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用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的真谛的意识和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阅读教材第96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2.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蕊、大海、阿梅,现场演绎对话,可以适当增加对话内容和旁白。
3.请全班同学围绕三名同学的对话,分别进行评价交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示: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
就干什么;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不受规矩的限制;自由应该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设计意图:通过形式新颖、师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以小见大,揭示风筝“无力回天”的根源,诠释出行为失去限制和约束的危害性,道出自由的真谛所在。
1.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阅读过程中体会“风筝”的情感变化。
2.(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
1.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来得及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
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
讲解: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活动三:案例回放
福建省漳平市一俞姓男子与前妻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后,迁怒于无辜市民,驾驶车辆高速冲进一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撞击多名行人及数辆摩托车后逃离现场。
这起恶性事故最终造成1人重伤、3人轻微伤,11辆摩托车损毁。
近日,漳平市人民法院最终认定该男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
思考: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提示: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活动四:探究平等事例
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思考: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讲解: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教师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活动五:查资料——男女平等
问题:请你列举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提示:在宪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继承法第二章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
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