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下肢关节畸形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下肢关节畸形的临
床效果
谭雨
【摘要】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患儿接受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患儿40例,通过数学随机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接受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和GM FM评分的改善幅度、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和GMFM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患儿接受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使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加大,从而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7(030)020
【总页数】3页(P3010-3012)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小儿;针刀;康复训练
【作者】谭雨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9
在所有脑瘫疾病患儿中有70%属于痉挛型,长时间的痉挛状态很有可能会导致患
儿的关节周围发生挛缩,最终出现固定性的畸形表现[1]。
如何对脑瘫导致下肢关
节畸形疾病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患儿接受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瘫下
肢关节畸形患儿40例,通过数学随机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
对
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4±0.7)岁;GMFCS分级:Ⅰ级14例,Ⅱ级6例;患病时间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6±0.9)个月。
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15岁,平均年龄(6.9±0.5)岁;GMFCS分级:
Ⅰ级15例,Ⅱ级5例;患病时间1~7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2±0.5)个月。
两组患儿一般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在入院后均需要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具体方法为:对小腿三头
肌实施反复和持续性的牵拉处理,或采用关节活动法,使小腿关节的活动范围适当的扩大,如果患者的肌张力水平过高,则可以帮助其取仰卧位,操作者应该首先屈曲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然后再对小腿关节实施牵拉处理,在进行牵拉的过程中,应根据足内翻或外翻的具体情况,对抓握足的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虽然对的小腿三头肌进行了牵拉处理,却使畸形的发展程度进一步加重,平均的治疗时间应该控制在3个月左右。
治疗组除接受以上康复训练治疗外,还应该采用针刀微创
技术进行治疗,以使腓肠肌肌张力水平降低,治疗时首先帮助取俯卧位,对双下肢实施完全消毒处理,助手在手术床尾采用坐位将患儿的双足握住,呈现被动背屈位状态。
操作者在腓肠肌内外侧头处各做一个标记,在内外侧肌束移行为较厚腱膜位置做一个标记,在腓肠肌移行为跟腱的位置做一个标记,在上述标记点的位置采用
利多卡因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待确定麻醉已经生效之后,持针刀对上述的各点进行彻底的切割松解,待手下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松动感之后,可以出针刀,采用无菌纱布对针眼进行3min左右的压迫处理。
贴创可贴之后将患儿送会病房,在卧床状态下休息3d左右,然后可以正常参加上述康复训练治疗。
每个月进行1次,每3次治疗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和GMFM评分的改善幅度、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脑瘫症状明显减轻,畸形状态、腓肠肌肌张力评分、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70%;有效:患儿脑瘫症状有所减轻,畸形状态、腓肠肌肌张力评分、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40%,但没有达到70%;无效:患儿脑瘫症状没有减轻,畸形状态、腓肠肌肌张力评分、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没有达到40%,或进一步加重[2]。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和GMFM评分的改善幅度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和GMFM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低于治疗组的90.0%,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脑性瘫痪属于一组持续性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能力受限的症候群,该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患儿在发育过程中脑部受到非进行性的损伤所导致,脑性瘫痪出现的运动障碍通常情况下会伴随出现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等多个方面的障碍,病情程度严重者还会出现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痉挛型脑瘫
属于脑瘫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而下肢关节畸形属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一种症状表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患儿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出现痉挛,导致下肢关节跖屈而背屈不全,使关节的发育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畸形的出现[3]。
临床以往对该疾病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但是实际治疗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治疗的起效速度相对慢,治疗的过程中的花费较大[4]。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周围神
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手术方式,但是手术的治疗费用较高,对患儿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出现肌张力、肌力过低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从而对临床康复效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5]。
采用针刀技术对该疾病实施治疗,可以使肌肉痉挛现象在短时间内解除,使肌力更加平衡,及时对畸形进行矫正,在痉挛型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治疗方面的效果确切、操作方法较为简单,患儿所需要承受的痛苦较小,起效速度快,且不会留下任何的瘢痕,在治疗后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接受康复训练,临床上主要适用于一些智力水平较好,并能够在治疗后积极配合进行康复训练的患儿[6]。
本次的治疗组患儿病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进一步可以说明针刀技术对该疾病治疗的优势,将康复训练与针刀技术充分结合,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病情,加快恢复速度。
【相关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
杂志,2015,30(7):749.
[2] 曹丛.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6(10):476-477.
[3] 王海萍.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3(2):211-213.
[4] 黄金华,吴建贤,王静,等.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0(12):107-108.
[5] 王军英,张惠佳,汤清波,等.小儿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相关分析〔J〕.中国病案,2011,16(2):87-
88.
[6] 范佳进,梁鸿,程军福.足印图在矫正儿童下肢畸形中的评价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2,16(15):2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