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引言: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出现频繁、水样或稀便的情况,常伴有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
针对这一常见病症,中医护理常规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针对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进行深度探讨,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小儿泄泻?小儿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功能失调,引起胃肠蠕动增强,排便反射亢进,从而导致大量的液体和电解质丧失。
小儿泄泻通常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种类型。
急性泄泻一般是由病毒、细菌感染、饮食不洁等引起,而慢性泄泻多数是由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
二、中医护理常规1. 环境卫生要求小儿泄泻患者应居住在通风良好、清洁整洁的环境中。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勤开窗通风,并经常清洁地面和排水设备,以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传播。
2. 饮食要求(1)喂养调整:小儿泄泻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生冷、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婴幼儿可以采用低温哺喂或温水喂养的方式,避免刺激肠胃,减轻泄泻症状。
(2)适量补充水分:每日根据孩子的芳龄和体重,合理补充适量的水分。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饮食中应增加水分的摄入,或酌情增加喂养次数。
3.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结果。
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泄泻的重要举措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白术、半夏、茯苓等,可起到健脾益肠、止泻安胎的作用。
但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或不合理搭配。
4. 中医按摩和针灸中医按摩和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小儿泄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通过适当的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道的收缩和蠕动,从而减轻泄泻症状。
针灸也可以调理小儿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5. 心理疏导小儿泄泻不仅会给患儿带来不适,也会对家长造成一定的困扰和焦虑。
在中医护理中,注重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增加对疾病的了解,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减轻病情对患儿及家长的不良影响。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是由胃肠道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肠胃证、肝气郁滞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亏虚证等证型。
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有艾条灸、隔物灸、热敷、耳针、穴位注射等,急性腹泻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为主;慢性腹泻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为主。
一、艾条灸法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10~15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一般每日灸或隔日灸。
常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中脘、阴陵泉、水分等穴。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灸天枢可调理肠胃气机;灸足三里、公孙穴可健脾益胃,用补法;灸中脘可消食滞;灸阴陵泉可健脾化湿;灸水分可利小便而实大便。
肾阳亏虚证可灸肾俞、命门,用补法。
二、隔物灸法1、隔姜灸:有温中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对虚寒性腹泻较好。
寒湿困脾证患者取穴神阙,可祛寒消痛止泻;食滞肠胃证取穴中脘;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2、隔盐灸:对因脾肾气虚、固摄无力而引起的久泻久痢疗效较好,取神厥及关元二穴,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三、热敷法脾气虚弱型、寒湿困脾型、肾阳亏虚型腹泻患者会伴有畏寒腹痛,此时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注意防烫伤。
四、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区域, 每次选3-4穴,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穴,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
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
【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者可练保健操。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且伴有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饮食调理:在小儿泄泻期间,需优化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如辛辣、生冷、油炸食品等。
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面条、稀饭、面包、蔬菜汤等。
同时,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大量进食。
2.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小儿泄泻期间,会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容易引发脱水等问题。
因此,需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口服补液盐水。
可以选择含有盐和糖的口服补液盐水,或者自制淡盐水(一升水中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糖)。
3. 保持室内环境适宜:小儿泄泻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可以适度增加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同时,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更换被褥和衣物。
4. 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小儿泄泻期间,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可采取侧卧姿势或半坐卧位。
5. 心理护理:小儿泄泻期间,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痛,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安慰。
在护理过程中,要温柔对待孩子,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安抚和关爱。
6. 注意个人卫生:小儿泄泻期间,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常规的中医护理方法,如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多由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引起。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脾胃虚弱和湿热困脾所致,因此中医护理常规应主要针对补益脾胃和清热利湿。
以下是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1. 调整饮食:给予婴幼儿易消化且不刺激的食物,如米汤、稀饭、面条、土豆等。
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
2. 给予适量的温开水:保持婴幼儿水分的摄入,防止脱水。
3. 清理干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门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4. 使用中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苍术、半夏、厚朴等。
5.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让体力尽快恢复。
6. 避免感染传播:婴幼儿泄泻是可以传染的,亲人和保育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还需根据婴
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在护理过程中,如果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小儿泄泻中医护理
2023-11-08•泄泻概述•中医护理原则•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目录•辨证施护方案•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中医调护案例分享01泄泻概述定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泄泻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等。
定义及分类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
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
病因与病机患儿常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伴随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医生可作出诊断。
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护理原则饮食调理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小儿泄泻后,消化功能减弱,此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等,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饮水小儿泄泻容易造成脱水,因此应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体液,预防脱水。
急性期暂停辅食对于急性期的患儿,应暂停添加辅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患儿的衣物、玩具、餐具等应保持清洁卫生,以避免细菌感染。
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及时更换尿布患儿应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患儿腹泻后应及时更换尿布,以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预防尿布疹。
03起居调护02011情志护理23患儿泄泻时容易感到烦躁、哭闹,家长应给予关爱与鼓励,增强患儿的信心与勇气。
给予关爱与鼓励患儿的生活环境应安静、舒适,以利于其休息与恢复。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患儿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避免刺激性食物与药物0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艾灸疗法艾灸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它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作用,对于小儿泄泻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的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每个穴位可灸5-1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的作用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二)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三)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四)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五)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腹泻 1.观察腹泻的程度。
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患儿出现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及时报告1/ 4医生配合处理。
3.腹泻的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治疗。
5.遵医嘱予刮痧治疗。
6.遵医嘱予捏脊疗法。
7.遵医嘱予暖脐膏贴脐部。
(二)腹痛 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注射给药(二)特色技术 1.小儿推拿 2.艾灸 3.小儿捏脊疗法 4.刮痧 5.穴位贴敷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2.陪护人员 1~2 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论述湿热泄泻病人的护治原则代表方及护理措施
论述湿热泄泻病人的护治原则代表方及护理措施湿热泄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大便稀薄、色黄、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护治湿热泄泻的原则包括清热利湿、健脾除湿、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代表方面包括黄连富含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泽泻丸具有利湿通便的功效;古方淡竹叶汤可清热利湿。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注意个人卫生等。
护治湿热泄泻病人的首要原则是清热利湿。
湿热泄泻患者身体内部湿气重、热气盛,需要清除体内湿热积聚,以达到治疗效果。
其中,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富含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
患者可使用黄连口服药物,或经医生建议进行黄连注射液的静脉输液。
这种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湿热症状,促进身体内湿热因素的排除。
其次是健脾除湿。
湿热泄泻病人多伴有脾虚湿盛的情况,脾胃功能较差,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食物,导致湿气堆积,从而引发湿热泄泻。
因此,通过健脾祛湿的中药可以缓解病情。
例如,泽泻丸是一种常用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泽泻。
泽泻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大便的功效,适合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病人。
此外,芒硝石韦汤是一种古方,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肣湿热下注的患者。
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护治湿热泄泻病人的重要原则。
湿热泄泻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同时,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生活习惯可减轻体内湿热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加速康复。
在护理措施方面,护理人员应对湿热泄泻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查看患者的舌苔、腹部触诊、体温、病史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指标,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异常情况。
此外,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确保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建议。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病人的卧室整洁、室内通风。
饮食器具要做到消毒、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范本模板】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等,哺乳患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患儿应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患儿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三)情志调理
1、多给患儿交流、接触,减轻患儿不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年长患儿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家长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泄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写□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