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制麦过程检测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制麦过程检测规程
1.1 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1.1.1 制麦过程检测是指在制麦过程中,对各工序工艺控制指标的检测,如水份、叶芽长度、露点率、发芽率等。
制麦检测的结果可有效地反映出工艺控制的质量,因此是整个麦芽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检测来决定喷水量、发芽时间、发芽温度等工艺条件的控制,所以应认真做好检测工作。
1.2 检测项目及频率、时间
1.2.1 入发芽床时检测浸麦度和露点率。
1.2.2 发芽喷淋期间,每次喷淋前2小时测绿麦水分,并根据测定结果决定喷水量,喷淋后,下次翻麦前2小时测绿麦水分,检验是否达到工艺要求。
1.2.3 发芽在第48/72/96/120小时取样测绿麦水分、叶芽生长度、发芽率。
1.2.4 从发芽层卸至干燥层前2小时测绿麦水分、叶芽生长度、发芽率。
1.3 取样方法:
1.3.1 在每层取样时,以大臂为零点,180度处取样,从中心算起,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高处,及4-5、7-8、10-11低处,下挖30cm,取等量样混匀。
1.3.2 每点向麦层下挖30厘米左右,所取样放入对应的取样筒里,盖好盖子。
1.3.3 将样品混合均匀,准备检测。
1.4 检测方法:
1.4.1 水分的检测:
a)取麦芽放入粉碎机粉碎并搅拌均匀,等待测量。
b)将水分测定仪通电调零。
c)放上样品盘,除皮。
d)将粉碎好的样品放入样品盘约4克,并将其摊匀。
e)按下上罩,屏幕上显示加热符号,即开始检测。
f)检测结束时,仪器自动停止,并在屏幕上显示“END”。
g)记录屏幕上所显示的的读数。
h)重复做两次,取平均值。
i)检测两次的偏差应小于%,否则重新检测。
1.4.2 叶芽生长度的检测:
a)取一部分绿麦芽,数三组100粒,各放入50毫升烧杯里。
b)加20-30毫升20%CuS04溶液,加热煮沸30秒;静置、冷却,再用水漂洗干净。
[72小时前的发芽率不需用硫酸酮煮,直接观察检测;72小时后(包括72小时)的发芽率需用硫酸酮煮后检测]。
c)按叶芽长度划分麦粒:① 0-1/4 ② 1/4-1/2 ③ 1/2-3/4 ④ 3/4-1 ⑤ >1 。
d)叶芽生长度计算:A=①×1/4+②×3/8+③×5/8+④×7/8+⑤×5/4计算当中采用四舍五入(A表示叶芽生长度)。
1.4.3 发芽率的检测:计算8.4.2检测过程中发芽部分的百分数即为发芽率。
1.4.4 在96小时和96小时以后的所有时间内的发芽率应和(0-1/4)的叶芽长度数之和为100。
96小时之前的可以大于100。
1.4.5 在检测大于1的叶芽时,后面的检测数应大于前面的。
1.4.6 发芽率检测:半粒、瘪粒、夹杂(包括玉米、大豆、燕麦、小麦等)除去不算,掉皮粒或裸粒算在应数范围之内。
1.4.7 露点率的检测:取一部分麦粒,随机数出两组200-300粒,从中挑选露点的麦粒,计算百分数,再计算两组平均数。
1.4.8 露点率检测:能明显清晰地看出白点的算做露点,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白点的不算露点。
1.5 检测人员
1.5.1 各班组的工艺人员负责取样检测,检测后输入电脑中《麦芽检测记录表》,并提示操作人员和有关人员注意检测结果。
1.5.2 检测人员应按时、认真进行检测工作,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有关领导如实汇报检测结果,以得到及时处理,如果某一项检测结果不正常,应重复一次取样检测。
1.5.3 如两次检测结果与预计值相差较大,则应更换取样点重新取样测量。
如仍相差较大,可手动翻麦50齿,再取样测量,并将检测过程如实向工艺主管领导汇报。
1.5.4 交接班时如遇到交班人员做水分而下一个班执行喷淋操作时,喷淋量由交班人员决定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