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陈介祺的书学实践与取法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
执笔与运腕的技巧。

关于执笔的正确手法,陈介祺提出:“指肚着管,大二先并,三以为辅,四五从令,掌心必空,笔得乃正。

”⑨此处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以拇指、食指主要握笔,其余三指相互协调配合,且手掌应虚空,即“指实掌虚”。

只须掌心放松,并非以此减弱手指的力量感,“力量运于指肚则虚灵,方能五指齐力而无笔管伤指之病,运于虚灵则力无穷而不拙谬,非门外人斗狠矣。

”⑩应将全身之力运于指肚,五指一同协助发力,以追求“虚灵”的感觉,并且还要“五指肚运齐力,再合起向上提,向上竖,心
[清]陈介祺 手札册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陈介祺此处以
提笔时须用心引导手向上
的精神气概,
字写成如前文苏淳元所形容的
掌握运腕法则。

拾遗》中记载:
腕平则笔自颇,
无不以腕运之。

指出手腕的运用直接关系毛笔的运行效
因此应格外注意书写时应该运腕。

与其观点有相同之处,
全在指不动,
借助手腕的力量控制毛笔的提按,达到挥洒自
陈介祺为帮助其孙陈阜更好地理解运腕
陈介祺提出:
指与毛笔完成书写,
的运行轨迹。

了须悬肘习字,
亦无不悬肘者。

提倡应悬肘书写,
明古人哪怕书写小字亦是悬肘,

指出陈介祺早
取法于颜真卿、
后开始受所藏器物上古文字的影响,
汉镜等器物上的文字,
将这些元素运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
收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也常将器物上的古
且常取法于
陈介祺说到:
行款有全似散
虽文字多不成行
清代碑学运动兴盛时,
书法学习与创作时
艺术特质之上,
随后碑学运动的代表书家均持
陈介祺与吴云书信交流时曾说:
今则不及碑矣。

有李斯而大篆亡,
如今则更钟情于碑版,
尤其是年代久远之碑,
汉隶的发展则认为至东汉末期时隶法渐弱。

《习字诀》
悟其中的法度和力感,
至于清代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低,
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何绍基的字
具体解释
力能撑而内不足;刘字字
只一字一字结构(老年
笔力虽可撑起间架结构,
墉虽善于追摹古人,
能深入魏晋古人,
但在评价当朝书家成就时,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
“求法”
认为即内心的情感思绪,且主张凡用笔也应有
“法”
临习时则要坚持
”古人
掌握不同笔画的书写方法及原则法度,
在日久后自成一家。

陈介祺认为古人的字形结构中也内含
只有在临习过程中将这些
领悟后,陈介
来形容此时的境界。

其中
陈介祺教育其孙陈
认为藏锋书写只要功夫到、
自然是书写笔画时
下笔力量足加之笔管竖立,
的笔画。

陈介祺在《簠斋尺牍》
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
才能称得上佳作。

中告诫陈阜在学习楷书时,
想更高程度地获取古人笔法,须用心篆隶,
各书体之间有内在之
的继承与创新性,因此陈介祺才提倡学习楷书
时也应用心篆隶。

历代书论中关于
“风神”
也”
是基本临摹要求,
似”,更要达到
基础上融汇书家内心情感。

在书法中表现
的效果,
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者单位: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陈育丞
1999年,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毕沅
[清]陈介祺
《明清书论集》
[清]陈介祺
《明清书论集》
[清]陈介祺
《明清书论集》
[清]陈介祺
《明清书论集》
[清]陈介祺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明清书论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