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修养文献综述浅谈在声乐学习中演唱者音乐修养的建立和音乐演唱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声乐学习中演唱者音乐修养的建立和音乐演唱能力的培养
文献综述
一、前言
音乐文化修养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高校德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培养缺乏必要的规范,大学生的整体音乐文化修养较差,同时缺乏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文化修养培养在高校的地位堪忧。
少部分高校虽己开设音乐课程,但也只是从发展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而没有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现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但大部分都把研究方向侧重于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大学生音乐修养培养的现状、音乐修养培养在美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还没有把音乐文化修养培养真正的与高校文化相结合,没有在理论上研究音乐文化修养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德育、美育教育的发展进步,推动校园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主体
(一)关于教师音乐修养构成的理论研究
音乐修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不同的人呈现出的音乐修养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器乐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诊释是通过各自迥异的演奏方法展现出来的。
舞蹈演员的理解是通过舞蹈动作并结合音乐展现出来的;歌唱家则是通过调整发声方法并有感情的演绎音乐作品展现出来的。
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界定了教师的音乐修养,具体如下: 曹理、何工编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将教师的音乐素质定义为: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现代的教育观念、良好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和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郭声健在《艺术教育》一书中对普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修养有所定位,他认为称职的音乐教师应该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第二,不是冷面裁判员,而是热情欣赏者;第三,不是单项专攻性,而是全面博学型;第四,不是低俗轻浮型,而是高雅庄重型。
姚旭辉在《论音乐教师的素养》中提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一、音乐专业的课程的
主体知识;二、较强的音乐示范能力。
主要体现在“唱、奏、舞、指挥、弹唱、即兴伴奏”等几个方面;三、较深的艺术修养。
包括艺术观、世界观、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五、还需掌握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1953年,科达伊提出了“好的音乐家”的标准,即良好训练的耳朵、良好训练的头脑、良好训练的心灵和良好训练的手。
匈牙利教育部门根据以上标准的特征,于1995年由国际科达伊协会的美国籍主席J.Sinor提出了音乐教师的标准要求,即像音乐家一样保持活力、增强智慧、对世界感兴趣、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自己的信仰、永不满足、充满信心有意义的生活。
随着课程不断的发展,如今匈牙利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教师标准,即在音乐和教育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熟悉音乐和教育学、有创造性、头脑是开放的并充满智慧的这四个方面内容。
(二)关于学生音乐修养的调查研究
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研究中,程敏、刘玉龙在《师范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与思考》一文中,从基本感知能力的测试、记忆能力的测试、联想和想象的测试、情感的测试、表演能力的测试、文化知识的测试等6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一、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与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会接受欣赏世界各地的不同音乐,她们强烈认识到这是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
二、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学生具有较高的情感体验能力。
四、音乐基础能力较差,个人差异明显。
苏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一文中,从6个方面,即是否喜欢音乐、高校进行音乐教育有没有必要、是否认识简谱、中小学阶段是否进行过音乐学习、是否有艺术特长、以及自我评价音乐素养。
作者选取近千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喜欢音乐的学生占到99.5%,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占98.5%,认识简谱的占10%,中小学阶段没有受过正统音乐理论学习的占99.8%;没有艺术特长的占85%,认为自己音乐素养薄弱的占65%;一般的占25%。
《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一文中,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音乐基础理论与技能方面表现出较为薄弱,缺乏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历史的学习,欣赏音乐的能力偏低,但大学生都表示对音乐有兴趣,可见较浓厚的音乐兴趣并不能带来较高的音乐素质。
Gary E. McPherson和Karin S. Hendricks发表了一篇关于《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对3037位美国学生组成的样本进行分析,观察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价值观念、能力和兴趣(包括校内和校外),并且对音乐学习者和非音乐专业学习者进行了比较。
学生被划分为3组,分别是6年级、7-9年级、和10-12年级。
音乐学习者相比非音乐学习者有着更强的学习动机;在校内,对于音乐的兴趣是在所有科目中最低的。
但是在校外,学生对于它的兴趣非常大。
6年级、7-9年级的学生反馈说他们对于音乐的热衷
程度排在所有科目的第二位,10-12年级更是上升到了第一位。
这篇文章旨在探索音乐倡导方式可能更好的显示出音乐作为一门学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三)关于音乐素养的培养及策略研究
关于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方案这一问题,《从500份调查问卷谈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性》这一文章的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音乐素质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1、在高校开设《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欣赏》等课程。
2、根据学生音乐素质的不同,分班教学。
由浅入深的进行,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社团,让学生自我领导,自我展示。
3、根据大学生有较好地理解力,将艺术知识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
4,提高师资队伍,聘请专业音乐教师。
在《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剖析》一文中,作者提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
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有敬业爱岗的精神。
再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不仅要能歌善舞,还必须对主要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切实掌握,在音乐欣赏方面,要能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此外学生们还应该对指挥、创作、配器等技能有所选择的掌握和了解。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从师技能—师范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一文中,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艺术素养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气质,所以如何提高师范生的艺术素养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条建设性的意见:1、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教学中注重培养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领他们主动地去感悟艺术美。
2、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之间、音乐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活动,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学生老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这样的训练,合能力,学生通过联想和实践亲身感受到了音乐的内涵0 3,加强了学生与他人的配注重锻炼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再创作能力能够把乐曲里所表现的情绪和意境再次呈现出来。
作者认为学生只有很好的把握好以上3点要求,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舞蹈等技能的训练。
Gary E. McPherson和Karin S. Hendricks在((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提出鼓励表演和竞赛之外的教育重点,特别在在学校环境中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资助学习音乐的机会。
此外,音乐作为一门学术课程,为其制订标准和知识体系,以及评测方法;同时,音乐学习也提供了一种实验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表达的机会,学生能够通过在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之外,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三、总结
综上可知,多倾向于从教师的学历水平、音乐文化水平、音乐技能水平等来考量教师的音乐修养,而对其他相关能力考虑有限,而且研究多针对教师,对演唱者的修养关注较少。
学生是由教师培养的,他们掌握及感受音乐的能力取决于老师的能力,这是衡量教师音乐修养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
当然研究者们对学生音乐修养的调查所选择的维度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
同时,通过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探究方面的文献查阅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都非常看重学校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及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艺瑾,甘丽娅.浅议审美化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才智,2009年,第22期
[2]徐晓昱.论音乐教学几个主要环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3]周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8期
[4]洪颖.声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0年,第3期
[5]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
报),2000年,第1期
[6]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7]黃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月
[9]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0]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