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EER HORIZON
学术平台
职业时空 2010年6月
・170・
者迁移效应的产生。

(4)学习者的身体、生理状况。

在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运动训练活动中,学习者的体力状况、疲劳度,对其新授技术学习的影响尤为突出。

不难理解,一个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的学习者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较那些体力充沛身体状态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低是显而易见的。

2.运动技术间的共同因素
从迁移产生的机制可知,学习内容间的相同因素是产生迁移效应的条件。

并且,“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易产生。

在运动训练中,能产生迁移效应的情况大体有:运动项目之间,运动项目的各技术动作之间,以及运动技术与辅助启发性练习之间等,如:球类项目之间,游泳不同泳姿之间。

因各项目、各技术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共同因素”,故易产生有效的迁移。

在运动训练中,只要不同技术动作具有共同要素,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安排在前后连贯的教学当中,这样有利于迁移效应的产生。

三、运动训练中迁移效应的应用建议
1.加强基本技术动作学习,掌握基本技能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技术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效应的重要条件。

对某一技术动作理解、概括深刻,掌握熟练,那么在学习同类技术时,就易产生迁移效应。

而基本技术是组成复杂动作技术的“基础”,抓住了基本技术,等于抓住了各类复杂技术的“共同要素”,而且学习的基本技术越多越扎实,在复杂的新技术学习时,就越能触类旁通,并能运用丰富的动作技能储备,这样同类知识衔接,迁移运用,就能顺理成章。

收稿日期:2010-04-23
作者简介:徐轶丽(1978-),女,滦县第六中学教师。

摘要:音乐的审美具有特殊性,需要从它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中进行理解,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的美妙。

关键词:音乐;审美;特殊性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

音乐所要表现的是代表生机与活力的诸如喜、怒、哀、乐之类的生命意识,但它并不是这些内心情绪毫无节制的自然发泄,而是一种有准备、有目的的情感表现形式。

在审美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
徐轶丽
(滦县第六中学,河北 滦县 063000)
对象中,音乐美是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它毫不例外地遵循艺术美的普遍审美法则,但是作为审美对象,音乐又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受到美的对象,它没有具体的语言,而是以乐音的有序
组合作为情感的诱因进行流动的抽象语言,虽是一过即逝,却更能深入内心,并按照联想的规律,把那些和它们在自然形式、内涵所结合着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

它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思维逻辑,联系全部的审美观念,契合某一特定主题,从而统领着乐
2.合理安排动作技术的教学顺序,搭配适当丰富多样的运动技术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因素”,并且,有的技术动作是相同的,或者大部分技术环节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安
排教学顺序、搭配教材上,应以促进迁移效应为基本准则,把具有同类因素的技术动作按顺序由易到难地排列。

同时,搭配一些辅助性练习手段,使学生在学会前一个动作技术之后通过专门性辅助练习,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3.选用合理的教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教学方法的选取,合理练习手段的运用,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应学的技术。

同时,好的教法和练习手段,能促进学者将新学的技术与已学技术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加快对新学技术的理解消化,产生迁移效应。

4.把握好学习者心理状态
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技术学习迁移效应产生的重要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促进技术学习的迁移过程,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1] 胡启先.心学原理与应用[M].中南工大出版社,2007.[2] 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
2000,(3).
[3] 运动训练学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曹跃兴.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1).
CAREER HORIZON
学术平台
第6卷・第6期 职业时空
・171・
曲中的情感,最充分地表现出其艺术的价值。

它是
形式和意蕴的高度结合,使人们随声赋形,引起共鸣,并能将内心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独特性。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抒情与表现是音乐的特长,也是其艺术的审美追求。

虽然,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但绘画、戏剧、叙事类作品中的情感是融入叙述的事件、描摹的对象之中的,是叙事中的情感渗入,它们遵循的是
再现的逻辑;而音乐所传达的则是情感本身,音乐之
声作为情感的载体,不必遵循再现的逻辑,可以直接披露人们的情绪,映射人们的心灵,其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是高度统一的。

诚然,音乐不是情感唯一的运动形式,更不等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全部承受。

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情境、情绪与情怀。

由于从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因生活经历不同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

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和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音乐突出的抒情性和表现性,源于其物质媒介——声音。

声音的非具象性造型、非限定性语义,决定了音乐不能像绘画、戏剧等再现性艺术那样再现生活,却能够通过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等运动变化形式传达人的情绪状态、激发人的情感体验。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

”音乐抒发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
彩,音乐情感表现的这种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往往
可以给人的审美心理插上想像的翅膀,让音乐的
美感情思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

这种精神不
是空洞贫乏的思维方式,而是洋溢着情感和意志
的心理反映。

人们在领会与感受音乐情感时,不可
避免地注入自己的参与意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
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救亡歌曲
在传唱过程中所激起的爱国情感的轰动效应,成
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节奏感与韵律性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的审美形式的一个重要
表现是听觉的感受,是心灵与之相契合的过程。


成它的基本物质材料是音响。

音乐的音响是独特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最鲜明地体现在节奏感和
韵律感上。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是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

音乐没有具体的形状,却有抽象于人内心的“形状”,它纯粹在时间中绵延,必须通过节奏强化显示其运动的生命属性,从而构成音乐艺术鲜明的节奏感。

音乐中的节奏主要由长短音的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构成。

有了节奏,声音的组接才会产生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在节奏基础上变化,给节奏以
一定的情感贯穿而形成了韵律。

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旋律使音乐节奏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在肖邦《革命练习曲》中的基本动机,对于所有听众来说,是一种反抗的形象,是人激动的感情、高昂的士气像浪潮一样不断增长的形象。


种形象可以解释为多种多样,但是这种解释的界限
范围却有一定的指向,它明显地受音乐运动类型决定,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个形象理解为温顺的祈祷或海浪的平静。

三、过程性和流动性人们把音乐称为“流动韵律的时间艺术”,这是由音乐艺术的时间特征所决定的。

音乐在时间里的存在价值是以一种独特的流动形态提供审美信息的。

时间上的流动性或不可逆转性,就成了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只有那些按照一定的高度、长度、力度、韵律等要素发出的音响,经过空间传导,在时间里流动才具功效性的审美意义。

音乐进行中,还有一种占有时间的特殊形式,即休止符所提示的音响暂停间隙。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
这种无声的音乐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取向。

在作曲的系统工程中,结合其它表现手段综合使用,往往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效应。

如坚强有力、英勇果断或含蓄等情感的表达往往与休止符的运用相联系。

当然,无声的音乐只能在局部状态中调节控制使用。

音乐对时间依存关系的审美价值,是通过二度
创作的手段和表演的途径并最终在聆听欣赏过程中
体现出来的。

创作固然要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但其
审美意义主要在于对包括时间段的因素在内的各表
现手段的综合设计,而音乐表演则是具有共同性的
特点。

从生物的生理机制来看,作曲家、演奏家和听
众有着时间体验方面的共同情感和经验积累,才能
在时间上融通音乐审美观念,从而达成一致。

因为对
于音乐本身来讲,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流动
展开的艺术,流动又是时间过程的流动,这个时间过
程是一个人情感流动发展的过程。

突出的过程性和
流动性,带来了音乐艺术在表现时间上的序列性,从
而使音乐艺术的境界随时间的延进而逐一展开,而
欣赏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结构中获
得逐层深入的情感体验。

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音乐具有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我们只有把握住音乐审美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去领略音乐艺术的美妙。

参考文献:
[1] 修海平,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0.
[2]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7.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