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途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T01:25:01.9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月18期作者:赵艳萍
[导读]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赵艳萍
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72750
摘要: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因此,数学教师应保持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打造出一个可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融入情境后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直观教学,改变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重要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能为数学知识的教学提供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素材。
在常规的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还是教师的教学资源都较为匮乏。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可根据自身需求,借助互联网、信息手段自主阅读资料,满足个性化需求;
其次,信息技术还能结合数学知识构建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即使是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也可借助直观的信息技术呈现出来。
网络资料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情境,优化导入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重要的起始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拥有重要影响。
在常规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讲解数学知识,或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导入新知识,枯燥的说教难以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时,教师就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搜集与之相关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快入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知识,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关周期现象的内容时,学生就应当理解周期的概念,这样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从网络上搜集与周期相关的各种教学素材,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
在上课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时钟的圆周运动、四季变化、单摆运动、波浪、潮汐等现象,使学生能认识到生活中周期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周期现象对人们生活、生产等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能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可运用动画视频等吸引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
在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能愿意探究三角函数中的周期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要遵从紧抓教学重难点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直观教学,加深知识理解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将知识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能真正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1]。
同时,直观教学的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产生积极思考和观察,最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的内容,教师就可巧妙运用几何画板纪念性教学,编辑和移动图形,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图形的变化过程。
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师可运用护板的变色功能,将立体图形的不同侧面和角度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翻转、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几何,逐步提高学生转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效率。
又比如,在教学椭圆的内容时,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存在较高的理解难度。
此时教师就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演示教学: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逐渐缩小椭圆的焦距,将焦距中离心率的缩小情况动态展示出来。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认识到离心率对拖延形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椭圆的第一定义。
(三)借助信息技术打造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将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提出来,教师也无法将所有知识呈现出来[2]。
在常规的课堂中,教师将时间花费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未能经常性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而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学习。
针对此类情况,教师需充分利用各种即时通信软件和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平面向量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微课,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将这些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知识点的预习。
如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也能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可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也能在恰当的时机给予适当引导。
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否成立?”当学生在QQ群、微信群中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学生就可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互动和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此时,有的学生说:“在这一算式中,是一个数量,通过分析实数与向量的积德运算定义可知,左边表示的是与共线的向量,而右边表示的是与共线的向量,因而两边并非是相同的,无法画上等号。
”在这名学生的讲解下,提出问题的学生能理解这一知识点,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认真观察,及时将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上课时进行集中讲解。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事项
第一,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通常都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部分课件过于华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
课件的设计无需过于讲究视觉效果,而是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第二,明确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
并非所有知识点都可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教师能有选择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否则将
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直观教学,增加抽象知识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学习平台、交流平台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星恩.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2):147.
[2]杨秀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数学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
[3]王雨清,吴立宝,郭衎.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进展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021(00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