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训练操在眩晕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功能训练操在眩晕患者康复护理中
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前庭功能训练操在眩晕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从近三年于我院收治的80例眩晕患者中选取,采取抛骰子
单双法,一组作为观察组,予以前庭功能训练操联合相关护理,另外一组作为对
照组,予以前庭功能训练操,两组患者均为40例,将VSI 评分、BBS 评分、护
理满意度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
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
项评分相比于护理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7.50%、80.00%,前者明显高
于后者,检验结果呈现出P<0.05。
结论:前庭功能训练操联合相关护理,在眩
晕病患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使前庭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将患者的
护理满意度提升上来。
【关键词】前庭功能训练操;眩晕;康复;护理
针对于眩晕的病因,其繁杂性特点显著,在以往临床治疗中,药物疗法得到
了广泛应用,但其疗效并不显著。
在物理疗法中,前庭功能训练操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和优势,训练操、训练仪器等为其相关内容【1】,同时借助相关干预指导,
可以使病患前庭代偿得到有效促进,迅速重建脑部,使患者的病症得到有效缓解
和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女之比在对照组为26:14;年龄最小/年龄最大:30/70岁,平均年龄
(50.62±5.14)岁。
男女之比在观察组为25:15;年龄最小/年龄最大:30/71
岁,平均年龄(50.85±5.46)岁.整理一般资料,两组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
示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1.2方法
采取前庭功能训练操为对照组,其构成主要包括动操、静操。
其中,在动操中,握拳抬起双臂、缓步前行。
在静操中,双脚和肩同宽,稳定重心。
单次训练时长为半个小时,1次/天。
同时还要加强平衡仪、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充分激发出病患的参与热情,持续进行30天。
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相关护理内容为观察组,具体来说:①心理方面。
在训练前,护理人员应同病患、家属保持密切的联系,对训练内容、注意事宜进行详细讲解。
而且为了防止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应提高心理建设的重视程度,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
②眩晕干预。
面对病患眩晕的出现,应取其平卧位,头颈部静态化,并准确评估患者的眩晕情况,将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长等记录完整,同时深入分析诱发因子。
如果患者眩晕症状比较严重,应合理调节体位,其头颈部切忌用力过度,适度按摩其颈部,防止不适感的出现。
1.3观察指标
将VSI 评分、BBS 评分、护理满意度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的计算之下,以P值是否大于0.05作为评定界限,来确认统计价值。
其中,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分别以T值和X²进行检验,两者表述方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n(%)。
1.结果
2.1VSI 评分、BBS评分对比
在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评分相比于护理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如表1所示:
表1 VSI 评分、BBS评分对比(±s)
组别
例
数
VSI评分BBS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
4
36.45±3
.14
15.95±2
.47
9.78±3
.15
53.69±5
.14
对照组
4
36.85±3
.47
20.64±2
.42
9.42±3
.84
43.95±4
.51
t0.075 5.6260.2708.512
p>0.05<0.05>0.05<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7.50%、80.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检验结果呈现出P<0.05。
如表2所示:
表2 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例数非常
满意
比较
满意
不满意总体
满意度
观察组4033
(82.50)
6
(15.00)
1(2.50)39
(97.50)
对照组4026
(65.00)
6
(15.00)
8(20.00)32
(80.00)
X2 6.135
P<
0.05
1.讨论
在临床上,眩晕症状比较常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机体平衡系统失衡所造成的,其中,平衡体系内的视觉、前庭系统异常明显,不仅会造成头晕目眩的发生,而且也会为视力降低、行走障碍等情况埋下隐患【2】,严重影响到机体内平衡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具体救治,很难全面消退病患前庭的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负面情绪。
通常来说,在前庭康复中,医护成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康复效果与操作者技术的关联性突出,对此,加强康复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借助有效的干预指导,如在治疗前,应积极指导患者的心理建设,充分调动患者的康复训练参与热情,而且在训练期间,应给予充足的引导,同时,加强饮食健康管理,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予以高度关注【3】。
需要明确一点,如果在用药后出现眩晕,康复训练应立刻停止。
总之,通过科学救治与康复训练,可以确保疗效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媛. 前庭功能训练操在眩晕患者康复中运用的护理体会[J]. 家庭医药, 2019, 000(009):259-260.
[2] 张霞, 贾艳露, 胡园园,等. 改良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视频在眩晕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 16(6):3.
[3] 杨婷婷. 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与心理指导在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评价[J]. 心理月刊, 2021(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