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活动化的原则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一、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注重游戏化、情境化的设计,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授动物分类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大会”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二、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具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明确活动的教育目标,确保活动内容既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数字时,可以设计一个“数字拼图”的活动,让幼儿在拼图的过程中,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三、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表达。

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注重幼儿的参与环节,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互动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教授颜色时,可以设计一个“colorparty”的活动,让幼儿在布置派对的环节中,学习不同颜色的搭配。

四、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将教育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例如,在教授交通安全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小小交通警”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模拟的道路环境中,学习交通规则。

五、情境化原则情境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体验。

情境化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季节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四季花园”的活动,让幼儿在创设的四季环境中,感受季节变化的特点。

六、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将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紧密结合。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制定和遵循一定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原则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以下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1. 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幼儿的需求和特点为中心。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应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2. 综合发展教学活动应注重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各个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

3. 尊重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学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充分关注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应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4. 亲子合作幼儿园教学活动应注重与家长的合作。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制定幼儿的学习计划,促进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顺利过渡,实现教育的连贯性。

5. 实践探究幼儿园教学活动应以实践探究为主导。

通过观察、尝试、体验等方式,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教师应鼓励幼儿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6. 健康与安全幼儿园教学活动应注重幼儿的健康与安全。

教师应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幼儿在学习中充满活力、安全成长。

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遵循以上原则,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其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展现。

教师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课程设计1. 引言幼儿园课程设计是在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和幼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系统规划。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内容,以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

2. 课程设计原则2.1 全面发展原则幼儿园课程设计应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幼儿的智力、体力、美感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2.2 因材施教原则课程设计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发挥自身潜能。

2.3 生活化原则课程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将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趣味性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2.5 启发式教学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方法3.1 目标导向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目标的实现。

3.2 模块化设计法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如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等,每个模块包含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和调整。

3.3 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在模拟生活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3.4 项目式学习法组织幼儿开展项目式学习,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5 家园共育法加强家园合作,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

4. 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语言教育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关注幼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一、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要适宜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是为幼儿设立的,因此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兴趣、爱好和潜力为依据。

在设立和实施课程时,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适宜性原则,那么就有可能推动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兴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要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充满趣味的课程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四、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该以活动为主体,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幼儿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来感知和理解事物,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中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

五、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涉及到身体、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因此课程应该涵盖各个领域,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亲子互动等多元化的互动形式。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合作。

七、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中设置多种参与方式,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八、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

幼儿的学习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因此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积累生活经验。

2024《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总复习

2024《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总复习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总复习嘿,亲爱的幼教战士们!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复习季,这次我们要攻克的是《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这座大山。

别担心,跟着我一起梳理,保证你复习得又快又扎实!一、课程设计原则1.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因材施教,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生活化: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情境化: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活动化:课程要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内容1.语言领域: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学领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社会领域:让幼儿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科学领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5.艺术领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活动设计1.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预期效果,确保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活动准备: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器材、材料等。

3.活动过程: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参与、体验、成长。

四、案例分析1.语言领域:如何通过故事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答:可以通过选择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参与讲述、讨论,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

2.数学领域:如何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答: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操作活动,如拼图、排序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数学思维。

3.社会领域: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答:可以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如医生、警察等,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社会角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目标,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复习效果。

2.理解重点: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3.做题巩固:通过做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并弥补知识盲点。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概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并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1.关注幼儿发展特点: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特点,设置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激发兴趣: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3.综合发展:教学活动应该涵盖幼儿的各个方面能力,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循序渐进: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按照幼儿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教学效果。

活动内容设计语言活动1.语言游戏:通过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游戏,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诗歌朗诵:让幼儿学习朗诵一些简短的儿歌和诗歌,提高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和语音准确性。

数学活动1.数数游戏:通过数数游戏,培养幼儿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2.认知图形:让幼儿认识各种基本图形,通过拼图等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

美术活动1.涂色创作:提供各种涂色素材,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作品。

2.手工制作:引导幼儿进行简单手工制作,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科学活动1.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幼儿亲身参与,探索科学世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2.自然观察: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

活动组织实施1.活动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活动引导:教师应当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参与,示范和指导幼儿,积极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3.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活动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1.促进认知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促进认知发展。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和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快乐地成长。

以下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些关键原则:一、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幼儿园课程应关注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课程内容应具有包容性、可调节性和适应性,以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进度进行学习。

同时,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幼儿园课程应涵盖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审美和健康等。

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在各个方面均衡、和谐地发展。

此外,课程还应关注幼儿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三、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生活化、情境化和活动化的特点。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探索和成长。

课程应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互动交流和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在保证课程内容科学严谨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艺术性,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创意。

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提升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质量。

五、适时适度,螺旋上升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确保课程内容的适时适度。

课程的组织应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使幼儿在不断复习、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认知水平和能力。

同时,课程还应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

六、整合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课程可以与家庭、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此外,课程还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首先,活动内容应当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因此,教育活动内容应当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活动内容也应当贴近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活动内容应当注重多样性和综合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当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如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以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另外,活动内容应当注重与生活和实践结合。

幼儿正处于对外界认知的敏感期,因此,教育活动内容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感受生活,体验实践,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手工制作、户外探索等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活动内容应当注重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内容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总之,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上原则,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内容,我们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课程设计1. 引言幼儿园课程设计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身体和道德等方面。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内容,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课程设计原则幼儿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进行设计,确保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 趣味性:课程设计应注重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生活化:课程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目标导向:课程设计应明确教育目标,确保幼儿在各个领域取得平衡发展。

- 互动性:课程应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3. 课程设计方法幼儿园课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兴趣和需求,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 目标设定法: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 经验整合法: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 教学评价法: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4. 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涵盖以下领域:- 语言领域: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阅读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

- 数学领域: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数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科学领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 社会领域:帮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

- 艺术领域: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 健康领域: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健康,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

5. 课程实施与评价幼儿园课程实施应遵循以下步骤:1. 制定课程计划: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

2. 创设适宜环境: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有趣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3. 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程计划,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第一部分: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教案设计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

第二部分: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与年龄有关。

因此,教案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例如,对于3-4岁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涂色、贴纸或拼图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注重综合能力发展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第二个原则是注重综合能力发展。

综合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如艺术、音乐、运动和游戏。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节奏感和合作精神。

第四部分:培养创造力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第三个原则是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刺激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画笔和颜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第五部分:强调参与和合作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第四个原则是强调参与和合作。

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鼓励幼儿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在搭建积木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会分享和合作,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部分:关注情感发展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第五个原则是关注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同理心的培养。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和友谊培养。

例如,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展示自己的情感。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话题讨论2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话题讨论2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导言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展开讨论,包括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以及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设计原则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应以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为中心,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与活动内容。

2. 综合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要注重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设计者要合理安排各个学科的内容,保证幼儿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

3. 情景化教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应以情景化教学为主要方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场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来。

设计者要注重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的运用,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4. 个性化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要兼顾个别差异,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设计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帮助每个幼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课程设置幼儿园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包括认知、语言、社交、运动、美术等。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例子:1. 语言类课程•语言启蒙:包括认读字母、认识基本词汇等内容。

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事绘本:通过讲故事、绘本阅读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2. 数理科学类课程•数字认知:包括认识数字、数数等内容。

通过游戏、实物操作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科学实验: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

3. 美术与音乐类课程•画画:通过涂鸦、彩绘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唱歌跳舞: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概述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则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介绍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幼儿要设计一份合适的幼儿活动教案,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

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及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观察和与幼儿的交流,教师可以掌握他们的特点,以便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内容。

二、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幼儿活动教案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指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学习的具体知识内容,技能目标则指幼儿在活动中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而情感目标则强调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在设计幼儿活动教案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常见的活动形式包括游戏、手工制作、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

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注意活动的情境设置活动的情境设置是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内容,设计出适合幼儿参与的情境。

情境可以包括场地、道具、角色扮演等元素,通过营造逼真的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确保活动的趣味性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必须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于枯燥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因此,在设计活动教案时,教师应该注重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法、音乐和舞蹈等元素,使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够获得乐趣。

六、增加互动和合作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应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交流和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引入互动元素,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活跃性和动手能力。

七、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设计幼儿活动教案时,教师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幼儿活动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一、背景介绍介绍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背景和意义,提出教案设计的重要性。

二、目标设定确定教案设计的目标,包括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和能力。

三、活动主题选择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活动主题,包括季节、节日、社会实践等。

四、教学目标明确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幼儿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内容策划根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包括教具、材料、活动步骤等。

六、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七、教学过程安排按照逻辑和顺序,安排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导入、展开、巩固、评价等环节。

八、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如图书、图片、多媒体等,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九、教案与教材对接将教案与教材进行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十、差异化教学考虑在教案设计中考虑到幼儿的差异化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十一、评估与反思在教案设计中设置评估指标,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估,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十二、总结总结幼儿活动教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总结:幼儿活动教案设计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差异化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及时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案设计。

通过科学合理的幼儿活动教案设计,我们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

幼儿课程设计原则

幼儿课程设计原则

幼儿课程设计原则幼儿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幼儿课程的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幼儿课程设计原则,旨在引导教师根据这些原则来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一、关注幼儿发展阶段幼儿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生理、心理和认知上都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从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幼儿是活动性非常强的学习者,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和互动来主动参与学习。

因此,在幼儿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讲述、操作等,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在幼儿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守时、整洁、友善等。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遵循规则和尊重他人。

四、关注情感发展与社交能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幼儿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与社交能力,例如通过情感故事、艺术创作和合作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建立友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幼儿学习的环境对于其学习效果和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包括在教室内外设置多类学习区域,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及规划适合幼儿学习的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六、注重个别差异和多元化发展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智力、兴趣和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幼儿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个别差异和多元化发展,例如根据幼儿个体需求差异设置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活动,通过自主选择或小组协作等方式,充分激发幼儿的潜能和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化原则

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化原则

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化原则所谓幼儿园课程组织活动化,是指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通过其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身心,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

案例T:“请你象我这样做。

”C:“我就象你这样做。

”T:“小手儿?” C:“背好。

”T:“小眼睛?” C:“看老师。

”T:“小嘴巴” C:“闭上。

”T:“小朋友,某某回答得好不好?”C:“嘿!嘿!嘿!你真棒!嘿!嘿!嘿!嘿!你真棒!”2.活动的含义及活动的必要性(1)活动表现为:幼儿的身体的外部活动和幼儿的内部心理活动——活跃的思维、想象,积极的兴趣、动机,高昂的情绪,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的态度,创造的需要,等等。

(2)幼儿的发展是通过其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身心,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

①学前儿童的思维、想象与其动作、活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不活动,不思维”。

而对婴儿来说,简直就是“活动即思维,活动即想象。

”②幼儿不适合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

不能教会,只能通过活动中建构意义。

3.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1)活动是幼儿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活动。

(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体现在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动”起来,教师应努力让幼儿肢体、口、心智等身心各部分活动起来,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要不然,即使教师讲得再多、再动听,表演得再优美,而幼儿没有“动”起来,幼儿没有“动”的机会,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而言都是徒劳无效的。

比如,要发展幼儿的言语交际能力,就必须为幼儿提供进行言语交际的机会,如果幼儿只是听老师讲,而没有与他人用言语交际的机会,那么他的言语交际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有些幼儿听了教师讲了许多的故事,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他们也会讲不少的故事,但却不会与人交流。

幼儿园课程设计制度

幼儿园课程设计制度

幼儿园课程设计制度一、目的和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本制度对幼儿园课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我们希望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性、身体等方面。

二、课程设计原则1. 发展适宜性原则:课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环境布置等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

2. 兴趣导向原则:课程设计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目标导向原则: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明确每个年龄段的教育目标,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4. 实践性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幼儿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动手能力。

5. 开放性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与家庭、社区等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拓宽幼儿的学习视野。

三、课程设计内容1. 五大领域: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2. 主题活动:根据节日、季节、重大事件等,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幼儿的生活。

3. 环境创设:通过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为幼儿提供支持和引导,让环境本身成为幼儿的学习工具。

4.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戏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1. 教师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2. 教学计划:每位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原则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

3. 教学记录:教师需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发展情况,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

4. 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获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

5. 课程评价:通过定期的评价,对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方案

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方案

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方案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活动设计的方案对孩子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目的、原则和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实施幼儿园活动设计。

1.确定活动设计的目的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帮助他们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2.遵循活动设计的原则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趣味性、实践性和差异化。

因材施教原则意味着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

全面发展原则要求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运动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趣味性和实践性原则可激发幼儿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活动设计中,应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是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确定活动内容时,应注重与幼儿发展特点的契合,既要有趣味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4.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活动的目标和步骤等信息。

活动计划应具体明确,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选择适当的教具和材料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中,适当的教具和材料对活动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具和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6.组织有趣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在活动设计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趣味竞赛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7.注重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

通过观察、记录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8.培养家园合作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实施需要与家长的合作。

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设计与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设计与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设计与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幼儿园生活活动设计与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身体发展为基础。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手工、音乐、阅读等,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其次,注重启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活活动应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想象力。

再次,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生活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合作和友善。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此外,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发展,让他们学会认识自我、表达情感、控制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各种情感,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最后,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教师应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运动习惯,鼓励幼儿参与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总之,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发展特点、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情感发展以及身体健康,通过合理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化的原则人生的本质是生活,幼儿的主要生活是活动。

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生命。

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智慧就在于活动。

课程组织的“活动化”是要从活动角度来探讨如何组织课程;但是“活动化”不等于“活动”,尤其是不等于“具体的活动”。

活动化的要义不在于说明活动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说明活动性本质。

活动性是活动化要达到的目标,它不仅仅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则是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活跃的思维、想象,积极的兴趣、动机,高昂的情绪,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的态度,创造的需要,等等。

这就是说,活动化要探讨的是怎么样使学前儿童心智活动起来的道理。

而学前儿童心智活动起来,首先必须使其感官活动起来,把其情绪调动起来。

学前儿童的思维、想象与其动作、活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不活动,不思维”。

而对婴儿来说,简直就是“活动即思维,活动即想象。

”从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方面来说,卢梭曾肯定每个年龄都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天空证明了卢梭的推断,并认为学前儿童的智力是实践智力,而“实践智力乃是活动教育所依赖的一个心理学上的主要论扭。

”实践智力或感觉运动智力在婴儿阶段就已发展了,在整个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学龄初期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实践智力是概念智力或以言语为基础的智力的基础。

而“对幼儿来说,实践智力先于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反省智力是有意识地去掌握实践智力所取得的结果。

”因此,启迪学前儿童的心智的最佳办法无疑是,让他活动。

“从做中学”的确是学前儿童学习发展的基本原则。

动作(活动)→表象(想象、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学前儿童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思维发展的过程。

与此相应,实物→图像→语言文字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物质承担者。

课程组织活动化必须依据这种规律。

这意味着,引起活动既不能超过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也不能低于其昼水平。

超越和过低,都有“强迫性”,既难于为学前儿童所接受,也是不人道的。

适合学前儿童发展与需要,通过外物,使学前儿童活动起来,就达到了活动化组织的目的。

那么,学前儿童活动起来有什么标准来判断呢?一个标准是专注。

儿童是否精神集中地反向某种目标,并且围绕目标而行动。

这又分几种情况:指向可见目标、指向预定的不可见目标、指向非预定的不机见的目标等。

当一个儿童专心致志地在玩玩具,在操作活动材料,在种植、绘画、做着剪贴等动作时,他的外部活动背后,是隐含着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兴奋性、探密性等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外部动作的操作活动,是判断儿童内在兴奋性的指标,但仅此不够。

言语伴随现象也是重要标志。

特别是3-4岁幼儿,其外部活动很多时候会伴有言语辅助。

幼儿会一边摆弄物体,一边口中“念念人词”,不知所云;但有时则是明显地受言语调节或指示,配有和外部动作相符合或大致相符的“解说词”。

从言语角度来看活动,活动化意味着积极地利用、使用和组织语言。

所谓言语活动,是真正的以言语为兴奋中心的心理活动,而不是指以“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为目标组织的“活动”。

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语言课或“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乃到神采飞扬;幼儿在台下呆若木鸡,或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无所事束,时间一到,自然下课。

这样的“语言教育活动”就不具有言语活动性,这样的组织就不算活动化组织。

言语活动性表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或思维是流畅的,是有逻辑性的连续动作过程,而不是名义上的。

如果幼儿教师和一个幼儿的言语活动是活动化组织,那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言语经验,伴以热情饱满而亲切自然的态度和表情,并能启发幼儿,使言语活动顺利地进行,且表现出言语的乐趣和创造性。

下面试分析两个语言活动事例,来说明语言活动的活动化组织。

例一: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教师:啊!真的。

好漂亮!幼儿:还有小豆豆!教师:什么是小豆豆?幼儿:是呀!小豆豆!你看,在旁边(指着鞋带上的扣子)。

教师:(恍然大悟)啊!你是说有扣子!扣子,扣子,扣子。

幼儿:(有趣地跟着念)扣子,扣子,扣子。

教师:对了,扣子。

(稍停)你会不会自己扣上?幼儿:不会,可是我会自己穿鞋子。

教师:呀!你不解扣子就把脚塞进鞋子里?!幼儿:对呀!我看到了,把脚塞进去,袜子变成红红的!教师:啊!我看到了,脚弄痛了没有?幼儿:不痛,我脚全是汗,所以鞋子的红颜色跑到脚上了!教师:回家脱鞋子时,脚变成红红的。

幼儿:(若有所思地笑)对。

红红的,好象穿着红鞋上床!(又笑了)妈妈会骂我说:我把脚弄得红红的!(边说边跑到别处去玩)。

例二: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教师:是的,我看见了。

很漂亮!告诉老师你的新鞋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稍停)红的。

教师:说对了,再看看你鞋子边上那个叫什么,就是那个(老师指着扣子)。

幼儿:会留下红的印子。

教师:我不是说这个,我是问那个东西叫什么!(又指着扣子)幼儿:不知道。

教师:那叫扣子,“扣子”,会不会跟着我说!幼儿:帮我扣起来。

教师:老师刚刚说的那个奇妙的字叫做什么?幼儿:(稍停)老师,帮我......教师:帮你做什么?幼儿:帮我扣起来。

教师:(虽未显出不悦,但仍固执地要幼儿说)那个叫什么?我刚才告诉你的。

幼儿:(沉默不语)教师:(耐心地)刚才老师告诉你的,那、叫做什么?“扣子”,那是扣子!幼儿:扣子(当教师替他扣好扣子,幼儿即一言不发地跑开了。

)以上两例的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在例一中,师生对话充满愉悦、自然、流畅,既解决了问题,又交流了感情,还启发了幼儿思维。

原因是教师巧妙引导,使幼儿觉得谈话有趣而愿意继续下去,教师并不执着地要教给幼儿什么,从而达到了言语的目的。

能让幼儿自由流畅而溢于表情充分表达,并能与人清楚地交流,就是语言教育的目标。

相比之下,在例二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说出“扣子”一词,时时阻断幼儿的思维,只追求小目标,而忽视了具有更大价值的目标。

这就不具备活动性,或活动性差。

因此,如何诱导儿童回答问题,最好以儿童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避免批评性语气、字眼,不要诘难儿童,不要随意打断儿童言语。

使儿童在谈话中感到自信,自然扮演一个“权威者”角色,使儿童愿意说、想说、可说、能说、会说。

为了使语言教育实现活动化组织,教师还需要做到:⒈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利导。

⒉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

⒊了解幼儿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

⒋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情绪饱满,积极热情,声音悦耳,级幼儿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

课程组织活动化本质上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引发内部活动。

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感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由于学前儿童智力活动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操作活动对外物的依赖性、态度体系的外控性、情绪的易感性等特征,外界情境的特征就成为课程组织活动化十分关键的方面。

外界情境是否有新颖性、兴趣性、挑战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儿童活动的兴奋性,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活动水平,因而也影响着课程组织活动化的可行性。

要使活动化原则得到切实贯彻,还需要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

这包括,儿童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活动准备状态、心理定势、习惯性行为、需要状况、动机和情绪背景等。

当儿童牌处于正常觉醒水平,所提供的刺激符合儿童中心兴趣和心理定势,又适合儿活动准备状态和情绪背景时,儿童易引发积极的内在动机,进入“活动状态”。

反之,则难使儿童“入境”。

因此,研究和了解上述方面,对于实现课程组织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让儿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知功能,特别是手的操作功能,是使课程组织活动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

”这话有浣的道理,也有坚实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生理心理学的天空早就表明,手的大脑定位区域最大。

手的活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蒙台梭得的感定训练、福禄倍尔的“恩物”操作,都是以手动带动心动脑动。

手的活动具有组织其它器官协同活动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说,幼儿的手动具有控制脑动的价值。

这一点和年长儿童及成人不同。

成人和年长儿童多是以心动脑动使手动,手往往是表达心理的工具。

幼儿则不全如此,甚至完全相反。

捆绑起幼童的手脚,也就是大部分地封闭了他们的心灵。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三十年代大声疾呼解放“儿童的手、眼、耳、口、鼻”的原因。

解放儿童的手和五官,为儿童活动起来拓通了一半道路。

要使儿童从手到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全身心地活动起来,还需要“动力”。

这如同一部功能完好无束缚的机器,要使之转动起来,必须有驱动力以及维持转动的能源。

儿童心动的力量是什么?它是兴趣、满意感等。

但儿童与机器不同的是,他除了他动以外,还能自动,能自我组织。

就此而论,课程组织活动化就是要寻求化动促自动,他动与自动结合,最终实现自动的原理。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是,“教是为了不教”;用现在浒的术语言之则为,使儿童“学会学习”。

根据上述可知,在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中,采用以说理、解释方式为主的“直接教授式”或“注入教育模式”是不适合的。

因为该模式不符合学前儿童以手带心动,心理活动外控制性的特征。

但是,并不是说该模式一点价值都没有。

直接教授模式符合理性的学习,且以简捷、大量、非时限、范围广等优点而在高年级教育中久用不衰。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教授模式在特殊的学前教育情境中依然可以采用。

活动化组织原则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表明学前教育不是唯活动论。

即不是说,一切课程组织都要寻求活动形式。

活动化是一种思想,一种组织的指导思想,它不必然要求必须有完整的活动过程。

相反,活动化以充分调动儿童主体性为最高原则,组织的灵活性是活动化的必然要求。

增加儿童与教师、小朋友以及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频率,是课程组织活动化的要求。

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是具有一一组织结构的活动材料区。

它可为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需要自由选择。

小组教育有利于教师管理,也增加了儿童人际相互作用的频率和质量,容易引发具有活动性的活动。

但是,活动区设置和小组活动形式只为活动化课程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不等于就产生了教育。

如果不符合儿童心理准备状态,不能刺激儿童活动的兴趣中心,就不能真正使儿童活动起来。

诚如此,则是一种浪费。

活动化作为课程组织的一般原则,它说明的是使儿童“活动”起来的普遍性道理和目标。

要更明确活动化的功能机制,需要深入到“兴趣性活动”——游戏之中。

身体同样需要相应的活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