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考点专项训练效果检测题16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巩固提升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关于下表现象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843年前后中国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水准(%)
A.适应了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表中的现象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大大降低,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便利了英国
的商品输入,也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所以A、B、C三项均正确;出口税率的降低才能便利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因此D项不正确。
2.(2014深圳调研)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
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 )
A.冶金采矿业
B.纺织服装业
C.农产品加工
D.机械制造业
解析:C 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里,西方殖民者的资本输出服务于商品输出,所开设的工厂主要服务于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3.(2013珠海一模)在工业浪潮冲击下,一些国家依靠政府力量调动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下企业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B.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江南制造总局
C.1902年荣氏兄弟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新面粉厂
D.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成立大生纱厂
解析:B 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依靠政府力量”,江南制造总局为官办军用企业,B项正确,A、C、D三项都依靠民间力量(私人)。
4.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兴起机器棉纺织业,使中国棉花出口量剧增,从1868年的587 821两激增到1895年的11 202 661 两,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
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 ) ①使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可采取排除法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而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5.(2013郑州质检)“窍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解析:D 从材料信息“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可知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旨在与洋商争夺市场,最终改变“弱之势”。
即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货,夺回利权,实现富强。
故选D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6.如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洋行的数量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迅速增多,洋行的设立,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①②④正确;洋行是外国人设立的,日益腐朽的清政府不能够对外贸进行控制,排除③;B项正确。
7.(2013温州一模)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也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选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
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旨应出现于(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11年
解析:C 从材料中“抽厘金方准运出”“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说明当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联系所学知识,应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即C项正确。
8.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A.2
B.31
C.73
D.193
解析:D 本题考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关知识。
1872~1911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业、面粉业等,其发展速度领先于重工业。
从表格信息看,矿冶业数量为72家,纺织业工厂的数量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故选D。
9.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
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
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
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析:D 根据题干“1895年”分析,此时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
10.(2014宝鸡检测)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出口中国通商口岸中外船舶吨位百分比。
它反映出( )
A.中国航运在中外对比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B.门户开放政策使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
C.美国经济危机形势越来越严重
D.1932年日本比例陡降,与“九一八”事变有关
解析:D 中国船舶吨位在1928~1936年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但是由于受资本、技术条件等限制中国航运不可能达到质的变化,A 项错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德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 项错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美国经济危机逐渐缓解,C 项错误。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上下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抵制日本,
造成日本出现对华经济贸易比例下降的局面,D 项正确。
11.(2013广州模拟)下面的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这里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
A.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统一货币、关税自主政策的推出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解析:A “民国二十二年”是1933年,正是世界性经济危机肆虐之时,据这一时间以及题干材料“统制经济”思想中“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等内容,说明中国当时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是“客观因素”;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2.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解析:D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发展高潮出现于一战期间,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B、C两项可排除;A项仅是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第二次发展高潮时适逢1929年经济大危机,故排除A;D项是两阶段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二、非选择题
13.(2013北京东城模拟)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
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统计)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
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问首先明确这一时期是抗战爆发初期,联系此时战乱及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回答。
答案:(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商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②
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破产,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③外商企业:《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压制。
14.(2014广州高三调研)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
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材料三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
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宋代的政治、经济史实,分析原因;第(2)问,由“纳入了”“开埠通商”联系所学归纳新变化,分析原因;第(3)问,由曼彻斯特人口数量的变化切入,联系时间归纳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发展、工人运动、民主政治等方面说明影响。
答案:(1)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农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等。
(2)新变化: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
原因: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
(3)原因:圈地运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等。
影响: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