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课件2PPT教学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2PPT教学课件
《论自然》;130则残篇
2020/12/12
7
2、哲学观(唯物主义)
(1)万物的本原是活火,活火是永恒 的,不断运动变化的。
(2) “宇宙秩序”思想(科斯摩斯) (3)“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4)和谐由对立产生
2020/12/12
8
3、文艺美学观
(1)艺术模仿自然的对立 (2)新和谐理论:“不同的音调造
a 艺术可以使灵魂得到净化 b 高度重视音乐的重要作用
2020/12/12
5
4、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标志古希腊美学的开端(从宗教 神话萌芽状态的观念向理性形态的 美学观念发展。)
(2)开创模仿说、和谐论、辩证法
2020/12/12
6
二、赫拉克利特的文艺思想
1、生平与著作
(约BC544—约BC483) 爱菲索
2020/12/12
2
2、“数”的理论
(1) 数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 数是更高一级的实在 (3) 万物皆是模仿数 (4)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5) 秩序和匀称
2020/12/12
3
3、文艺美学观
(1) 美在“和谐”
a 和谐来自对立(万物本原) b 宇宙谐音
2020/12/12
4
(2)艺术的效果
成最美的和谐”(逻格斯) a 对立的统一 b 对立的斗争
(3)论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020/12/12
9
4、对后世的影响 素朴的唯物主义
2020/12/12
10
三、德谟克利特的文艺思想
1、生平与著作
(约BC460—BC370) “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98则残篇
2020/12/12
11

《西方文学理论》 PPT 1.导言

《西方文学理论》 PPT 1.导言

西方文学理论与西方美学史、西方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史是以西方历史上的美学观与文学艺术作品中 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的。
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不仅包括西方与艺术有关 的艺术理论与批评,还包括艺术品、艺术创造、艺术欣 赏、艺术生产与艺术管理等的研究。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 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开展的深广背 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 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 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 现实主义大师。〞“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 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围绕着这幅中心图画,他汇编了一部完整的法国社会的历史, 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 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 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 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 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 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 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 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 点中的矛盾,确实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 矛盾条件的镜子。〞
根本问题
研究重心或问题视域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在文学活动中 就没有根本的问题维度,亦不意味着在文学理论研究中 没有根本的问题视域。这个根本问题就是文学与现实的 关系,它也正是本书要梳理的西方文论的根本开展线索。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西方文论PPT课件

西方文论PPT课件

2021
31
第四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一、基本界定: 1.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君主专制时期所倡导的对古典的
摹仿,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的一 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并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 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 其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2.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3)文化历史传统
(1)基本思想:神学目的论——宇宙自然、人都由神创 造,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全部欲 望。因此,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本身 的灵魂。
(2)艺术和美:艺术摹仿自然(通过人的外在方面来表 现其精神性内涵/早期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3)美和善:相关,“美在功用”。
2021
13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021
21
d.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原则
“突转”: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 为逆境;
“发现”: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 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从而形成怜悯与 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2021
22
e.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 失”说.
2021
18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诗学》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b.诗比历史更真实 c.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人”:贵族 “诗”:史诗 “历史”:充满或然性的现实 “真实”:反映论
2021

《西方文论全》课件

《西方文论全》课件
了解流派作家对内心世界 的描绘和独特写作手法。
3 意象主义
探讨意象主义者对色彩、 形象和感官的追求。
后现代文论
语言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颠覆和重构。
身份、认同与差异
探讨后现代作品中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超验主义
了解超验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和意义。
女性主义文论
弗吉尼亚·伍尔芙
了解伍尔芙对女性写作和女性主 体性的思考。
介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重要学派。
3
研究方法
探讨文论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
经典文论
亚里士多德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对 戏剧的贡献。
柏拉图
感受柏拉图对诗歌的哲学观点和 教育功能的思考。
康德
探究康德对审美理论的影响和独 特见解。
现代主义文论
1 艺术的革新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 的颠覆和创新。
2 心理意识流
西蒙娜·德·波伏娃
感受德·波伏娃关于女性解放和社 会性别问题的深入思考。
贝尔·胡克斯
探讨胡克斯对种族和性别的交叉 分析。
海外中国文论
美国文论
介绍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 究和贡献。
欧洲文论
了解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视 角和研究方法。
亚洲文论
探究亚洲地区的学者如何理解 和阐释中国文学。
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分享你对《西方文论全》的理解和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西方文论全》PPT课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将一同探索《西方文论全》这本经典著作,揭开西方 文论的神秘面纱,全面了解其概述、经典文论、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文论 等内容。
前言
西方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介绍。

最新语文教学设计--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概要课件ppt

最新语文教学设计--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概要课件ppt

(二)设计课型:
课型亦称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课型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
课、练习课、实验课等。
语文学科课型分类:
(1)阅读课:教读课、自读课、练习课; (2)作文课:指导课、写作课、讲评课; (3)口语交际课:听话课、说话课; (4)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研究课。
(三)教案的编写
完整的语文教案一般由课题计划和课时 计划组成。
教学过程 时 量 教学步骤、内容和方式 ×分钟 一、 ×分钟 二、 ×分钟 三、 ×分钟 四、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板书
一般的课时计划格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 课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简易的课时计划格式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板书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教案的类型:
A、从内容看 (1)知识型教案 (2)教法型教案 (3)综合型教案
• 2、教学手段: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与使用说
明清晰,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 1、教学思路:教学主线描述清晰,教学内
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和逻辑性
• 2、内容呈现次序: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
体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 3、突出重点:重点得到突出,点面结合,
深浅适度
间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总体计划。 一般采用文字表述方式或列表的方式。
2)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一般也是采用文
字表述,或列表的方式。
3)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单元分析与提示(包括课文题目及其主 要内容、作者、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的类型、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分配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可以是提纲式的,也 可运用表格。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西方文艺理论
中世纪文学理论
中世纪文学理论
中世纪概述
• 基督教带来的审视事物的新眼光
• 1. 严格区分“世俗”与“神圣”,把世俗(包括自 然和社会)中“美、大、圣、神”之物当作超验世 界的反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超验的,基 督教则以超验世界为反映“唯一者”上帝的属性 。 • 2. 虽厌弃世俗,但又能敏感地感受到世俗之美。
• cf.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
中世纪文学理论
普洛丁“美的阶梯论”
• 感性美和理念美 • “感性美”为有形的物质世界的美。物体之所以美 ,是因其分有理念即“太一”之光,此光使原来杂 乱的物质获得了形式。无形式的物质注定要受“太 一”之光的照耀,也注定要取得一种形式和理念, 但在此之前它们相对于“神圣的理性”(Divine Thought)就是丑的,异己的。 • 理念是一种统一性。当理念-形式(Idea-Form)进 入一物时,会将其各部分加以组织和安排,化为一 种凝聚的整体,从而创造出此物的统一性。美即是 由于这种统一性。
中世纪文学理论
中世纪概述
• 基督教涵容了北欧的哥特文化,很多在中 世纪才具备了文本形态的北欧各民族史诗 ,都出自修道士之手。11世纪以降,法兰 西、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民族语言的文 学已初具形态。民族文学的理论成分甚少 ,但民族文学的实践中包含着一系列反教 会理论的准理论因素。中世纪文学理论的 黄金时期为中世纪早期,其时巴黎尚未成 为文化中心,许多文学理论家都出自北非 。
中世纪文学理论
• • • •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中世纪概述
• 3. 在仰望上帝时,关注自身的精神与灵魂 。由于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idolatry )的禁令,这种眼光对雕塑的审美不那么 敏锐,却善于寻找神圣的词语和上帝进行 交流。如果说古典时代的崇高是以理性为 基础(然至Longinus已发现理性/语言无法 完全表现崇高)的话,那么信仰时代里的 崇高则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这是一种神性 的崇高,也是中世纪前期文学实践和理论 方面的普遍特征。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新生》第3篇)
-
27
The meeting of Dante with Beatrice
Henry Holiday(18-39-1927)
28
“温柔的新体”
是中世纪意大利的诗歌流派,在普罗旺
斯诗歌的影响下,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以浪
漫的激情,优美的韵律,丰富多采的色调,表现曲
折的感情。该诗体由圭尼泽利创立,盛行于
法国的韵文故事
列那狐系列
玫瑰传奇
-
20
第二节 但丁及其《神曲》
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 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个大人物为标 志的。这个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 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21
一、但丁的时代、生平和创作
1、但丁的时代 商业的兴盛 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权的 国家
13─14世纪。该诗派一反轻视女性的传统思想,
把女性圣母化,最早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恋爱观,
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为中古文学向文艺复兴过渡开辟了道路。代表
作家有卡瓦尔坎蒂、但丁。其最高成就为但丁
的《新生》。
-
29
政治生涯
《飨宴》 《论俗语》 《论帝制》
-
30
二、《神曲》
Divina Commedia 神圣的喜剧 喜剧
-
31
一、写作背景
二、结构、内容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
三篇,每篇33曲,加上序言,一共100曲, 共14233行,严格按照“三行连环体”的格 律来写成。
-
3
中期(12-15世纪) 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较有
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 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 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 全欧洲。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 圣诞
三、圣经文学——旧约
• 《圣经》(Bible):一词源于希腊文blblia意为“一组小 书”,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 《圣经》 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 《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经典,内容为上 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以及古希伯来人的传说、法典和 教规等。
1. 希伯来人
• 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幼发拉底河) • 公元前10世纪,部落联盟:以色列和犹太部落联
盟。 先后经历了扫罗、大为、所罗门三王统治, 后分裂为两王国。 • 前586年,“巴比伦之囚”
• 2. 约书
• 约,立约(Covenant)是圣经中的专用神学术语, 表示上帝和他的选民之间的关系,犹太教把它称 做“约书”。上帝最早与挪亚立约(创4:18,9: 8-17),上帝承诺不再毁灭人类,挪亚有义务照 神的吩咐做。第二次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创 15、17),上帝许诺亚伯拉罕多子多福,成为多 国的父,但须施割礼。亚伯拉罕执行割礼。第三 次是上帝与摩西立约(出14-27),主要内容是 “十诫”。圣经新约中,上帝与耶稣立约,耶稣 在最后晚餐中以自己的血肉与上帝立约,承担一 切责任,使世人获救。
• (3)圣经文化精神
• 圣经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一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宣扬平等
博爱,“平等互助”,“爱人如己”,同情弱者等都是人 道主义的表现。对欧洲许多作家的创作倾向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形成。
四、中世纪四种文学
• (一)教会文学是中 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 学。作者是僧侣,又 称僧侣文学。主要包 括圣经故事、圣徒传、 赞美诗、祈祷文、宗 教剧等。基本主题是 宣传基督教教义,宣 扬神的权威,鼓吹原 罪观念、禁欲主义和 来世思想。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02B-PPT课件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02B-PPT课件
中世纪文学理论
普洛丁“美的阶梯论”
• 一物离“本体之光”越近,分有其光越多,也 越美善,反之则缺乏美、善。“丑”、“恶” 不像东方其他宗教学说中所说,是另具本体的 与美、善对抗的存在,而是美、善的缺乏。( 此为一元论)
• 西亚的琐罗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为二元 论,有善与恶的二元划分。此教在亚历山大东 征后衰落,但曾传入中国,为祆教(拜火教) 。
中世纪文学理论
普洛丁“美的阶梯论”
• 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 说、基督教神学和东方哲学的神秘主义结合起 来,以理念论为基础,形成了阐释宗教的系统 思想。 • 普洛丁:宇宙之源是浑然的“太一”(近于老 子之“道”),无限而绝对,超越一切存在, 超越一切思维,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 太一”是像光一样的存在,其“本体之光”自 在充溢,被万物分有而自身却不因此而削弱或 减少。
中世纪文学理论
普洛丁“美的阶梯论”
• 中世纪:宗教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部分,理性只 是其点缀。受此影响,神学神秘主义成了对文学进行阐 释主要的理论基础。为基督教哲学和理论体系的形成铺 路的是罗马晚期的普洛丁(Plotinus, c. AD 204/5–270) ,他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 义的始祖。 • 普洛丁的遗著《九章集》(Enneads, 由其弟子波尔菲利 Porphyry(亦曾于雅典师事Cassius Longinus)整理) 的第一卷第六章集中论美,其他各章对美及艺术等问题 亦有涉及。 • Cassius Longinus (ca. 213–273), a Greek rhetorician, critic and chief counselor to Zenobia of Palmyra;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supposed author of On the Sublime, who probably lived in the 1st century, AD.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1- 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1- 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

文本分析库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1.知识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2.知识点讲解: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一个核心,是否认有纯粹的过去和将来存在。

时间只存在于心灵之中,转化为直接感受、回忆或期望,成为精神的体验形式,建立了时间与精神活动的直接联系,成为时间直接进入诗歌这一艺术活动的根底。

3.实体内容:从诗歌题材上看,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动物的生死、人事的变迁〔或生死〕两种题材结合。

沃伦写过三十余首动物题材的诗歌,有多首重要诗歌使用了这种结构模式。

如收于诗集?在这儿?〔1980〕的“西拉〞一诗,写一个男孩的大狗咬伤一只雌鹿,男孩面对濒死的雌鹿,毅然用刀尖切断了它的喉咙,免得“把雌鹿留在那儿,在日落中慢慢死去,让所有细小的牙齿〞折磨它,如今,“六十年后,倚在死神的枕头上〞〔CP402〕,他再次沉思生死的秘密。

这种结构在沃伦诗歌中也用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或生死,如收于诗集?经纬?〔1984〕的“真爱〞一诗。

其他如“红尾鹰和少年时代的火堆〞、“老狗死了〞、“地里的死马〞等动物题材诗,“美国密。

肖像:老式风格〞、“时间中的二重性〞、“读到夜深,水银柱下降〞等人事变迁题材诗,均有类似的时间结构。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死亡〕—生命—〔爱〕〞这一生命〔价值〕进程相对应,从而凸显其诗歌的主题。

如“时间的传说〞这首长诗中,三十年前母亲去世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诗人眼前,诗人提问:“爱是什么?〞而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但解决的方法:你/必须吃下死者〞。

结合沃伦的时间观可以看出,沃伦在这里其实是从历史与自我的关系上说的,即人必须经历过去,才能发现一个人的真正的自我,到达爱的境地。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才在诗的结尾处写道:“不死并非不可能的,甚至快乐〞〔CP190〕。

其次,沃伦诗歌结构形式上对于奥古斯丁时间的借鉴,还表现在中枢时间点的选择上,即选择过渡性的时间点,如黄昏和黎明〔白天与黑夜的过渡〕、生命弥留之际〔生与死的过渡〕,从而关联起白天和黑夜、生命和死亡,向前或向后展开诗歌,借助于时间进行生命的探索〔或时间和生命的双重探索〕。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2阿奎那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2阿奎那

圣·托马斯·阿奎那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6—1274〕,基督教会公认的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一位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继承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罗卡塞卡堡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后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

20岁那年他参加天主教多米尼加派,后被派往巴黎,师从亚尔培特研究哲学。

1248年,他到了德国。

1252年又回到法国继续做神学研究,1256年取得了教师资格。

不久以后,他返回意大利并在那里定居,担任罗马教皇的神学参谋以及皇帝的政治参谋,并主持那不勒斯的多米尼加派研究室。

1274年,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福萨诺瓦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

圣·托马斯·阿奎那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集大成者,其文艺理论思想和圣奥古斯丁以及普洛丁等人的出发点大抵是一致的,都是从神学观念出发来论述文艺,又归根结底地把文艺、美与宗教神学连在一起。

他在?神学大全?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但凡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着色鲜明的东西是公认为美的。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根底;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

但是美与善毕竟有区别,因为善涉及欲念,是人都对它起欲念的对象,所以善是作为一种目的来看待的;所谓欲念就是迫向某目的的冲动。

美却只涉及认识功能,因为但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所以美在于适当的比例。

感官之所以喜爱比例适当的事物,是由于这种事物在比例适当这一点上类似感官本身。

感觉是一种对应,每种认识能力也都是如此。

认识须通过吸收,而所吸收进来的是形式,所以严格地说,美是属于形式的范畴。

〞“人体美在于四肢五官的端正匀称,再加上鲜明的色泽。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1奥古斯丁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2.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2.1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

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

他自幼聪明好学,在父母的支持下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

他先后任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和罗马米兰城雄辩术教授。

在米兰城讲学期间,他与大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相识,并拜为明师,安布罗西乌斯对他后来影响颇深。

在宗教信仰上,他刚开始信奉摩尼教,妄图探索哲学上恶的来源等问题,后来改信基督教,从此献身教会事业。

公元391年,他被推举为希波神甫。

公元395年,他受任为希波主教。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北非病逝。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美与适宜?、?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著作?忏悔录?里。

?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共十三卷。

一至九卷记述他从出生到他的母亲病逝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三卷记述他著述时的思想情况。

在对美的认识上,奥古斯丁曾认为美是指“整一〞或“和谐〞,美不是杂乱无章的,杂乱无章不能构成美的东西。

他认为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整一〞或“和谐〞的特征,在这种“整一〞或“和谐〞中,你能感受到它本身就是美的。

另一种是对其他事物的配合所形成的整体,从局部来看,它可能并不是美的,但是由于局部所构成并形成了统一起来的整体,美也就显现了,美的“整一〞或“和谐〞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

后来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后,开始鼓吹天主的意志,认为天主是万有的惟一真原,是化育万类的至美者,它的法那么制度决定一切,他开始有意识地忏悔了,把以前的美的定义以及对美的认识和天主所具有的最高美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天主、上帝本身就是整一、和谐的,世间上的美的事物只不过是上帝本身最高美所留下来的印迹罢了。

上帝的本身即最高美是无限的,它能变化一切,更新一切,创造一切,而世间有限的事物是可分裂的,多变的,杂多的,它们的美只是局部的,它们在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只能在多变、杂多中见出整一,但它们和上帝比起来,无论多么整一、和谐,还都是不纯粹、不完善的。

西方文论概览PPT 第二章 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代

西方文论概览PPT 第二章 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代
(一)柏拉图生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
347)自20岁结识苏格拉底,随 苏格拉底做了8年学生。苏格拉 底被处死以后,他开始漫游, 其间有培养“哲王” (Philosopher King)的传说。 40岁时回到雅典,建立后世所 称的柏拉图学园(Academy)
第一节 柏拉图
一、对以往“美”的定义之批判 (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形而上学的方面,他关于“存在”的理念
自身发展和生成过程。人类的发展也遵循着同 样的途径,摹仿着自然的这一发展过程,以实 现自己的潜能并达到自我完善。 2、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比历史 更富有哲理、更富有严肃性”;摹仿不仅是艺 术的创造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成为艺术活动的 目的。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三、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1、“净化”可见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
论、关于“认识”的先验论直接与“美” 的观念相联系 伦理学方面,他关于“人”的唯灵论、关 于“生活”的道德论则决定了他对艺术的 理解
第一节 柏拉图
二、以理念论为基础的 “摹仿说”
(一)理念论 1、“理念”亦即“善本
身”或者“美本身” “理念”的两个希腊文词
语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 和eídos
(一)“迷狂”说——诗人的灵感 “迷狂”在英文中译作divine madness,即“神圣
的疯狂”。对柏拉图而言,“代神说话”也许才是 其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神力凭附”和“迷狂” 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 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 “神力凭附”,“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 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 再是世俗之言。这样,才能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 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三)艺术的功用性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奥古斯丁从道德和宗教信 仰的角度对艺术的功能加以肯定。
1、道德角度 奥古斯丁坚持情感必须服从于理智,艺术的手段必须
服从于信仰的内容与目标,强调艺术应该有利于道德的教 化和对上帝的信仰。
2、宗教角度
他强调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在于服务于教 会,比如诗歌、音乐,都要为教会的礼拜、传教等服务。
第二节 阿奎那
(三)评价
阿奎那对诗歌等艺术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不重视,以 今天的观点来看或许是落后的,而在中世纪则是普遍的。
由于中世纪的人是在神学范畴中看待和谈论诗歌,就 不免使诗歌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始于柏拉图而在中世纪进 一步发展的神秘主义及其诗学,播下了一粒种子,它的结 果就是后来美学上的直觉主义,诗学上的灵感论。
第二节 阿奎那
一、释经四义
(一)释经的发展脉络
释经可以说是与基督教的诞生同时产生的。从教父时 代形成的系统神学到经院哲学的鸿篇巨著,这些神学著作 都是基于对《圣经》的阐释,都是为了对《圣经》进行阐 释,是一种自觉的阐释。
18世纪在西方发展和兴盛起来的阐释学就源于对经文 的解释和文献考证。而20世纪西方学界对《圣经》文学性 的研究热情,使隐喻、象征、语言的多义性等备受关注。
阿奎那受到奥古斯丁等人的影响,承认自然理性(知 识)之上还有更高的学问——受神默示的学问(智慧的言 语)。但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阿奎那又强调人的理 性的重要。
2、释经四义
阿奎那认为《圣经》词语都有字面义(历史义)和精 神义,其中精神义又可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三种。 意义的多重性不会使《圣经》意义本身和论证的力量被误 解、混淆和破坏,因为三种精神义“基于字面义,以字面 义为先决条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人的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阿奎那认为,感觉是审美愉悦的基础,但外部的感官 感觉只有在理智的参与下,只有与人的精神能力相联,才 能产生审美愉悦。
【视觉】
阿奎那特别强调视觉,因为视觉最具有精神性,更为 敏锐,更能洞察事物间的差异。阿奎那在谈论视觉时,有 时用“理解”一词,有时用“视觉”一词,因为视觉就是 判断力、理解力的一部分。而视觉的基本要素是色彩,这 也许正是阿奎那将明晰设为美的三个条件之一并讨论光的 原因。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
1、奥古斯丁重视内省的价值,注重内在美,认为内省 既是发现真理的手段,又是净化道德的条件,内在美是根 本。
2、他认为世俗的、感性的美根源于上帝的至美,创造 或追求外界的美应从这至美中取得审美的法则,把至美至 善作为根本目标和创造依据。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三、评价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艺术的真实性
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艺术作品的虚构问题与宗教 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诚始终构成一种张力。
1、奥古斯丁的文艺观:艺术亵渎上帝,诉诸情感,毒害心 灵,是认识和热爱上帝的障碍。但是他认为,艺术是允许 虚构的,艺术的欺骗不是真正的欺骗。
2、文艺观的转变:在改信基督教以后,他谴责艺术的虚构, 倡导建立检查制度,把诗视为虚假的、不必要的和堕落的, 完全从宗教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艺作品。奥古斯丁对于艺 术的形式并没有彻底否定,他更加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艺术 形式本身。
概述
五、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的重要代表; (托名)狄奥尼修斯; 波纳文杜拉、大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中期的重要代表。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生活的时代正 值罗马帝国衰亡期。
奥古斯丁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以 下著作中:《论美与适宜》(已佚失 )、《论音乐》《忏悔录》《上帝之 城》。另外,在《论秩序》《论宗教 的本质》《论自由意志》中也有关于 美和文学艺术的论述。
整一作为事物完整的规定性,与善相通;作为具象的 审美尺度,与比例相连。比例,作为完备、均匀、适度的 规定性,体现着上帝赋予的整一与完善。有了完善,事物 之间、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获得 可感的量的和谐关系。使人感觉到美的感性的和谐,如悦 耳的音乐、美丽的人体,就是超验的完善的体现。明晰的 色彩具体可见,而它所以是美的,在于它能够照亮事物, 使之生动可辨,这正是上帝以“光”的形式显现的结果。
(1)世界美和神性美构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核心。
奥古斯丁从基于数的秩序、尺度、比例与和谐等角度 考察善的和美的事物,他认为艺术的规则和美的规则是一 致的,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征。
(2)物质美、世界美低于神性美,即上帝之美。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具有 了上帝赋予它们的节奏、尺寸、比例与和谐。美由建立在 数字基础上的形象或关系组成,呈现在可感世界中的美是 更高的、不变的神圣理性的象征和反映。而对于无形的上 帝之美,即神性美的感知,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 照的。
概述
四、中世纪文论的特点
(一)在神学信仰的范畴内谈论文学艺术,却对实际的文 学艺术创造本身,尤其是民间创造很少加以关注。 (二)信仰至上,强调超验的真、精神的美,论证上帝的 美高于一切,普遍认为一切文艺表现和事物形象都是象征 性或寓言性的,背后都隐藏着奥秘的意义。 (三)把诗歌、音乐等视为和修辞学、机械技艺等一样的 技艺。作为人工产品,作为一种技艺,文艺的价值在于效 用和目的。
度首先注意到并谈论了象征问题。 (2)内容
世界美、物质美是神性美的映像,虽然较之永恒的、 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性美而言,它们是短暂的、相对的 美;
但它们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其一,因为它们是上帝的 创造物;其二,它们的美是作为一种象征而非自身获得的 。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艺术的真实性与公用性
(一)艺术观
2、阿奎那把包括诗歌等在内的艺术,视为按照某种方法、 规则进行的制作,制作本身与情感、与美没有关系,而与 效用(目的)相关。
3、艺术既然是制作,判断艺术作品的标准,即制作的好坏 优劣,在于制作的效果、作品的效用,而不在制作者。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艺术模仿自然
阿奎那认为艺术不是直接模仿自然现象,而是模仿自 然活动方式。艺术家头脑中的理念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某 种先在的形式(谈到上帝的时候,阿奎那才承认并强调这 种先在性及其神秘性),而是将物质与形式结合起来的一 种行为。另外,艺术源于艺术家的理念,而艺术家及其理 念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艺术家的行为,实际上是模仿上帝 创造自然的活动,犹如学生模仿老师。
奥古斯丁把上帝作为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性美的角 度,从信仰及其道德要求角度思考文学艺术问题。他关于 上帝美、精神美和世界美的思想,关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 关系,关于象征、文艺的形式、文艺的真实性与社会功用 等问题的论述,既奠定了中世纪文艺观的基础,也影响了 后世的文艺思想与文学评论。
第二节 阿奎那
阿奎那
西方文学理论
中世纪文论
概述
一、时代背景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标志着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史称中世纪(5世纪—15世纪)。
欧洲中世纪的突出特征是,基督教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占据统治地位。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基督教不仅仅是思想上必须 信仰的宗教,也是生活中必须从属的组织。
概述
二、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主要有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
城市文学等。 【教会文学】如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 奇迹剧”和“神秘剧”等; 【英雄史诗】如《贝奥武夫》《罗兰之歌》等; 【骑士文学】出现在11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壮大而兴盛 ,如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等; 【城市文学】在11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出现而产生,如以 列那狐为共同主人公的系列韵文故事等。
托马斯·阿奎那(?-1274)诞生于意大利阿奎那城附 近的一个古老城堡洛卡塞卡。
阿奎那的部著名著作:《彼得·伦巴德〈箴言录〉注疏 》《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文艺观散见于他的神学著作中(以 《神学大全》为主),是他的神学体系的一部分。从“ 释经”(即阐释《圣经》)的角度,阿奎那论述了语言 的多义性以及想象、寓意、象征等近现代文学艺术理论 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