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相关性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2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2例临床分析
例, 年龄 l 8~ 5 8岁 , 平均 3 5岁 。所 有 患 者均行 鼻 内镜检 查 ,
传统 的鼻中隔矫 正术 , 因术 腔深在 , 术野欠 清晰 , 操作 具
有一定 的盲 目性 , 技 术难 度相对较 大。为了扩大手术视 野 , 常 需切除原本无 明显偏 曲的软骨 与骨质 , 增 加黏膜 软骨 膜及 黏 膜骨膜撕裂的危 险 J 。与 传统 的鼻 中隔矫 正术相 比, 鼻 内镜 具有 良好的照 明 , 术野 清晰 , 手术 操作均 在直视 下完成 , 提 高 了手术的准确性 , 使 深部 操作直 观易 行 J , 避 免 了盲 目操作 ,
3 2例患者中 , 术后 随访 3~6个月 , 全部 患者 鼻腔通 气满
意, 术前症状消除 。无鼻腔粘连 、 鼻 中隔穿孔 、 鼻 梁塌陷 、 脑脊 液 鼻漏 等 1 一般 资料 : 2 0 1 0年 1 2月 一2 0 1 1年 1 2月问 , 我科 采用 鼻 内镜下鼻 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 3 2例患者 , 其 中男 l 8例 , 女1 4
矫正手术 3 2例。结 果 : 术后随访 3 — 6 个月, 鼻 内镜下定期清理术腔 , 疗效确切 。结论 : 鼻 内镜下鼻 中隔矫正术 , 具有操 作精 确 、 手
术视野 清晰 、 出血量少 , 安全性 高、 并发症少 、 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
[ 关键词】 鼻 中隔偏 曲; 鼻 内镜 ; 矫正手术
2 结 果
鼻 中隔偏 曲。临床 常表 现 出鼻 塞 、 鼻 出血 、 反 射 性头 痛 等症
状, 严重影 响人们 的身心健康 和 日常生活… 。 目前 , 鼻 内镜 已 成为治疗鼻息肉 、 慢性鼻窦炎 和鼻 中隔偏曲 的主要手段 J , 在
鼻窦肿瘤 手术 以及 颅底 、 鼻相 关手 术 中也有广 泛 的应 用。鼻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明显减轻对鼻中隔的损伤,防止鼻中隔穿孔,最大限度保留其生理功能,并为同期实施内镜下鼻窦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我科自2005年9月~2010年12月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2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48例患者中,男149例,女99例;年龄18-56岁;同期施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67例。

全部施行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1.2手术方法切口:一般多作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弧形切口。

后部偏曲可于偏曲前方作L形切口,切口最好位于筛骨垂直板前方。

高位偏曲,单纯嵴突可于偏曲前方作略向后下倾斜的前后弧形切口。

向右侧较局限的偏曲可作偏曲部前方的右侧切口。

如同时施行鼻窦手术,切口尽量避开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的同侧鼻中隔黏膜。

鼻中隔软骨的处理:充分剥离切口侧黏-软骨膜,对侧不予剥离。

“(”、“)”、“S”、“Z”形偏曲可作条形切除,使保留软骨呈“田”形[1]。

单纯嵴或棘突可作偏曲软骨切除,切除时用钩突镰状刀切开软骨全层2/3,再用鼻中隔黏膜刀切开全层。

高位偏曲可作一个或多个扇形切除,重点矫正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处的偏曲,下方保留柱状软骨条。

矫正偏曲的骨性部分:先用鼻中隔剥离器离断软骨与骨质交界处,剥离偏曲对侧黏-骨膜,以确保一侧黏-骨膜完整,再剥离偏曲侧。

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上、下缘剪断骨质,再用直筛窦咬切钳扭转,咬除偏曲骨质。

尖锐棘突可先剥离基底部,折或剪断、咬除基底部,最后剥离尖端。

筛骨垂直板、梨骨、腭骨鼻嵴交界处常偏曲明显,彼此错位连接,黏-骨膜较薄且粘连紧密,剥离时更应细致。

上颌骨鼻嵴自后向前剥离较为容易,充分剥离到鼻底后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下方剪断后取出。

如上颌骨鼻嵴偏曲部过宽,可用中鼻甲剪剪除两侧突出部分,再剪除中央骨质;或用筛骨咬骨钳咬除。

尽量少用燕尾凿凿除,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术后头痛,还可避免损伤鼻底腭大动脉出血。

如果书中切除大块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可用直血管钳将其自凹面向凸面反折,多能使之变直而不完全折断,边缘修整齐后回置入黏膜瓣内。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治疗体会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治疗体会
收 治鼻 中隔 偏 曲病 人 10例 ,其 中男 性 1 2例 , 6 1 女性 4 例 ,年龄 1 6 8 8 0岁 ,平 均 3 9岁 ,临床 表
现 为偏 曲侧鼻 腔 同侧 反 射性 头痛 ,嗅觉 障 碍 ,偏 曲侧鼻 出血 .按 部位 分类 ,C型偏 曲 3 9例 ,s型 偏曲 4 例 ,鼻嵴或棘突 4 例 ,高位偏曲伴低位 6 4 嵴突 3 1例 . 按其 症 状 分 类 以鼻 阻 塞 为 主 8 5例 , 头痛为主 3 6例 ,外 伤 1 2例 ,反 复 性 鼻 出 血 2 7 例 ,其 中合 并鼻窦 炎 、鼻 息 肉 2 例.所 有病 例均 l 经过详细的鼻 内窥镜检查 ,鼻窦 C T检查 ,术前 控制基 础疾 病 ,排 除手术 禁忌 症 . 手术设 备 采用 s r鼻 内镜 及 配套 冷光 源 ,摄 像 系统 ,吸引设 备 tz o
e d s o i u g r i t r f re te t n t o wi ce r v s lz to n o c pc s re y s he p ee r d r ame t meh d t l a iuaia in, mii l n a ie e s, fwe h n ma i v sv n s e r c mp iains sf t n f c rd f cin o a a e t m. o l to , a eya d ef tf e e to fn s l p u c e o l s
W ANG J n—pn i — ig a
(eto t hnlrno g ,O hhlooyH silfXi ti nti ee 04 0 ,C ia D p.fOo io ygl y p tam l opt n a,Xi a H bi 50 1 hn) r a o g ao g g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效果观察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效果观察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效果观察作者:孙永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疾病临床疗效。

方法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3~5 d预防感染,应用呋麻滴鼻液连续3 d滴鼻,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于常规麻醉后利用鼻内窥镜系统及监视系统实施手术治疗。

结果 3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100.00%。

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经分离后痊愈, 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血肿,经对症处理后血肿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6.45%。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本文将对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3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疾病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均经临床鼻内镜检查及CT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疾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4.61±1.06)岁,病程3个月~19年,平均病程(7.63±1.25)年。

1. 2 方法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3~5 d预防感染,应用呋麻滴鼻液连续3 d滴鼻,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于常规麻醉后利用鼻内窥镜系统及监视系统实施手术治疗。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Killian手术切口(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棘前黏膜或棘突黏膜手术切口,若患者鼻中隔发生明显前方右偏,可实施右侧切口。

将黏膜切开后,使手术切口侧黏软骨膜分离,之后将发生偏曲部分进行切除(如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等),完成后将黏膜复位,常规缝合手术切口。

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 曲矫正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科室:耳鼻喉科 部位:鼻部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概述:
图1 手术切口正侧位 图2 分离粘骨膜 图3 切开鼻中隔软骨 图4 分离对侧粘骨膜 图5 用中隔旋转刀切除鼻中隔软骨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步骤:
3.分离粘骨膜 用鼻中隔剥离器由切口处 伸入,剥离粘骨膜,暴露白色软骨,然后 紧贴鼻中隔软骨,沿粘骨膜上作上下平行 的分离动作宜轻巧、上下剥离的幅度应由 小而大,由前向后超越偏曲的部分(图 2)。分离软骨与骨部连接处时,如有结 缔组织粘着。不易分离时,可用小刀轻轻 切开;遇有尖锐突起处可用有上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步骤:
5.分离对侧粘骨膜 经软骨切口用同法剥 离右侧粘骨膜(图4),此时可用窥鼻器 扩张右侧鼻孔,直接观察粘骨膜下剥离情 况。鼻中隔两侧粘骨膜完全分离后,经切 口置入鼻中隔固定扶钩,使中隔软骨固定 于中隔固定扶钩两片叶片之间。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步骤: 1.体位 一般多采用坐位,术者坐于患者 对侧。如取半卧位,则术者立于患者右侧。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手术步骤:
2.切口 用左手持窥鼻器,扩张左侧前鼻 孔右手持小圆刀,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 膜交界处作一凹面向后的稍带弧形切口, 起始鼻中隔前端上方,下至底部,完全切 开粘骨膜(图1)。若嵴突或矩状突位置 较低,可于切口下端沿鼻底向后方延长如 “l”形,以减少粘膜张力;如鼻中隔偏 曲部位较前,则切口可稍向前移。
手术步骤: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3 讨 论
11 一般资料 .
本组 7 5例 患者 中, 3 男 7例 , 3 女 8例 ;4 , 程 2—2 。头痛 与鼻腔 通畅 3岁 病 0年 程度有 明显关 系者 4 4例 。头痛部位在鼻 根 、 眼眶 、 前额 部 4 1 例, 颞部 1 4例 , 头顶部 1 , O例 枕部 6例 , 部位不 固定 4例 。5 5 例头 痛存 在劳累 、 绪不稳 定 、 情 受凉 等诱 发 因素。5 4例 曾就

14 疗 效判断标准 .
痊愈 : 鼻腔结构恢 复正 常, 患者 头痛完
全 消失 ; 好转 : 鼻腔结构基本恢 复正常 , 头痛发作 频率及 强度
减轻 ; 无效 : 腔结构基本恢 复正 常, 鼻 但头痛无改善。
2 结 果
鼻窦炎所致头痛和黏膜接触点 性头痛 两种 , 者是 因为鼻 后
腔、 鼻窦解 剖结构异常而导致 的一 类顽 固性 头痛 。许 多患者
【 关键词】 鼻源性头痛 ; 鼻 内镜 ; 诊断治疗
头痛是临床 上非 常多见 的症 状 , 因多种 多样 , 中继 病 其
挤压 , 缓解神经刺激症状 。
发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的头痛 是一个诊 断和治疗 上 的难题 。 按 20 04年 国际头痛协会 (H ) I S 的分类 J鼻源性 头痛包括鼻 ,
10 5 例小儿鼾症患者在全麻下行低温等离子下消融术。结果 鼾声 消除 , 并发症状 得到有效控制 。呼吸 睡眠监 测各 项指数趋于正常。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 治疗小儿鼾症I 床恢复快 , 缶 I 是~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 值得在 临床推广应用。
除等 , 以上手术单 独或 同时进 行 , 无需 处理 额窦 、 颌 窦、 上 后 筛。手术的 目的是纠正鼻腔 的异 常结构 , 复鼻腔鼻 窦正 常 恢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92例临床疗效分析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92例临床疗效分析

除病变组织 , 改善患者的通气障碍 , 引流通畅 , 留粘 膜的 使 保
功 能。在临床研究中 , 常口鼻道 复合体是一体化 的微生态 正
系统 , 病变时表现为相互割裂的多微生物存 在状态 , 而鼻 内窥
镜术主要是扭转被破坏的一体化微 生态环境 , 促使 其向正常 的状态转归 。对 于鼻 内窥镜手术时 , 在术中要注意 : 对于慢性
鼻 内窥镜 手术 治疗 慢 性鼻 窦炎 9 2例 临床疗 效 分析
王 丽
( 神华神东总医院 ,135 791 )
【 摘要】 目的 :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 的临床效果。方法 : 选择我院 20 07年 2 ~ 09年 2月慢性 鼻窦炎患 月 20 者9 例, 2 其中 I 3 例 ; 型 2 Ⅱ型 3 例 , 2 7 Ⅲ期 3例。以上患者均在全麻或者局麻下行鼻 内窥镜手术 , 采用由前向后法。术后进行
鼻窦炎患者 9 , 中男 5 2例 其 7例, 3 , 女 5例 年龄 l 6 4— 4岁, 平 均年( 52±1 . ) , 3 . 87 岁 单侧病 变的患者有 4 2例 , 双侧 病变的
患者有 5 O例 。在 9 2例 患者 中 , 发有 鼻息 肉的患 者有 3 伴 l
例 。以上患者病程为 6~ . , 7 5年 平均 病程为 ( . 3 7±2 6 年 。 .) 以上患者根据 19 9 7年海 口鼻科会议制定的分型和分期标 准 : I 1期为 8例 , 型 2期 l , 型 3期 5例 ; 型 I 9例 I Ⅱ型 1 7 期 例, Ⅱ型 2期 2 l例, Ⅱ型 3期 9例, Ⅲ期 2 3例。以上患 者中 , 部分患者有鼻 中隔偏曲 , 部分患者伴有变应性体质 。 12 方法 . 在本 组患 者 中, 了 l 除 6例患 者在 全麻 下 手术 外, 其余患者均采用局部 麻醉手术。局部麻 醉应应 用 1 %丁 卡因加 肾上腺素棉 片行鼻腔粘 膜表 面麻 醉, 并用 1 %利 多卡 因加 肾上腺素对特定 部位行 局部浸 润麻醉 , 如鼻 丘、 突基 钩 部、 中甲后端附着部外侧 等处。手 术采用在鼻 内镜 下由前 向 后法进行 , 分别切 除钩突 , 开放筛 泡 , 除息 肉, 情开 放筛 摘 酌

鼻内镜下修正鼻腔解剖异常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修正鼻腔解剖异常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e ndo c p n t r a m e to hi g n ushe da h s o y i he t e t n fr no e o a c e
』 G Ba l n 、 oi f a
De at n fOtr ioay g lg ,M aen la d C i at r s ia fKafn i ,Hen n Prvn e pr me to oh n lrn oo y tr a n h l He l Cae Ho ptlo i g C t d h e y a o i c ,Kafn i g e
22 6 第 卷 1 0 年 月 9第6 1 期
・工 作探 讨 ・
鼻 内镜 下修正鼻 腔解剖 异常治疗鼻源性头痛 的 临床观察
王 宝 莲
河 南 省开 封市 妇 幼保 健 院耳 鼻喉 科 , 南 开封 河
4 50 7 00
【 要】目的 观 察功 能性 鼻 内 镜手 术 治疗 鼻 源性 头痛 的 疗效 。 方 法 对 6 摘 2例 无 鼻 内症 状 的鼻 源 性 头 痛 的患 者进 行 C T、鼻 内镜 检查 和 1 %地卡 因实 验 , 分 析其 解 剖学 特 点 , 定 具体 解 剖 变异 部位 , 保 守治疗 无 效 后 , 并 确 经 实行 相应 的 鼻 内镜 手术 。 结果 鼻 部 C T结 合鼻 内镜检 查发 现 6 2例 患有 鼻 中隔偏 曲 、 中鼻 甲反 向弯 曲 、 突肥大 、 泡过 渡气化 、 钩 筛 鼻 腔 鼻 窦 复合 体 ( OMC) 窄 等解 剖 异 常 , 内镜 术 后 随访 6 1 狭 鼻 ~ 2月 , 愈 4 治 7例 , 有效 1 2例 , 效 3例 , 有 效率 为 无 总 9 .6 51 %。 结论 对确 诊 的鼻 源性 头 痛 患 者 , 用鼻 内镜手 术 修 正鼻 腔 解 剖异 常 , 病 因真 正地 解 除 , 采 使 获得 满 意疗 效 , 提 示 鼻 内镜 手术 治疗 鼻源 性 头痛 值得 临 床推 广 。 【 键 词1 剖异 常 ; 内镜 ; 源性 头痛 关 解 鼻 鼻

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论文

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论文

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摘要】目的: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观察与分析;方法:鼻内镜下鼻窦功能性手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及鼻腔结构异常手术;结果:28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6例;结论:鼻内镜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源性头痛【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2-01鼻源性头痛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病,也是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鼻源性头痛患者病史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并反复不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2006年至今我科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8例患者以头痛症状为主诉,疼痛部位多在眶周、顶枕部、颞部、前额、鼻根部,呈钝痛,有明显的时间性和疼痛部位固定的临床特点,多伴有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症状,部分病人伴有眼球发胀、视物易感疲劳等眼部症状,鼻腔粘膜收缩和麻醉后,头痛症状缓解或明显消失。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15—66岁,病程一年至三年不等,双侧患者16例。

单侧患者12例。

鼻内镜检查及ct检查:鼻窦炎10例,鼻中隔偏曲包括嵴突、棘状突6例,中鼻甲异常者9例,其中,中鼻甲反张4例,中鼻甲息肉3例,泡状中鼻甲2例,钩突肥大患者3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术中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侵润麻醉,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分别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矫正术或者将明显有压迫症状嵴突、棘状突凿除,解除与鼻腔外壁接触点,必要时,下鼻甲骨折外移和下鼻甲部分切除。

中鼻甲气化、骨质增生、息肉样变、反向弯曲行中鼻甲成形术。

钩突肥大、息肉样变切除钩突。

筛泡肥大行筛泡切除。

鼻丘过度气化则开放鼻丘气房。

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和抗生素,随访3—12个月,内镜下及时分离黏连,清除增生肉芽及囊泡。

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临床论文

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临床论文

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接触性头痛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经神经内科3个月-6年疗效不佳,鼻窦ct及鼻内镜鼻腔检查,证实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者,应用鼻内镜微创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

治愈42例,有效23例,无效3例。

结论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可有效解除头痛。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接触性头痛;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内窥镜检查[中图分类号] r7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37-01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接触性头痛,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报道,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可有效解除头痛。

现对2006年9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治疗鼻腔接触性头痛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2岁-69岁,病程9个月-5年。

所有患者经神经内科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或复发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慢性头痛或间歇性头痛病史,患感冒或受凉时加重。

(2)头痛常位于鼻根部、眶周、前额及颞部,体位改变时或可减轻。

(3)丁卡因表面麻醉接触点可缓解或解除头痛症状。

(4)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鼻腔检查证实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

(5)排除其他疾患如颅内病变等导致的头痛。

(6)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

1.2 诊断依据 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中, 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鼻腔检查发现:单纯性鼻中隔高位偏曲16例, 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肥大22例,上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偏曲、肥大、息肉样变12例,钩宊、筛泡肥大或息肉样变16例。

1.3治疗方法视手术大小及病人的耐受程度分别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行鼻内镜下鼻腔解剖异常部位及接触部位进行相应结构整形,包括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鼻甲、钩宊成型及筛泡、鼻丘气房切除,上鼻甲部分切除或成型等。

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P<0 . 0 5 ) 。 见表 1 。
表1 2组 患 者 手 术 相 关 指 标 比 较 ( ±S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4—1 6

1 4 8・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第1 7 卷
3 讨

对 患者进行 治 疗具 有 重 要 的临 床 意 义 , 值 得 推 广
1 . 3 观 察 指 标
评价 2组 患 者 的 临床 疗 效 , 分为治愈、 显效 、 有 效及无 效 , 总有 效率 =( 治 愈人数 +显 效人 数 + 有 效人 数 ) 总人数 ×1 0 0 %。治愈 : 患 者 的疼 痛症
状 完全 消 失 , 且 半年 内无 复发 ; 显效 : 患 者 的疼 痛
患 者均 符合 鼻源性 头痛 的临床 诊 断标 准 _ 2 j ,临床
症状 明显 。根据 接受 的治疗 方法 将所 有患 者 随机
者 术 中 出血 量 、 手术 时 间 、 术 后 引 流量 、 术后 卧床
时间及 远期 复发 例数 等情况 。 1 . 4 统计 学 方法
分 为对 照组 ( 常规 开 放 手术 ) 和观察组 ( 内镜 下 鼻 内结 构 重建 术 ) , 每组 5 9例 。观 察 组 中男 3 1例 , 女2 8例 , 年龄 3 0 -5 8岁 , 平均 ( 4 0 . 7 5 ±6 . 6 3 ) 岁; 病程 1 ~5年 , 平均 病程 ( 2 . 3 6 ±0 . 6 4 ) 年; VA S评
采用 S P S S 1 8 . 0软 件对 上述数 据进 行统 计学 分析 , 计 量 资料采 用 t 检验 或方差 分析 、 计数 资料
采用 卡方 检 验 , 以 P<0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鼻源性头痛内镜手术疗效的分析论文

鼻源性头痛内镜手术疗效的分析论文

鼻源性头痛内镜手术疗效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

方法:对17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实施鼻内镜下手术矫正鼻内解剖异常,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145例,占85.3%;显效16例,占9.4%;无效9例,占5.3%。

临床总有效率94.7%。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或疾病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鼻源性头痛;手术【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47-01鼻源性头痛是产生头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或疾病而引起。

按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的分类[1],鼻源性头痛包括鼻-鼻窦炎所致头痛和黏膜接触点性头痛两种。

随着鼻内镜技术及影像技术的发展,鼻源性因素所致的头痛的诊断率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院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收治的鼻源性头痛患者170例中,男81例,女89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3.5年。

病例均以头痛为主诉,疼痛部位多为鼻根部、眶周部钝痛,多有鼻部症状如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等,当鼻黏膜充分收缩和鼻腔表面麻醉后,疼痛明显消失或缓解。

所有病例均常规行鼻内镜下检查和ct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扫描检查:鼻中隔偏曲65例,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 )病变致慢性鼻窦炎60例,鼻中隔偏曲伴omc病变24例,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21例。

术前患者均做系统检查(包括神经内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

1.2 治疗方法多数患者能够在局麻下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治疗,对于恐惧心理严重、耐受能力差者采用全麻。

具体手术方式根据不同病人具体病情、病变程度及范围并结合ct决定。

鼻中隔偏曲采用黏膜下矫正术或鼻中隔成形术,对omc病变全部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术;对于肥大或气化的中鼻甲行中鼻甲前下或外侧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成形术;对于中鼻甲反向弯曲,使中鼻甲骨折后向内侧移位,如移位不成功,则将弯曲部分切除;如中鼻甲与鼻中隔相触,可将中鼻甲轻轻外折移位,使其离开鼻中隔,以解除抵触点。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引言鼻中隔是连接两个鼻腔的具有软骨和黏膜的隔板。

过度生长或不恰当的骨骼发育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鼻腔问题,例如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和睡眠障碍。

传统上,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需要开鼻子,可能伴随着术后恢复期的疼痛和额外的并发症。

然而,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本文将介绍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鼻内镜下手术是通过鼻腔进行的微创手术。

该技术使用一个细小的摄像头将手术区域放大并呈现在监视器上。

医生使用小型手术工具进行手术,切除或重塑鼻中隔软骨和黏膜。

该技术通过小孔进行操作,在术后恢复期较短,可以在病人出院时完成手术,病人可以立即回到家中。

传统手术传统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通常使用外科手术方法。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过一个切口从鼻子外部切开,切除或重塑鼻中隔。

这种手术需要更长的术后恢复期,并可能导致出血、肿胀和疼痛等并发症。

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和多次随访,以确保手术效果。

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下面是这两种技术的主要比较。

优点鼻内镜下手术•微创手术,因此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期较短。

•睡眠呼吸障碍和鼻塞等鼻腔问题的疗效很好。

•可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疤痕等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手术•可以进行更广泛和彻底的鼻中隔手术。

•此手术中使用的更大的手术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纠正鼻中隔偏曲。

•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鼻中隔病变。

缺点鼻内镜下手术•可能难以观察鼻中隔的一些区域。

•需要更多的手术经验和技能。

传统手术•需要更长的恢复期。

•由于切口更大,可能会导致更明显的切口疤痕。

•由于较大的操作视野,可能会导致术后失血量较大。

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选择中,需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技能。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鼻内镜下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鼻内镜手术治疗48例解剖结构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鼻内镜手术治疗48例解剖结构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者或筛大泡者行钩 突切除术或 ( 并) 筛窦 开放术 , 纠正钩突 、 筛泡
病变。 术后 静滴抗生素 3 — 5 d , 口服抗 生素 2 周, 术后 1 月 内每周
进行 1 次术腔清理 。
1 . 3 疗效 判 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因鼻部解剖结构异常 而致 头痛 的患者 4 8例 。男 3 3例 ,女 1 5
【 中图分 类号】R 7 4 【 文献标识码】A f 文章编号】1 6 7 4 一 O 7 4 2 ( 2 0 1 3) 0 3 ( a ) 一 0 0 3 3 — 0 2
临床上 由于鼻窦 、鼻腔 的解 剖结构异常 引发的头痛较 为常 见 ,而其 中部分鼻源性头痛 病例 由于鼻部症状 不 明显 而常误诊 为血管性头痛 、 丛集性 头痛而延误 治疗或效果欠佳 。为 了观察鼻 内镜 手术 治疗结构 异常导 致 的鼻源性头痛 的I 临床治疗效 果 , 该 院耳鼻 喉科采用鼻 内镜手 术治疗解剖结构异 常引发 的鼻源 性头
所有 患者术后 均未出现术腔鼻腔粘 连 、 鼻 中隔穿孔 、 鼻梁 塌 陷的等并 发症 。经随访观察 , 4 8例患者 中 3 3例患者术后半 年内
头痛无复发 , 达 到治 愈标 准 , 治愈率 6 8 . 8 %, 其中对 3级 以上 头痛
鼻窦 C T和鼻 内窥镜检查 , 确诊鼻 中隔偏 曲( 高位 、 嵴突 、 棘状 突) 2 l例, 中( 下) 鼻 甲( 肥大 、 反 向偏 曲) 曲线异 常 1 O例 , 鼻 中隔偏 曲

下切 除术 , 7例行鼻 中隔矫正术并 中鼻 甲整形术 ; 1 0例行钩 突切除术或 ( 并 )筛窦 切除术 。结果 4 8 例 患者中总体治 愈率 6 8 . 8 %( 3 3例 ) , 好 转率 2 0 . 8 %( 1 0例 ) , 无效率 1 0 . 4 %( 5 例) 。结论 鼻内镜手术适用 于复杂鼻腔结构 的处 理 , 该法治疗解 剖结 构异常所致 的鼻源性 头痛效果较为理 想 。 【 关键词】 鼻 内镜 ; 解剖结构异 常; 鼻源性 头痛 ; 疗效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体会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体会
痛 的原 因 。
1 术前 准备 . 2
易误 诊 、 治 , 鼻源 性 头痛 是 产 生 头痛 的 常见 病 因之 一 , 误 而 继 发 于 鼻 腔鼻 窦解 剖 变 异 和 阻 塞 压 迫 引起 的头 痛 一 直 是 诊 断 和治 疗 的 难题 f 近年 来 我科 应用 鼻 内窥 镜手 术 治疗 鼻 源 性 1 】 。
10例 患 者均 在 表麻 + 麻 ( 部 神 经 镇痛 麻 醉 ) 顺 利 5 局 局 下 完 成鼻 内镜 手 术 治疗 ,手 术 根据 不 同病 变结 合 C T显 示 采 用 不 同术式 。 鼻道窦 口复合体 病变 患者 , 对 采用 Mesrl gr seki e 术 n 式田, 常规 切 除钩 突 , 除 肥 大筛 泡 , 于肥 大 或 气 化 的 中 即 切 对
统 计 显示 , 当今 各 类 常见 病 中 , 头痛 发 生率 仅 次 于感 冒 。 头 痛是 多 科疾 病 的常见 症状 。 因其 病 因较 多 , 制 复 杂 , 机 临床
窦局 部 病变 及 结构 变 异 , 均排 除鼻 腔 、 窦 占位 性病 变 。 且 鼻 术
前 患者 均 做 系 统 检查 ( 括 神 经 内科 检 查 ) 除其 他 引起 头 包 排
11一般 资 料 .
选 取 20 0 5年 1月 ~ 0 0年 1月就 诊 于 我 院 的鼻 源 性 头 21
痛 患 者 10例 , 中 , 6 5 其 男 8例 , 8 女 2例 ; 龄 l~ 5岁 , 年 86 平 均 3 . ; 程 为 6 月 ~ 8年 , 均 6 年 ; 鼻 中 隔偏 曲 8 5岁 病 个 1 平 . 2 患 7 例, 8 慢性 鼻 窦炎 5 例 , 息 肉 2 例 , 道 窦 口复合 体 病变 5 鼻 5 鼻 6 5例 , 甲肥 大 7 鼻 2例 , 纯 鼻部解 剖 异 常 ( 鼻窦 炎性 头 痛 ) 单 非 9 5例 。 处 解 剖异 常 1 5例 : 以持 续 性或 间歇 性 头 痛 为 主 多 l 均 诉 . 痛 部位 多 为 鼻根 部 、 疼 眶周 、 额 、 部 或 顶 部钝 痛 , 前 颞 满足

鼻中隔偏曲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分析

鼻中隔偏曲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分析

鼻中隔偏曲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分析作者:何松跃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4期【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治疗鼻中隔偏曲并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鼻中隔偏曲并AR患者分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常规组30例和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手术组30例,比较治疗6月后2组疗效。

结果治疗6月后,手术组治疗显效率63.3%及总有效率93.3%分别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6.7%、70.0%(P【关键词】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中隔矫正术应变性鼻炎(AR)是最为常见的鼻炎类型,主要特征为鼻黏膜反应性增高,临床治疗上主要侧重于隔绝应变源,以药物和免疫治疗为主,当前临床并未研究出根治性方法[1]。

AR的病程通常都较长,且受天气、饮食、患者抵抗力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发作,常期AR患者多伴随有鼻中隔偏曲,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有限,停止用药后容易复发。

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近年采用手术疗法治疗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的60例患者均为本院耳鼻喉科2011.9~2013.1期间收治的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18~68岁,平均(36.8±2.9)岁;病程1~20年,平均(8.6±1.9)年。

所有患者按照长期AR海口评分标准,评分均在6分至8分之间。

临床表现:①AR症状:流泪、红眼、呼吸不畅、鼻涕多、嗅觉消失或下降、表皮破裂、头痛等。

②鼻中隔偏曲症状:闭塞、鼻出血、反射性头痛、鼻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手术组各30例,2组在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等资料上差异较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①常规组:行鼻雾喷剂、鼻丘封闭等常规疗法治。

轻度病情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治疗,每次10 mg,每2周治疗1次。

病情较重者,加用息斯敏(10 mg/次,1次/d)、扑尔敏(4 mg/次,3次/d)等抗组织胺药治疗。

青少年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例疗效观察

青少年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例疗效观察

瘘位于面颈部侧方,行造影检查可明确诊 断 ;放 线菌病皮瘘 ,多 在腮腺及下颌角部出现 ,肉眼或取脓液染色检查可查 出硫磺样颗
粒 明 确颌 面 部 皮瘘 的诊 断对 其 治 疗 及 其疗 效 关 系重 大 。
3 1 皮瘘 的病 因与部位 .
从本组病例分析看 ,口腔颌面部
3 3 治 疗 方 法 从 本 组 病 例 分 析 看 ,作 者 认 为 针 对 颌 面 . 部 皮 瘘 ,治 疗 的 关 键 是 彻 底 去 除病 因 。对 口腔 颌 面 部 牙 源 性 皮
“ ”型切 口,沿鼻中隔软 骨前 自上而下切开直达鼻腔底 ,切开 L
皮肤 ,软骨膜及骨 膜。分离鼻 中隔黏一 骨膜、黏一 软 骨膜 以及鼻 腔底 的黏一骨膜 ,对侧 的黏一软骨膜不分离 。先将 鼻中隔软骨 下 缘与上颌骨 鼻嵴及腭骨鼻嵴连接 处分离 ,再离断鼻中隔软骨后缘 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 的连接处。分离筛骨垂直板、犁骨 、上颌骨 鼻嵴及腭骨鼻嵴 、对侧面的黏一 骨膜 ,采取凿 、咬、钳等方法去 除偏 曲骨质 。根据情 况按 照生物动力学 原则u,在软骨表面做条 状 、楔状切除或划痕 、或用骨折的方法矫正鼻 中隔 。对 构成鼻小 柱的鼻 中隔和筛骨垂直板最高处连接 并与鼻梁平行的鼻 中隔软骨 均应保 留,以防术后 鼻尖塌 陷和鼻 梁中部凹陷 。为避免切开 的 软骨条 错位偏 曲 ,可用 可吸收线褥 式缝合 ,切 口间断缝合 ,鼻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1N ,男 7 ,女 5 , 年 龄 1 . 2 N 例 4~l 6
岁。均有 持续性鼻塞伴 头痛。其 中伴鼻腔反复 出血6 ,伴 鼻窦 例 炎2 。主要症状 出现时 间为 15 年 。 例 . ~2 12 术式及适应症 的选择。术式 :鼻 中隔黏软骨膜 、黏骨 . 膜下矫正术。适应症 :术前常规行鼻窦 冠状 位C 检查 ,鼻中隔 T 前段、高位偏 曲 ,主要是 鼻 中隔软骨 部偏 曲,鼻中隔的骨嵴 或 距状 突为手术 适应症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例临床研究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例临床研究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例临床研究作者:徐贻谋廖宛玲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11期徐贻谋廖宛玲福建省福鼎市医院福建省福鼎市 355200【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 例使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手术的疗效;结果:120 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向一侧或者两侧弯曲而引起的鼻腔、鼻窦生理障碍,往往引起患者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症状,在耳鼻喉科比较常见,患者往往有鼻外伤史。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中,一般利用额反光镜进行照明,其照明度太低,加之一些患者的患病部位比较深,医生往往需要靠摸索操作,往往造成患者的鼻粘膜撕裂、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好。

我科室于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 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120 例,其中男80 例,女40 例,年龄21~62 岁,平均年龄35 岁。

其中有20 例为单纯软骨组C 形偏曲,37 例为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11 例为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向一侧偏曲,28 例为嵴状突,24 例为棘突。

患者中有65 例出现鼻塞症状,39 例合并头痛症状,18 例出现间断性鼻出血,27 例合并鼻窦炎,6 例出现嗅觉障碍。

1.2 手术方法手术中患者采用仰卧的位,头部偏向术者,垫肩。

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用含1% 的丁卡因和0.1% 肾上腺素棉片填塞双鼻腔进行粘膜表面的麻醉,然后使用1% 的利多卡因10ml 在左侧鼻中隔粘膜和皮肤的交界处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中采用直径为4mm,视角为0°和30°的硬性鼻内镜。

手术切口以既有利于操作和暴露,又要尽量减小损伤为原则。

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35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35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35例临床观察
李剑锋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33)6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鼻内镜对3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及临床愈后观察.15例鼻中隔偏曲的病人接受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后对照.结果 3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中隔矫正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33例疗效好,2例好转.该方法彻底安全治疗了鼻中隔偏曲减少了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视野清楚,直观方便简单易行,精确,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
【总页数】2页(P531-532)
【作者】李剑锋
【作者单位】凌源市中医院,辽宁,凌源,12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3
【相关文献】
1.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8"字缝合鼻中隔面的临床观察 [J], 韦党军;姚昆
2.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J], 王静静;赵玉林;李伟亚;齐景翠;张亚倩
3.耳穴埋豆配合护理干预治疗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J], 张敏;刘慧;张小美
4.采用自体肋软骨整复歪鼻同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例 [J], 江海丽; 侯凤艳; 钱宇; 杨俊慧
5.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30例护理体会 [J], 吴子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相关性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鼻源性头痛;鼻中隔偏曲;内窥镜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我科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鼻中隔偏曲相关性鼻源性头痛手术病例847例,男543例,女304例;年龄17~59岁,平均36岁。

病程3月至22年,平均27年。

鼻中隔偏曲类型:“C”型偏曲324例,“S”型偏曲247例,“棘”或“嵴”状偏曲276例。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常规鼻中隔手术及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常规手术组)共475例,男295例,女180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72例,男47例,女25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甲病变97例,男58例,女39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窦黏膜病变306例,男213例,女93例。

2009年1月以后病例采用内窥镜下手术(内窥镜手术组)共372例,男248例,女124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58例,男42例,女16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甲病变78例,男45例,女33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窦黏膜病变236例,男161例,女75例。

112病例纳入标准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例伴或不伴鼻部症状者,常规鼻腔麻黄素及地卡因收缩麻醉后检查,收缩鼻腔黏膜后头痛不同程度改善,发现鼻中隔不同部位及不同形状偏曲者给以常规鼻部CT检查(冠状位+轴位),明确鼻中隔偏曲为主,伴或不伴鼻甲及鼻窦黏膜病变(伴鼻甲各种形态异常及息肉样病变的病例纳入本组,鼻窦病变仅限于局限性鼻窦黏膜增厚及黏膜囊肿的病例纳如本组),鼻窦有明显炎症者排除于本研究范围。

12治疗方法常规手术组:常规局部麻醉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L 或C形切口,分离黏骨膜,第一切口后作鼻中隔软骨切口,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切除部分软骨后咬除偏曲中隔骨质后整复,恢复黏骨膜瓣,切口缝合或不缝合。

鼻甲形态异常或息肉样病变者给予鼻甲部分切除后外移固定。

鼻内窥镜手术组:常规局部麻醉后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L或C形切口,分离黏骨膜,不做常规鼻中隔软骨切口,根据鼻中隔偏曲形状,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改为于偏曲软骨前切开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分离鼻中隔软骨与骨质交界,松解鼻中隔张力后,根据鼻中隔偏曲不同,选择性咬除偏曲骨质和软骨后整复,恢复黏骨膜瓣,切口缝合或不缝合。

鼻甲形态异常或息肉样病变者给予鼻甲部分切除或者鼻甲成形术后外移固定。

13疗效评判标准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

治愈:头痛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随访6个月自觉头痛程度及发作频次明显改善;无效:随访6个月头痛症状与术前基本无变化或者复发如术前。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对两组间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常规手术组:治愈342例(720%),有效83例(175%),无效50例(105%)。

内窥镜手术组:治愈301例(809%),有效58例(156 %),无效13例(35%)。

两组疗效经χ2检验,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8,P<001)。

22手术并发症常规手术组:鼻中隔穿孔3例(063%),出血及血肿12例(253%),鼻腔粘连:32例(674%)。

内窥镜手术组:鼻中隔穿孔0例(0%),出血及血肿4例(108%),鼻腔粘连:17例(457%)。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4,P>005)。

3讨论
鼻源性头痛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因复杂,易误诊,部分鼻部症状不明显者常常首诊于神经内科。

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IS)[1]将鼻源性头痛分为2种:包括鼻鼻窦炎所致头痛(鼻窦性头痛)和黏膜接触点性头痛,前者是指由鼻腔及鼻窦的炎症所引起的头部和面部疼痛,后者是指鼻中隔和鼻甲之间存在黏膜接触点而导致头痛,两者不易区分,可同时存在。

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病因包括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棘及嵴突、鼻甲肥大、鼻甲反张、鼻中隔及鼻甲异常气化、鼻甲息肉样变等,其中,鼻中隔偏曲最为常见。

我科所选病例均存在鼻中隔不同形状偏曲,伴或不伴鼻甲及鼻窦黏膜病变。

鼻镜及CT检查明确有与鼻中隔偏曲相关的接触点,排外鼻腔及鼻窦明显活动性炎症及肿物。

头痛的机制是鼻腔黏膜接触,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头痛。

理论上手术去除黏膜接触点后可治愈。

鼻中隔偏曲相关的鼻源性头痛,鼻中隔手术矫正后症状可缓解,我科手术病例证实有效。

鼻中隔偏曲人群中发病率极高,在16%~79%[2]。

鼻中隔偏曲手术方式多样,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广泛应用及普及,基层医院亦广泛开展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且手术方式多样,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术及最近提出的三线减张法[2]鼻中隔矫正术等。

我们针对不同的鼻中隔偏曲方式采用不同的术式。

我科在未引进鼻内窥镜手术系统前采用传统的鼻中隔手术治疗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鼻源性头痛,手术效果没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手术理想(P<001),就其原因: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鼻源性头痛的病因诊断更确切,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内窥镜在手术中的应用,使原传统手术不能窥见的鼻中隔高位及后部偏曲彻底得到矫正;与鼻中隔偏曲同时存在的鼻甲解剖异常及代偿性鼻甲肥大等问题得到同期处理。

鼻中隔手术各级医院均有开展,手术效果因人而异,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亦因手术方式及术者的不同而不相同。

有鼻中隔穿孔及鼻梁塌陷变形等严重并发症,还有术后出血、鼻中隔血肿、脓肿及鼻腔粘连等常见并发症。

我科早期开展的鼻中隔手术为额镜照明下的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发生鼻中隔穿孔3例,都为初学者手术中过多切除四方软骨,双侧黏膜菲薄,分离时发生对穿所导致,后期病例手术时给予保留软骨或回植,未再发生穿孔。

引进鼻内窥镜手术系统后手术病例与之前的传统手术病例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鼻中隔穿孔及鼻梁塌陷变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2nd editon
Cephalalgia,2004,24(Suppl I):9160.
[2]韩德民,王彤,臧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2):103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