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量增类AABB重叠结构的认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 3969/j. issn. 1673 -0887.2021.02.018
第39卷第2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 年 4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39 No. 2
Apr. 2021
中文量增类AABB 重叠结构的认知研究
张靖宇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重叠式AABB 结构是双音词AB 重叠而构成的语言表达形式。
该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
量增现象。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分析发现,重叠式AABB 结构在形式层面被规约性地切分为AA/
BB 结构,AB 词语与该结构融合时受到压制,从而去词汇化,使得A 、B 成分相互独立。
根据A 、B 成分语义关系差异,名词类AB 结构在与构式融合时会产生“每一” “全部” “泛化” “连续不断”等
语义;动词类AB 结构受语义压制,会使认知主体改变动作扫描方式,从而被识解为动作的重复或
交替;而受压制的形容词和副词类AB 结构则会重复激活“关系”概念或凸显多重“关系”。
受上述
操作影响,重叠式AABB 结构表征概念时,发生了数量的增加。
关键词:重叠式AABB 结构;量增;融合;压制;语义转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0887(2021)02 -0092 -06
重叠式AABB 结构是双音节词AB 重叠而构 成的语言表达形式[1]99,如双音节名词“恩怨”可
以重叠为“恩恩怨怨”。
它有别于叠结式AABB 结构。
后者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如“挤挤插插”
应分解为“挤”和“插”两种动词的叠结。
因具有 特殊的构词结构与较强的能产性,重叠式AABB 结构研究长期吸引了国内学界的关注。
郭志 良[2]、张谊生[3]就该结构的构词方式、句法功能
以及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AB 结构是 AABB 结构的基础。
任海波⑷的实证研究为上 述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持,并进一步指出AABB 词 语的使用频度越高,其AB 成分独立构词的可能 性越大。
石<[1]99"105从历时角度对汉语形容词
AABB 结构的演变过程展开讨论,指出了重叠式 AABB 的演变路径。
李艳华[5]74 -80 ,孙宜志[6],吴 吟、邵敬敏[7]从不同维度对重叠式AABB 结构的
语义特征进了分类与归纳,并指出量增与强调是
该结构的主要语义特征。
上述研究普遍存在两个
问题:其一,鲜有学者将重叠式AABB 结构作为
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其二,重叠式AABB 结构
的语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归纳, 但其语义形 成机制与动因尚未得到系统分析。
因此,本文将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认知维度对重
叠式AABB 结构语义量增现象进行分析,以探明 该语义的发生机制。
一、语料统计
重叠式AABB 结构的量增现象是指该结构
所表征对象相较于其构成成分AB 结构,在数量 范畴上出现增加,如“方方面面”指事情或事物的 多个方面,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
为了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重叠式AABB 结构中 的量增现象,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
典》(第6版)和《成语大词典》(第2版)为语料来 源,自建语料库进行语料检索。
选择这两本工具书
作为语料来源的原因在于:第一,词典收入词条较
全,前者共收69 000余条词目,后者共收集18 000余
条词目;第二,这两本词典权威性高,且所收词目皆 为广泛运用、为人熟知的词语,如实反映了现代汉语
词汇的发展面貌。
笔者使用软件Antconc ,利用正则
收稿日期:2020 12 24
作者简介:张靖宇(1981—),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资助项目(2019GRGDYX083);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
(FJJKCG20 -225)
第2期张靖宇:中文量增类AABB重叠结构的认知研究93
表达式“\b(["\x00-\xff])\2([,\x00-\xff])\3/* \b”对语料库中的AABB结构进行提取,共获得257个词条,其中重叠式AABB词条共有97个。
通过人工筛选,49个具有量增语义的词条被提取出来以供进一步分析。
语料显示,重叠式AABB结构中具有量增语义的目标结构占50.5%。
这表明语义量增现象在重叠结构中具有普遍性。
为检验这一现象与词性的关系,我们将其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3类,并对其占比情况进行计算。
如表1所示,呈现量增现象的重叠式AABB 结构主要由动词和名词构成,形容词和副词类数量有限,不足总语料的14%。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形容词和副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x2值为27.000,P值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目标结构的词性分布明显不均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形容词与副词类重叠式结构更多承担语义强调功能。
表1量增重叠式AABB结构的词性分布情况词性数量/个占比/%
名词1939
动词2347形容词和副词714
二、重叠式AABB结构量增语义分析
根据弱势组合型原则,Goldberg⑻认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是词项和构式在形式与意义方面的整合。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文章将从重叠式AABB结构整体和AB结构形意功能特征,以及两者的互动来分析量增语义产生的理据。
(一)重叠式AABB结构的形意特征
重叠式AABB结构不仅在形式层面的重叠特征有别于一般汉语构词方式,而且还能在语义层面呈现出“量增”概念,这一点早已广为学界承认。
该结构在形式与语义层面具有不可预测性,且在汉语表达中具有高规约性,符合构式的判断标准[9-10]o
具有可分解性是该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根据日常使用习惯,人们在表达重叠式AABB结构时,通常将其切分为AA/BB,而非A/AB/B,例如“方方面面”会被切分成“方方/面面”,而不是“方/方面/面”。
这一切分方式得到了语料库数据的支撑。
从数据库中检索出的257个AABB 结构词条,只有97个词条是AB成词的,这意味着160个词条的A与B是相互独立的,占62.3%。
Taylor[11]26指出,一个语言单位在被反复成功使用的过程中会加强其在认知主体概念系统内的结构自主性,从而增强该结构的固化程度。
换言之,某语言单位的使用频次与其固化程度成正比。
不仅形式与意义之间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形式内部也如此。
当AABB词条内大多数词语的A与B相互独立时,这样的关系会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系统内固化。
该形式特征的主要功能是促使该结构对独立的AB词语产生压制效应。
所谓压制,是指当候选结构与构式在形意方面不完全一致或相冲突时,构式会迫使候选结构改变其固有特征以与之适应[12],[13]201。
换言之,当一个AB词语与AABB 结构融合时,受制于后者的形式特征,AB词语会接受去词语化操作,损失其作为词语的整体性以满足融合条件,为后续语义变化创造条件。
这为量增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名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量增语义
从语料库筛选出的合格名词结构具有一个共性,即它们都不可以搭配单数数量词。
但是,该结构的AB成分却无此限制。
例如:
(1)a.一个日夜,一对男女,一场风雨
b.*一个日日夜夜,一对男男女女,一场风风雨雨
''例(1a)中的“日夜”“男女”和“风雨”等名词分别被“一个”“一对”“一场”等限定数量,但例(1b)中,同样的数量词无法与对应的重叠式结构形成合法结构。
这说明名词类重叠式结构具有量增语义,其复数概念与单数数量词产生语义冲突。
进一步研究量增重叠AABB名词结构的复数语义,我们发现这些词语的复数概念存在一定差异。
这些词语的复数语义涉及“每一”“相继”“全部”和“泛指”4个不同的复数概念类型。
Lan-gacker[⑷111-118在讨论名词量化问题时指出,认知主体在表征一个复数概念范畴的过程中,为了强调描写该范畴内的成员,往往会使用概念“每
94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
一”。
该语义虽然突显了单个成员,但该成员所在范畴集合被前景化,从而激活复数概念。
认知主体连续突显某一范畴内成员,且在成员选择过程中遵循某一固定顺序,那么不仅会激活复数概念,同时还会激活概念“相继、相续”。
如果认知主体所突显的概念对象与范畴集合存在量重合,则会激活概念“全部”。
当部分概念对象被突显,其数量与范畴集合不重合且存在差距,则泛指概念“很多”被激活。
据此,我们进一步将名词性目标结构细分为4类,见表2:
表2名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量增语义分类语义名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例词
每一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家家户户
相继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子子孙孙、世世代代
所有里里外外、男男女女、恩恩怨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泛指花花草草、风风雨雨、山山水水、枝枝叶叶、边边角角压制作用使得A、B成分与重叠式AABB结构融合成为可能,而AB词语固有的形意特征会进一步促使重叠结构出现表2中的语义分化。
吴吟、邵敬敏[7]13在分析该结构的A、B成分时指出,A与B呈现4种语义关系:同义相辅、反义对立、义类并列和上下位差。
参照吴吟、邵敬敏的分类,我们发现,“每一”语义范畴词语的A、B关系对应同义相辅,“所有”语义范畴词语中的A、B关系对应反义对立,“泛指”类对应义类并列,而“相继”类的情况相对复杂,其中既有“日”与“夜”这样的反义词,也有“时”与“刻”这样的上下位差词。
当AB结构被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后,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就导致不同量增语义解读发生。
首先,“方面”“日夜”和“时刻”这样的AB成分分解为单音节名词结构,然后在AABB构式的压制下临时形成AA、BB这样的单音节叠词结构。
因为压制行为的动态性,这些临时生成的AA式叠词并非都是规约化结构,如“枝枝叶叶”中的“枝”与“叶”二字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合法的叠词结构。
但对“日日”“夜夜”“家家”“时时”等合法表达式进行审查时,我们发现,这些叠词在语义上近乎“每日”“每夜”“每家”“每时”。
这说明在叠词结构中,这些单音节名词被量化了。
这一观点可在岳中奇[15]20对名词AA重叠式结构的研究中找到佐证。
他指出,单音节名词重叠后的AA式,既保留了原词的词汇意义,又附加了“每一”的意义。
当“点滴”“方面”这样具有同义相辅特点的AB式结构中的A、B发生重叠时,因其成分语义相近,该结构会形成二次重叠效应,从而进一步强化附加的“每一”概念。
以“家家户户”为例加以说明:
(2)家家:每一家
户户:每一户
户,半门为户。
后词义被引申为住户、人家,与“家”的概念类似。
故“家家”与“户户”也具有近似语义,表示每一户人家。
当这两个单音叠词并置时,会进一步形成重叠,再次附加“每一”的意义,从而构成语义强调,可理解为“每家每户”。
“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亦是如此。
在成分呈现相反语义的AB式结构中,如“男女”“上下”“里外”等,A与B成分都无法单独重叠生成合法的单音节叠词,因此无法附加“每一”概念。
但这类AB结构进入AABB叠词结构后,因受压制作用,分解出的A与B成分表征的却是一个语义连续体的两极。
两个极值预设出一个辖域范围的存在,而所有位于该范畴内的成分都处于认知注意的分布范围中,由此激活了“所有、全部”语义概念。
如例(3)中的“里里外外”表征的是空间范围,“里”和“外”分别表征了该空间的边界,位于这个边界内的所有空间都成为了“他”寻找线索的场所。
(3)里里外外,他找了个遍,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
义类并列的AB结构中,A与B表征的概念既不能形成近义关系从而获得“每一”概念,也不能表征概念两极,形成明确的概念范围,从而获得“全部”语义。
但这两个词语会激发认知主体对其进行范畴化操作,同时激活若干上义范畴,以建立A、B两词的语义关系。
再如:
(4)他家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可多了,品位也很高,特漂亮。
例(4)中,“花”与“草”既可以通过激活“植物”范畴,成为该范畴内具有高原型性的成员,从而建立并列关系,也可以激活“庭院”概念,使其与“鱼”“虫”“鸟”等共同构成典型的鸟语花香的
第2期张靖宇:中文量增类AABB重叠结构的认知研究95
概念意象。
由于句中存在表地点的名词“他家院子”,故最终被前景化的是第二种可能。
此时,“花”与“草”就泛指院子里的相关植物,并不确指所有花草。
表达“相继”概念的AABB结构主要由具有上下位差的AB成分构成。
在这一结构中,A与B属于同一个具有层级性的概念系统,且A与B 在该系统中的层级存在位差。
例如:在计时系统内,“时”的层级高于“刻”,“分”又高于“秒”;在亲缘概念系统内,“子”要高于“孙”。
因此义类并列与上下位差虽然都需要激活一个共同概念范畴,但前者A、B关系是横向的,而后者是纵向的。
正是这种纵向关系可以使得“分分秒秒”“子子孙孙”这样的叠词产生相续不断的语义。
如“日日夜夜”一词,A、B成分呈反义相对关系,“日”与“夜”可以表征时间的两个极点,从而形成“从早到晚”这一时间范畴,表示一天中的全部时间。
同时,该词中A与B也可以独立重叠成词,获得“每一”语义,如例(5)所示。
(5)自从你们随父出征以后,俺在家日日盼,夜夜想,...
••两个语义结合后就生成了“每一天从早到晚”的语义。
因为时间本身具有延续性,故它可以将每一个“日夜”连成相续不断的整体。
事实上,表2中所示的“相继”义词条都涉及时间概念,因此这些词可以归为一类。
(三)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量增语义
语料中23个合格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所表达的语义较AB结构也存在数量的增加,即动作不是单次行为,而是表征一个多次反复的行为。
李艳华[5]74通过分析谓词性AABB结构,指出这类词的语义会向加强的维度调量。
这一判断得到本文语料研究的支持,该结构可与“反复、一再、不断、经常”等频度副词搭配。
例如:
(6) a.小王发现,有两个小伙子躲躲闪闪,形迹十分可疑。
b.小王发现那两个小伙子不停地躲闪,形迹十分可疑。
c.*小王发现,有两个小伙子不停地躲躲闪闪,形迹十分可疑。
•…
(7) a.因两处相距不远,女儿有时前来帮助母亲拆拆洗洗。
b.女儿帮着母亲一会儿拆一会儿洗,忙个不停。
''
c.*棉被不宜常/反复拆拆洗洗。
例(6a)中,“两个小伙子”反复实施躲避行为,以摆脱小王的追踪。
AB结构“躲闪”可以与频度副词“不停”搭配,故例(6b)在语义上近似例(6a)。
但例(6c)显示,频度副词“不停”不能与“躲躲闪闪”搭配,因为这样导致了语义冗余。
李艳华[5]75还指出谓词性AABB结构的另一种语义类别,即动作的交替。
这类词可以用“一会儿A,一会儿B”释义,如例(7a)与例(7b)所示。
我们发现,诸如“拆拆洗洗”这样的“交替”类结构也包含了动作的重复概念。
例(7c)中,当“拆拆洗洗”与频度副词“常”“反复”搭配时,句子变得不可接受。
因此,我们将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语义类别分为简单重复和交替反复两类,并对词语归类,见表3。
表3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语义类别
语义类别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例词
藏藏掖掖、躲躲闪闪、躲躲藏藏、磕磕绊绊、哭哭简单反复类
啼啼、唠唠叨叨、飘飘扬扬、拉拉扯扯、蹦蹦跳
跳、哭哭啼啼、寻寻觅觅、嘀嘀咕咕、遮遮掩掩、
支支吾吾、念念叨叨、颤颤栗栗、磕磕撞撞
交替反复类
拆拆洗洗、来来往往、加加减减、说说笑笑、踢踢
踏踏、指指点点
动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的A、B成分呈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一类结构中A、B两个动词呈同义关系,另一类结构中A、B则无直接语义关系。
前者称为同义AB结构,如“支”和“吾”,“支”在古汉语中通“枝”,引申为“抵御”,而“吾”通“梧”“捂”,也可以引申为“抵御”。
又如“躲”与“闪”,它们表征相同的动作,只是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躲”强调了动作的结果,即避开;而“闪”语义突显了动作的方式,即侧转体躲避。
后者称为非同义AB结构。
这类结构中虽有部分动词呈现反义关系,如表3中的“来”与“往”、“加”与“减”,但其他动词并无此关系,如“拆”与“洗”、“说”与“笑”等。
研究发现,简单反复语义的动词AABB结构中的A、B成分都为同义关系,
9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
共有17个,占73.9%;交替反复类AABB结构的A、B成分都为非同义关系,只有6个,占26.1%。
根据上文所述语义的固化原则可知,动词AABB 结构的语义主要受简单反复类结构影响。
AB成分的同义关系固然与简单反复类动词AABB结构的量增语义直接关联,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要条件。
因为诸如“躲藏”“念叨”这样的AB成分单独使用时,并不显著产生“反复”语义。
如例(8a)中,是行为执行者“老人们”的复数概念导致了“念叨”行为的复数语义,这不同于例(8b)中被副词“不断地”修饰的“唠叨”所产生的复数语义。
(8)a.万一小孩吃饭摔破了碗,老人们会边收拾碎片,边念叨着“岁岁(碎碎)平安”。
b.老人嘴里不断地念叨着“岁岁平安,岁岁平安”。
••Langacker[16]248,[17]82指出,动词识解呈现两种不同的扫描方式,即总体扫描和序列扫描。
前者是将动作行为的各阶段同时激活并形成连贯的整体,而后者则强调了动作行为各个阶段连续、依次转换。
认知主体在单独使用A、B成分时,对该成分所表征的动作事件采用了总体扫描的识解方式。
但当A、B成分进入AABB结构后,受压制而去词汇化,从而成为A和B两个相对对立的动词。
这一过程使得认知主体对AB结构的识解方式转为序列扫描。
同义类AB结构因A、B语义接近,在序列扫描时则体现为单一语义成分的不断重复过程,从而使得AABB结构出现了量增语义现象。
以“躲躲闪闪”为例,其中的AB成分“躲闪”在单独使用时,表征的是一个动作执行者躲避行为的始终,但因AABB结构的压制影响,该行为受到了序列扫描,从而被切分为“躲”和“闪”序列动作。
上文已谈及“躲”和“闪”本质上是对同一行为在不同侧面的突显,故该序列动作成为了重复的动作,于是产生了“反复”语义。
非同义类AB结构在接受序列扫描时,因其A、B成分分别表征单一的动作行为,无法像同义类AB结构一样直接呈现“重复”语义,它与动词性AABB结构出现语义冲突现象。
为了能与AABB结构融合,非同义类AB结构必须接受语义压制,重复A与B这一交替动作,从而获得语义量增。
如例(7)中“拆拆洗洗”,“拆”“洗”两字各表征独立动作行为,在接受序列扫描时无法直接构成重复关系。
为实现融合,AABB结构对其语义压制,使得“拆一洗”这一序列行为在整体上实现反复,从而实现语义兼容。
需要说明的是,“拆一洗”与“拆洗”在语义上存在差异。
前者是从内部视角识解洗衣服行为,认知主体突显“拆”和“洗”这两个动词的方式语义;而后者从外部视角进行识解,对洗衣服行为进行宏观描述。
(四)形容词、副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
语料显示,形容词和副词类AABB结构数量较多,但绝大多数呈现语义强化特征,如“安安静静”表示“非常安静”。
此类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呈现量增语义的重叠式AABB结构数量则非常有限,仅有7个,见表4o
表4形容词和副词类重叠式AABB结构
形容词重叠式AABB结构
副词重叠式AABB结构
弯弯曲曲、纷纷扰扰、虚虚
实实
犹犹豫豫、摇摇晃晃、踉踉跄
跄、悠悠荡荡
这类词的共性在于,通过修饰物体或动作概念,它们使得后者产生了量增语义。
例如:
(9)a.那个人正在一条弯曲的石桥上走着。
b.那个人正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桥上走着。
(10)a.他身体摇晃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b.她含糊不清地说着,摇摇晃晃地站起来。
例(9a)中“弯曲的石桥•”激活了“石拱桥”意象;而例(9b)中“弯弯曲曲的石桥”激活的却是具有更多弯折的“’之’字形石桥”意象。
例(10)中的“摇摇晃晃”和“摇晃”都作副词修饰动作行为。
例(10a)中“摇晃”与数量词“一下”搭配,表明该行为的单数属性。
而例(10b)中的“她”在站立过程中,身体则是不停地摇晃。
出现上述量增效果,仍需从结构内部寻找原因。
从本质而言,形容词和副词表征的都是非时间性关系,形容词的射体是事物,而副词的射体是关系,而它们的界标都是具有层级性的概念集合[16]242。
界标为射体概念识解提供了认知参照点。
除了“虚虚实实”,表4的其他词条的AB结构组成部分都呈近义关系。
因此,当AB结构被AABB结构压制去词汇化后,A和B所表征的关系一样,具有相同的射体与界标,这样导致射体概
第2期张靖宇:中文量增类AABB重叠结构的认知研究97
念被不断重复,从而实现语义量增。
以“弯弯曲曲”为例,“弯”“曲”所表征关系的界标共指“曲直程度”范畴中的同一成分,而射体又共指“桥”,故这一关系被反复表征,进而实现了对“桥”形态的限定,只能表征“之”字形桥。
不同于AB同义的结构,“虚虚实实”中“虚”“实”二字反义对立。
但“虚”与“实”所表征关系的界标是同一标尺的两个极端。
和反义相对类AB名词构成的叠词结构一样,“虚虚实实”的界标涉及从虚到实的所有层级,这样必然导致关系概念的量增,所以“虚虚实实”也能呈现语义量增。
三、结语
本文对重叠式AABB结构进行了定量统计,发现该结构中大量词条具有语义量增效果,其中名词类和动词类词语尤为明显。
因该结构在形式层面被规约性地切分为AA BB,AB词语在与其融合过程中会受到压制,从而去词汇化使得A、B 成分相互独立。
名词类AB词语在压制影响下,分4种方式表征事物复数概念:因A、B成分近义产生二次重叠进而导致“每一”语义;因A、B成分语义对立,从而激活语义连续体的所有成分,进而产生“全部”语义;因A、B成分语义并列,促使认知主体对其进行范畴化操作,从而使其表征对象泛化;因A、B成分隶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不同层级且都涉及时间概念,从而产生了“连续不断”语义。
动词类AB词语与重叠式AABB结构融合时发生动作频次的增加,可分两种情况:AABB结构促使认知主体对A、B动词进行序列扫描。
当A 与B近义时,动作呈现简单重复;当A与B出现非近义关系时,A、B两动作将会重复交替进行。
形容词和副词类AB词语或因A、B近义关系重复激活关系概念产生语义量增;或因A、B反义而激活界标概念范畴内的语义连续体,进而致使多重关系被突显而产生量增现象。
本文只选取了规约化程度高的重叠式AABB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语料数量有限,故很多新派生词不在考察范围内。
本研究从认知维度出发,基于结构整体一部分互动关系的研究路径,为汉语叠词的语义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石锓•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AABB重叠形式的历时演
变[J].语言研究,2007(2):99-105.
[2]郭志良•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87(2):60-70.
[3]张谊生•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复叠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8-62.
[4]任海波•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J].
中国语文,2001(4):302-308.
[5]李艳华•谓词性AABB加叠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9(3):74-80.
[6]孙宜志•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动词的特点[J].语
言教学与研究,2006(1):66-72.
[7]吴吟,邵敬敏•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J].
语文研究,2001(1):12-16.
[8]GOLDBERG 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
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9]GOLDBERG A.Constructions at work[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0]HILPERT M.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
lish[M].Beijing:Peking Universiity Press,2016:14-20. [11]TAYLOR J R.Cognitive grammar[M].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社,2013:12.
[12]MICHAELIS L A.Headless constructions and coercion by con
struction[M]//FRANCISEJ,MICHAELIS L A.Mismatch: form-function incongru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grammar.
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3:259-310.
[13]王寅.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11:201.
[14]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5]岳中奇•名词AA重叠式的语法性质及功能[J].语文研究,
2006(4):20-22.
[16]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42-248.
[17]LANGACKER R W.Essentials of cognitive gramma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82-83.
责任编辑: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