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了歌》说虚无还是讲哲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好了歌》说虚无还是讲哲理
红楼梦里处处充满惊奇,处处是伏笔,错综交叉相连,智者,慧者,愚者,悲者的命运,何尝不是自己酿成的。

----艾桃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说尽了人世间的悲欢沧桑,以一种宏大的寓言叙事形式,揭示了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没落与悲凉。

小说里人物命运多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人读之,亦同样悲喜交加,同样愁肠百转,同样泪流满襟,叹惜不已。

一场宏大的叙事,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的形式落幕,怎能不让人有世间万物皆虚无之感呢?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说》中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是悲剧中的悲剧。

清代人在《红楼梦说梦》里面也说道:“小说家之结构,大抵由悲而欢,由离而合,引人入胜。

《红楼梦》则由欢而悲也,由合而离也。

”整个故事弥漫出一种浓郁的悲天悯人之情怀。

一部“红楼”说成梦,万般爱恨都成空。

这是《红楼梦》式的寓言,也是清末文人那种没落、颓废心态的反映。

《好了歌》则集中表达出了《红楼梦》那种寓言式的末世情怀。

读懂了《好了歌》,就会明了一部“红楼”弥漫着的悲凉与无奈;就读懂了一个家族、一个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与悲伤;也就读懂了曹雪芹倾注在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凄苦与酸楚。

所以,有人说《好了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轮回、因果、虚无。

以一种虚无超
然的心态,来揭示人生无常,万境归空无法解脱又无可奈何的宿命。

人们读来,就必然会有世事难料,人生难以掌控之感慨。

就有了一种劝人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

在很多人的眼里,《好了歌》具有浓厚虚无色彩,让人茫然无措而又满怀惆怅。

一言以蔽之,一首《好了歌》其实就是在说一个“空”字。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好了便是了,了便是好。

岂不就是一个“空”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除非你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否则归根到底都逃脱不了一个“空”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管你高楼万丈,管你妻妾成群,管你儿孙满堂,都一样万事成空,烟消云散。

世间万物,转眼四大皆空。

这是一种将世间一切透彻的感悟,或许是一种顿悟,一种出世入佛的禅缘。

在另一部同样著名的《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诗词格调慷慨悲凉,让人荡气回肠,却也难掩一种消极落寞的凄凉之感。

如此看来,此等消极虚无的思想,在某些古人的意识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也难怪后人论及《好了歌》,每每都会冠之以“虚无”二字,认为全诗为“看破红尘”之语也。

若仅仅如此,那一部“红楼”又怎能跻身于“四大名著”之行列
呢?以曹雪芹对世事了然之透彻,对人生洞察之深刻,《红楼梦》岂能只是在说人生之虚无,世事之无常,或者去说宗教的世间轮回,人事的因果关联呢!那样,《红楼梦》果真就难以担起“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荣誉了。

所以,作为《红楼梦》重要组成部分,《好了歌》也一定不是在简单说虚无,说因果,说世间万般皆成空。

《好了歌》在说人生虚无的同时,一定是在讲人生之哲理;在劝说人们及时行乐的同时,也一定是在劝戒着人们时时警醒。

一定会去揭示消极中蕴含积极之因素。

一定会让人透彻人生的时候,认识自我。

就像西方谚语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好了歌》的解析,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不同的人应该有不相同的解读,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不同的环境与心境,都会对人的阅读,产生影响。

就像一首宋词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心境,所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诗人辛稼轩也有诗句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同样是说愁,年龄心境都改变了的时候,个中滋味,是不一样了。

学生时代,也曾对这《好了歌》情有独钟,不但熟读成诵,还抄写下来,与同学一起,说凄苦,说惆怅,说那朦胧不清的空虚与寂寥。

但那时,更多的是自作多情的无病呻吟,是似懂非懂的猎奇心态。

哪里知晓其中的愁苦滋味呢?中年时候,已遍识人间酸甜苦辣,再去读《好了歌》,就体悟到了字里行间那种凄苦与万般无奈。

几行读罢,已是满襟萧然,唏嘘不已了。

而今,已过耳顺之年,再读这《好了歌》的时候,感觉又大不同了。

读出的再不是人生之虚无,佛家之因果轮回。

却读出了虚无中的有为,读出了世事难料中的事在人为,读出了消极里的积极因素。

好了,好了,好了就了;了了才会好。

因而人生只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之所以有如此嗟叹,就是人的执念太重,诸事看不开,放不下。

所以,人们读《好了歌》的时候,才会心惊胆战,才会万念俱灰。

所以,佛家才会劝戒:一旦放下,万般自在。

明了这一层,换一种思维去读《好了歌》,我们就一定会从那虚无里面看到有所为,从四大皆空里面有所收益。

既然人生就是一次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行走,为什么我们不能悄悄地来,再悄悄地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呢?既然功名利禄妻子儿女最终都将一场梦、一场空。

我们就应该磊磊落落地生活,潇潇洒洒地行走。

能放手,就放手,能看开,就看开;能留给别人的,就不要不死不休或者同归于尽;能造福社会的,就不要藏于己;能为人民谋求福祉,就应该不遗余力。

如果我们能够从《好了歌》读出这一层,那么,就读出了其中的深意和现实意义。

曹雪芹不愧为伟大的作家,他的智慧,不仅仅反映他所处那个时代的风貌,也留给后人以无限思考和启迪。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文学
的,也是思想的。

我们倘若仍旧困于《好了歌》那“虚无”两个字,就有些愧对于时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