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在经济学领域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的产出、分配和利用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在土地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原理1. 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供给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

土地供给的弹性决定了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和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的适宜性、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

3. 土地价值和价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土地的价值受到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形成。

土地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地经济学在经济学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 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讲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平衡的形成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就是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幻灯片3
地价房价比是指,开发商拿到的土地价格占楼盘建成后开盘均售价的百分比,百分比高说明开发商拿地价格与楼盘开盘价格差距小,存在的利润空间小,百分比低则说明利润空间大。

国土资源部公布“中国地价占房价平均为23.2%”
地价评估应用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评估
2、房地产转让价格评估
3、房屋租赁价格评估
4、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
5、房地产保险估价
6、房地产课税估价
7、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估价
8、房地产分割、合并估价
9、房地产纠纷估价
一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二级市场 土地转让、新建商品房
租售市场
三级市场
存量房地产交易市场
10、企业各种经济行为涉及的房地产估价
11、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经济学: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成本支出。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地租:是指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值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绝对地租的原因。

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地价: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地价评估: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计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土地分区利用的原理:(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即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2.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力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4.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7.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9.级差地租II: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1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1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12.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13.土规划利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做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填空1、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土地的分类:按地貌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突然分:黏土、壤土、沙土;按生产能力分高、中、低产田;按权属分国有、集体所有、私有3、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4、章植著的《土地经济学》是中国第一部经济学著作5、伊利和豪尔莫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标志着土地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6、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7、利用土地的目标按产品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按作用分经济、社会、生态目标8、辛克莱尔提出了逆杜能圈工业区位论的两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9、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圈层布局、三维、扇形、多核心、多中心布局10、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家庭、合作、企业经营型11、目前中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下达实行(两上两下)的程序简答1.当地价上涨和下降时,政府一般采取何种对策:1、科学对待地价变化2、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在地价下降时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4、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数量5、政府出让的土地数量不宜过大6、对旧城改造项目实施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让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2.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分为哪两类,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类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第二类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区别:○1土地所有制不同○2市场客体不同○3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土地经济学-知识点

土地经济学-知识点

土地经济学-知识点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2类似宗地:宗地所在的区域特性以及影响地价因素与条件相同或者相似的土地。

3土地征用市场:是国家强制性的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并对农民集体实行一定积极补偿的行为。

4征用:为了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集体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性地转给国家建设用地农民集体实行一定经济补偿的的行为。

5土地金融:是以土地抵押为担保的土地经济范畴融通等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

6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从土地所有者或其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地固定生物经济取得的部分土地税收收益的一。

7土地制度:狭义:土地所有使用及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与相应的土地法之权利制度上土地经济制度及土地法制权制度。

组成上分:土地所用制度土地收用制度土司管。

8土地所用制: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拥有的经济形势。

9土地使用制:对土地的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10土地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国家或某一区域的土地红火过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手段的综合11土地所有权:又叫土地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1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10土地租赁权:土地承担人有占有使用土地并获得收益的权利13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权人对抵押的土地所享有的权利14地役权: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为其所阻力的土地所设的权利15地上权:在其他人土地上设立建筑物工作物等的权利16土地发展权:变更土地是使用性质的权利17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纹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够成的自然综合体18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挥出来的经济关系的总称19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天生的可被人类利用的那部分20土地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共计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可谓人类直接利用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21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22地租:直接生产者在自然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产物北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23级差地租一:由于肥力和土地位置优越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4级差地租二:在统一块土地上个连续投资劳动者生产率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25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一、常见概念1、土地:是一个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4、土地供给: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5、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6、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7、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8、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9、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10、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12、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3、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4、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1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6、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7、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

土地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
12、广义土地开发泛指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13、指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14、指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25、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
26、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27、指承租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28、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1.供人类生产、生活之用,有门、窗、顶盖,能保温、遮雨、。
52.是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如烟囱、水塔、水井、道路、桥梁、隧道、水坝等。
53.债权人对相关债务的抵押品享有的权利;
54.承租人对他人物品的占有权、利用权、收益权,没有处分权——如再出租等(其使用权还归出租人,出租被视为行使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45、也称理论地租, 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46、土地估价师根据估价目的,遵守(公认和规定的)估价原则,运用(公认和规定的)估价方法,按照(公认和规定的)估价程序,对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特定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和判断并提出专业意见的活动。
47.土地估价人员是指通过土地估价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或者资格认定、资格互认,取得相应资格并注册,从事土地估价活动的专业人员。
15、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经济学概述1、概念: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①人与土地:利用与被利用②人与人:各种关系3、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其关系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①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②土地的集约利用、区位利用和规模利用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财产制度:①土地的所有制度②土地的使用制度③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土地流转:①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②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用根本目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来表明以上三者的关系。

①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研究土地用途的根本目的。

②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财产制度下进行,因此建立合理的财产制度是土地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

③在土地利用中必然发生土地资产流转及收益分配问题,因此确定土地流转条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概述1、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两方面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内涵:①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有形状的、客观存在的)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3、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①位置固定性(人类利用土地要就地利用,因地制宜)②面积有限性(要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土地)④功能永久性(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属性:①地供给的稀缺性(要珍惜土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总供给与需求不平衡B、某种用途的稀缺C、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找合理的集约度)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由于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所以土地利用应该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4、土地功能①生产功能(由于土地的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土壤具有肥力而具有生产能力)②承载功能③资源功能(旅游资源、建筑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5、土地的分类:按土地的用途现状进行分类:二级分类体系(1984年)和三级分类体系(2001年)二级分类体系:把全国土地划分八大类(一级类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①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农业优先农业优先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P37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P43第三章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的名词解释经济学

土地的名词解释经济学

土地的名词解释经济学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之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具有特殊的经济属性和功能,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

尽管地球的表面面积很大,但可利用的土地却有限。

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土地无法被创造或再生,其供给是有限的。

土地的稀缺性决定了它具有稀缺性价值,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其次,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土地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成为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发展等。

农田、矿产资源、森林等都是土地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

土地的利用可以为人们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价值积累和增值的特点。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生产要素属性,土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新的经济活动的发展,土地的价值往往会持续上升。

这也为土地的经营和投资提供了机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产形式。

此外,土地也是一种市场交易的对象。

在市场经济中,土地可以通过买卖交易进行配置和利用。

土地市场的存在使土地的供需关系得以体现,价格机制也可以反映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交易的市场化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土地的经济属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其易受到过度开发、过度使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

过度开发土地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损耗,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其次,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议题。

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不明确或存在争议,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土地的管理和政策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完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土地的用途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土地经济学cankao

土地经济学cankao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的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3、土地财产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4、土地发展权:是指改变土地现状、用途和强度等方面的利用方式,进行非农建设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性产权与制度设计。

5、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

6、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7、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上法定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8、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与国土是同一个概念错误;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错误;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渡给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经济zs

土地经济zs

1.土地:由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

3.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4.土地规划利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6.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条件、形式和程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7.土地产权制度: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土地征收: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9.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1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11.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2.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13.土地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14.土地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15.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1.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P37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P43第三章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P44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P4616.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

P4717.土地受容力——也称土地转化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对于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P5718.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第四章19.地方性原材料——在特定地点开采或存储的原材料,可分为纯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

P6320.劳动成本——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P6321.地域重量——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P6322.土地的配置——依据土地区位利用原理,在空间上布局城乡居民点和各业用地。

P6923.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P70第五章24.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P9825.土地规模经济——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关系。

P10026.内部规模经济——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P10127.内部规模不经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P10228.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P10229.外部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30.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31.外部性——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社会带来影响。

P104第六章32.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P12633.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广义)土地利用中期和年度计划。

(狭义)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P12635.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服务。

第七章36.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

P1453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P15038.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P15239.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就是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P154第八章40.土地制度——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即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

(广义)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狭义)41.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P16542.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P1674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

P16944.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其土地的权利。

受国家法律保护。

P17445.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P17546.狭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权,包括在土地所有权之内。

47.广义的土地使用权——独立于土地所有权权能之外,包括土地占有权、狭义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土地处分权的集合。

P17648.土地租赁权——土地“承租人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P17749.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50.地上权——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置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

51.土地抵押权——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52.地役权——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是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采取某种行为。

53.土地发展权——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第九章54.土地征收——行政机关运用公权力对土地所有权的强制剥夺,是国家强制收买公民或法人的土地所有权的制度。

P194第十章55.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P21456.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者将土地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P21557.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P215 58.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第十四章59.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P273第十五章60.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P29961.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P30262.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P30163.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P303第十六章64.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P31965.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

P32766.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P327 67.级差地租Ⅰ——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P32868.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P33069.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P333第十七章70.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P35771.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P36172.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P37573.农地基准地价——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P37674.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P37775.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P377第十八章76.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和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的货币资金的活动。

P385第十九章77.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P41378.农业税——国家向一切从事农林牧渔生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42379.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在城市、县镇、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