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以】连词
1.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省去。 2.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2.表承接,译为“而”或省去。 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表目的,译“而”“来”“用来”“以致” 等。 4.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连词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你。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0.通“如”:好像,如 同。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11.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了”。 12.才,方才。 后已。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何况”,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更进一层的意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4.不久,一会儿。
【若】 1.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像,好像。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 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 则译为“你的”。若属:你们这些 2.代词,表近指,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相当于“这,这样, 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此”。
【也】语气助词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2.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 晋文之事》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过秦论》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6.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6.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
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答案: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
的”; 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8:第一人称代词“我”; 9—12:指示代词“那”“那些”;
13:指示代词“其中的”;
【变式训练】
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
作用;
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表示疑问语气。
解析:其字的主要用法。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
(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
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 总结点评:明晰“其”字的文言用法。
可译为“吧”“啊”
解析:1、“而”,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 的。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 等。3、助词,副词词尾 总结点评:明晰“而”字的文言用法。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
二、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虚词列举 1、而;2、其;3、若;4、则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3沛公安在?(《鸿门宴》)而4.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8.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尔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10.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夫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1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盖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1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故16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何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1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0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5.何以战?(《曹刿论战》)或26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2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其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0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3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3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篇目:《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

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分享资料

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分享资料

• (2)人非生而知之者e,孰能无惑 •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a • (4)曰师曰弟子云者a • (5)彼与彼年相若也b,道相似也b • (6)师道之不传也f久矣 • (7)欲人之无惑也f难矣 • (8)吾师道也b,夫庸知……
14
• 者: • A表示称代,
也 《赤壁赋》
• a.“……的人(东西、事情)”。
“是用来……的”" • e.【所谓】所说的。
• f.【所在】到处。
《赤壁赋》
1.纵一苇之所如a 2.而不知其所止a 3.苟非吾之所有,a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意有所极a 2.而不知其所穷a 3.至无所见a
10

• A用作介词, • a"为结.表…合…示所,被"构动,成译,"为为有“所时被"跟或”""所。 • b.介引对象 • C.原因 • d目的 • (读音为wei)。引进对象,
• h.表目的 •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 B代词,
特d
• i.第二人称 • 9.穷山之高而止b
2

• A疑问代词。 • a什么,为什么,怎么 • B疑问副词。 • b.怎么,为什么
• 《赤壁赋》 • 何为其然也?a • 而又何羡乎!a
3
乎 • 《劝学》
• A语气词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h
可以:o1可以用来,o2可以 D动词,p通“已”停止
以 • 《劝学》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o1 • 2.輮以为轮m1 • 3.无以至千里;n • 4.无以成江海n • 《师说》 •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l2 • 2.圣人之所以为圣l1 • 3.作师说以贻之h。 • 4.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l1 • 《赤壁赋》 • 1.举匏樽以相属i • 2.挟飞仙以遨游i •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p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m2 • 2.醉则更相枕以卧i • 3.故为之文以志。h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虚词

高中必修1-5文言文虚词1.含义——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2.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之(一)用作代词,“之”字前有动词(动词+之)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他们)”。

有时灵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你”。

只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他,作宾语。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代我,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动词+之+名或之+名)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用作助词:1、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定+之+中心语(名词))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翻译时需将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语前翻译(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语(名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名词+之+后置定语(形)+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中心语(名)+之+动词或中心语(名)+之+动)例:夫晋,何厌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主语(名/代)+之+谓语(动/形))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补语的标志, 译为“得”(中心语(动/形)+之+补语)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三)用作动词:用在表示地方名词之前(之+地方名词),可译为“到”,“往”“去”等。

例:驱而之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

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

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

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通假字句子解析鼓瑟希.同“稀”,稀疏莫.春者同“暮”,“暮春”即春末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童子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师旅加之以师旅..古义:军队。

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

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风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端、章甫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冠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小、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4.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将要、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名词,方形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名词,地域、边境知不吾知.也动词,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动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同“智”,名词,智慧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动词,比得上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作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词,振作青春作.伴好还乡动词,当作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与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遂与.外人隔绝介词,和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比风乎.舞雩介词,相当于“于”,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何伤乎.语气助词,呢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一说同“已”,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为国以.礼介词,用以.俟君子连词,表顺承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是“长”的状语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为国以礼“以礼”是“为国”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齐桓晋文之事》1.通假字句子解析王说.,曰:……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同“网”,这里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文言文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会涉及到很作虚词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实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主语“烛之武”)(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3.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文言实词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与虚词用法口诀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与虚词用法口诀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与虚词用法口诀必修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答案: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一. 虚词1. 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2. 于〔1〕急于星火〔介词,比〕〔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3. 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 实词1. 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2. 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根据我微薄的经验给你总结了几条1、用成长符提升将领成长,做任务有,宗族奖励也会有,到时候分给你就是了2、闯嘉峪关,〔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3. 词类活用〔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4. 一词多义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小矜名节〔动词,自夸〕悯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悯臣弧弱〔动词,悲哀,怜惜〕〔3〕薄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日薄西山〔动词,靠近〕三. 文言句式1. 判断句〔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认判断〕〔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认判断〕2. 变式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3. 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四. 重点语句翻译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高中的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的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教版〕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

那么群聚而笑之(5)表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xx记》)而又不随以怠(《游xx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xx(《xx》)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xx(《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xx而朝同列(《过秦论》)xx而xx弱(《xxxx列传》)xx而xx弱(《xxxx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xx传》)觉今是而昨xx(《归去来兮辞》)xx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xx而带xx(《xx序》)控蛮荆而引xx(《xx序》)地势极而xxxx(《xx序》)天柱高而xx远(《xx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xx遂就车而去(《xx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xx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xx》)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xx不折(《劝学》)锲而不舍,xx可镂(《劝学》)扣关而攻xx(《过xx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xx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xx(《xxxx列传》)毕礼而归之(《xxxx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xx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xx(《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可译为"就""因而",或"而"。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有怠而欲出者,(《游xx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xx》)是xx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xx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一夫作难而xx隳(《过秦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xx》)xx偏袒扼腕而进(《xx刺秦王》)仗尸而哭,极哀(《xx刺秦王》)xx和而歌(《xx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xx刺秦王》)xx还柱而走(《xx刺xx》)倚柱而笑(《xx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xx(《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立而饮之(《鸿门宴》)扣舷而歌之(《xx》)倚歌而和之(《xx》)正襟危坐而问客(《xx》)下xx,顺流而东也(《xx》)抱明月而长终(《xx》)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xx》)自其不变者而观之(《xx》)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尝跂而望矣(《劝学》)登高而招(《劝学》)顺风而呼(《劝学》)于是xx人拱手而取xx之外(《过xx论》)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xx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信臣精卒xx而谁何(《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则群聚而笑之(《师说》)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惶恐饮药而死(《xx传》)单于视左右而惊(《xx传》)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xx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辞》)怒而飞(《逍遥游》)抟扶摇而上(《逍遥游》)三餐而反(《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4.表示顺接关系。

不译。

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xx》)若亡xx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xx》)朝济而夕设版xx(《烛之武退xx》)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xx必喜而善见臣(《xx刺xx》)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而xx悔其随之(《游xx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xx》)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xx》)而又何羡乎(《xx》)xx有余力而制其弊(《过xx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师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xx传》)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5.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xx》)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而人之所罕至焉(《游xx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xx记》)而今安在哉(《xx》)虽一毫而莫取(《xx》)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xx,取之于xx,而xx于xx(《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过秦论》)惑而不xx(《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小学而大遗(《师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xx传》)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xx阍而不见(《xx序》)酌贪泉而觉xx(《xx序》)而xx犹然笑之(《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6.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而记游者甚众(《游xx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而君幸于xx(《xxxx列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而刘夙婴疾病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7.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8.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所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而乃以手共搏之(《xx刺秦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xx豪俊遂并起而亡xx族矣(《过xx论》)xx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烟光凝而暮山紫(《xx序》)潦水尽而xx潭清(《xx序》)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9.表示目的关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外连衡而斗xx(《过秦论》)会盟而谋弱xx(《过xx论》)争割地而赂xx(《过xx论》)乃使蒙恬北筑xx而守xx(《过秦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缦立远视,而xx(《xx》)(二)代词1.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指示代词,可以译为“这样”君而妾xx(《xx》)(三)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取独。

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四)动词。

译成“好像”,“如同”。

爽籁发而清风生(《xx序》)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五)通“能”,才能。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三月而后成《xx》【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已而】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xxxx列传》)【何】(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