答案为:(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难溶于水;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4、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 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5)E试管种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5)错误;E试管种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5、解:
实验一: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当运动到b烧杯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二: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的原因是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被水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实验三:A.随着氧气减少到一定程度,蜡烛会熄灭,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该选项说法正确;C.当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小于84%,这是因为空气中除去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含有稀有气体等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D。

答案:
实验一:b中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二: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被水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实验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