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CTA及解剖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头颈部CTA可以评估脑部供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脑部缺血或出血的风
险。
03
诊断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CTA可以显示肿瘤对血管的影响,有助于诊断肿瘤的性质和制
定治疗方案。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 2
头颈部金属植入物
头颈部CTA不适用于有金属植入物,如动脉瘤 夹、血管支架等患者,以防金属伪影影响图像 质量。
对比剂过敏
与颈动脉彩超比较
头颈部CTA与颈动脉彩超均可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但头颈部CTA可以同时观察 颅内和颅外血管情况,对病因判断更准确。
05
头颈部cta的图像处理及后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01
图像预处理
包括噪声去除、图像增强、图像平滑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
02
图像分割
将图像中的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进行分离,常用方法有阈值分割、区
其他病变
总结词
头颈部CTA还可用于检测其他病变,如脑血管畸形、颈动脉 狭窄和脑梗塞等。
详细描述
头颈部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诊断 脑血管畸形和颈动脉狭窄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A 还可以发现脑实质内的小梗塞灶,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
THANKS
CTA限制
CTA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一定风险。同时,对于某些严重狭窄或闭 塞的血管,CTA成像质量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02
头颈部cta的适用症与禁忌症
适用症
01
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头颈部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明
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02
评估脑部供血情况
血流速度测量
斑块分析
通过cta图像可以得到血流速度分布情况, 进而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评价血流动力学状 态。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目的,选 择适当的扫描协议。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确定扫描的范围, 包括颅底至锁骨上区等。
调整扫描参数
根据所选扫描协议,调整扫描 参数,包括层厚、间隔、管电
压和管电流等。
扫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
在CTA图像生成后,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包括重建、去噪、 裁剪等。
分析和报告
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做出诊断报告,并提供相应的治 疗建议。
后处理软件可以对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 。
CTA医学应用
头颈部血管疾病
用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脑卒中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寻 找缺血或出血的原因。
肿瘤诊断
CTA可用于评估肿瘤对血管的影响 ,发现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CTA来评估病 变范围、毗邻结构和血管关系,为 手术计划提供重要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头颈部血管及变异
头颈部动脉血管
颈动脉(双侧)
颈动脉分叉
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为脑部和面部提供血 液供应。
指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 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颈内动脉(双侧)
颈外动脉(双侧)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向内延伸,供应脑部和眼 部血液。
向头部和颈部供血,包括颞浅动脉、上颌动 脉、脑膜中动脉等分支。
介入治疗计划
对于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CTA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如血管 扩张、支架植入等,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
CTA可以评估头颈部血管病变治疗的疗效,如血管狭窄是否 改善、动脉瘤是否消失等,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确定扫描的范围, 包括颅底至锁骨上区等。
调整扫描参数
根据所选扫描协议,调整扫描 参数,包括层厚、间隔、管电
压和管电流等。
扫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
在CTA图像生成后,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包括重建、去噪、 裁剪等。
分析和报告
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做出诊断报告,并提供相应的治 疗建议。
后处理软件可以对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 。
CTA医学应用
头颈部血管疾病
用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脑卒中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寻 找缺血或出血的原因。
肿瘤诊断
CTA可用于评估肿瘤对血管的影响 ,发现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CTA来评估病 变范围、毗邻结构和血管关系,为 手术计划提供重要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头颈部血管及变异
头颈部动脉血管
颈动脉(双侧)
颈动脉分叉
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为脑部和面部提供血 液供应。
指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 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颈内动脉(双侧)
颈外动脉(双侧)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向内延伸,供应脑部和眼 部血液。
向头部和颈部供血,包括颞浅动脉、上颌动 脉、脑膜中动脉等分支。
介入治疗计划
对于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CTA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如血管 扩张、支架植入等,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
CTA可以评估头颈部血管病变治疗的疗效,如血管狭窄是否 改善、动脉瘤是否消失等,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头颈部CTA和其临床应用PPT培训课件
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正常头颈部CTA表现
头颈部常见血管变异
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
Willis环正常变异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后交通 动脉延续为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
CTA 能够准确判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FTP )的存在,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证实一侧A1 段发育不良 与动脉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一侧A1 段发 育不全的情况下,对侧大脑前动脉出现血流量 增加、血流加速、管内压加大等血流动力学 变化,在动脉瘤的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端脑前2/3 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端脑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小脑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沿胼胝 体沟直达胼 胝体压部的 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 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大脑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进入大 脑外侧沟, 在岛叶与颞 叶之间斜向 后上。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①V1(骨外)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上方, 向上进入C6横突孔。
CTA表现
动脉闭塞和重度狭窄,脑组织无密度改变,增强后无强化, 头颈部血管存在动脉硬化,多见超急性期脑梗死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课件
20
大脑中动脉分段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21
大脑后动脉分段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22
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定义: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交通段、两侧大脑后动脉 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23
END !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24
此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8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9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0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1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2
头颈血管的解剖学分 段
(CTA示例)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3
颈内动脉的解剖分段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4
椎动脉的解剖分段
V1段:骨外段 V2段:横突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5
补充图像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6
VR脑血管图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7
MIP脑血管图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8
大脑前动脉分支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9
大脑中动脉分段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头颈血管解剖与分段
CTA重组图像示例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1
头颈血管大体解剖 (属分支图)
CTA头颈血管解剖分段
2
主动脉弓
头臂干
右颈总动脉
右颈外动脉 右颈内动脉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8
三维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
9
三维处理技术-- VR--头颈部血管
10
三维处理技术-- VR及CPR显示颈总A及 其分支,椎A
11
三维处理技术--自动去骨VR
12
一、脑血管病变
13
(一)定义
• 脑血管病变是指脑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本身病变(炎症、血栓、硬化、瘤 样扩张、破裂、发育畸形等)。
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1
前言
•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 要发病原因。
• 检查方法:CT ...常规检查 DSA ...? CTA...? MRA...?
• 头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 旋转、可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 关系,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 价值,并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44
椎动脉解剖
• 正常右侧椎动脉较 左侧稍细;左右椎 动脉横径多为3.6- 5.0mm
• 椎动脉分4段:V1段 -开口至C6入横突孔, V2段-C6-C2横突孔 段,V3段-C1-C2段 较迂曲、可分水平 段和垂直段,V4段寰枕至基底动脉段
女,77岁,头昏5年,右大脑后动脉开口异位于C5
41
女,60岁,反复头昏10年,加重并呕吐1天入院,平扫小脑梗塞 CTA显示右大脑前A开口异位于前交通A与左侧大脑前A共干,右椎A瘤、狭窄
←
42
5、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 • CT显示海绵窦增宽,旁路血管(如眼静
脉增粗)、侧枝血管增多
2
解剖---动脉系统
3
解剖---
动脉系统
CCA--颈总 ICA--颈内 ECA--颈外 VA--椎A ACA--大脑前 MCA--大脑中 PCA--大脑后 BA--基底A
三维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
9
三维处理技术-- VR--头颈部血管
10
三维处理技术-- VR及CPR显示颈总A及 其分支,椎A
11
三维处理技术--自动去骨VR
12
一、脑血管病变
13
(一)定义
• 脑血管病变是指脑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本身病变(炎症、血栓、硬化、瘤 样扩张、破裂、发育畸形等)。
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1
前言
•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 要发病原因。
• 检查方法:CT ...常规检查 DSA ...? CTA...? MRA...?
• 头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 旋转、可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 关系,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 价值,并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44
椎动脉解剖
• 正常右侧椎动脉较 左侧稍细;左右椎 动脉横径多为3.6- 5.0mm
• 椎动脉分4段:V1段 -开口至C6入横突孔, V2段-C6-C2横突孔 段,V3段-C1-C2段 较迂曲、可分水平 段和垂直段,V4段寰枕至基底动脉段
女,77岁,头昏5年,右大脑后动脉开口异位于C5
41
女,60岁,反复头昏10年,加重并呕吐1天入院,平扫小脑梗塞 CTA显示右大脑前A开口异位于前交通A与左侧大脑前A共干,右椎A瘤、狭窄
←
42
5、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 • CT显示海绵窦增宽,旁路血管(如眼静
脉增粗)、侧枝血管增多
2
解剖---动脉系统
3
解剖---
动脉系统
CCA--颈总 ICA--颈内 ECA--颈外 VA--椎A ACA--大脑前 MCA--大脑中 PCA--大脑后 BA--基底A
头颈部CTA及解剖ppt课件
3
+ 扫描前准备 +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造影剂入路选择
+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 存在一点争议:在CTA扫 描时,选择右侧肘静脉还 是左侧肘静脉, 尤其是颈 动脉及肺动脉CTA。
+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 因为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 射,由于左侧无名静脉从 三根毛血管前经过,会有 造影剂浓度过高伪影.
13
胸腹部血管
14
腹部及下肢血管
15
四肢血管
16
+ 容积再现重组(VR): + 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
不同峰值代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 同组织百分比,继而换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 灰阶(或彩色)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的各 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 + 堪称“无创立体解剖”,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放射 学诊断中革命性突破, 它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图像连续等特点,非 常直观,弥补了CT断面图像的不足。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 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 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故对比度很高。
38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39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 扫描前准备 +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造影剂入路选择
+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 存在一点争议:在CTA扫 描时,选择右侧肘静脉还 是左侧肘静脉, 尤其是颈 动脉及肺动脉CTA。
+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 因为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 射,由于左侧无名静脉从 三根毛血管前经过,会有 造影剂浓度过高伪影.
13
胸腹部血管
14
腹部及下肢血管
15
四肢血管
16
+ 容积再现重组(VR): + 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
不同峰值代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 同组织百分比,继而换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 灰阶(或彩色)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的各 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 + 堪称“无创立体解剖”,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放射 学诊断中革命性突破, 它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图像连续等特点,非 常直观,弥补了CT断面图像的不足。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 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 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故对比度很高。
38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39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头颈部CTA学习讲座PPT课件
• 双侧颈总动脉软斑块并管腔狭窄。
• 右侧颈总动脉末段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颈外动脉自支架窗穿出; • 左侧颈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左侧椎动脉闭塞,闭塞段以远与左锁骨下动脉间形成侧支;右侧颈内动 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 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与左侧颈外动脉间侧支形成
左锁骨下动脉中段闭塞,侧支形成
CTA扫描方式
常规扫描 Neuro DSA(脑血管减影) DE (双能量)去骨扫描方式
三种扫描方式对延迟时间的把握均较严格,均可 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扫描技术,确保在靶血管内 对比剂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早于峰值期扫描,远 端分支显示不好,晚于峰值期扫描,静脉显影。
常规扫描方式
定位像扫描后,直接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于 动脉峰值期启动扫描;
CTA检查目的: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病史摘要】女,50岁。癫痫发作。 【MSCT表现】重组图像示右侧大脑后动脉供血为主的动静脉畸形,其内可 见钙化。
术 前
【病史摘要】男,55岁,右面部麻木,头胀痛半年,期间偶有癫痫发作。 【MSCT表现】右侧大脑半球内片状略高密度灶 ,增强扫描病灶为血管 样强化。
术 前
【MSCTA表现】大脑中、后动脉共同参与供血的动静脉畸形 。
术 后
一期手术:参与AVM供血的大脑中动脉部分分支栓塞术后(箭头为栓塞 物)。
烟雾病
又称Moyamoya病; 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慢性进行性 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特征性的颅底异常血管网 形成的脑血管疾病,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DSA图像上形似 “烟雾”,故称烟雾病;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型:先天性儿童以脑缺血为主要临 床表现;后天性成人患者以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颈动脉CTAppt课件
.
38
动脉瘤
.
39
病例
刘XX,男,72岁,发现结肠癌1月,发现右 侧颈部囊性变,彩超怀疑右侧颈部淋巴结 囊变
.
40
病例
右侧颈总动脉远端动脉硬化基础
上的真性动脉瘤,血栓为主。
.
41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动脉疾病,阶 段性侵犯主动脉以及主要分支和肺动脉, 好发青壮年,女性多发,以主动脉分支 开口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 颈动脉,椎动脉,肾动脉
.
14
.
15
颈部动脉血管的解剖和变异
.
16
临床应用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动脉瘤 大动脉炎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夹层 颈部肿瘤与颈动脉关系
.
17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 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斑 块脱落可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质的低灌 注改变,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 常;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是颈动脉粥样 硬化的危险因素。 组织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4类:粥样组 织,富含胶原组织,内皮增生,血栓样组织。
.
18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 塞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
60%以上的脑缺血病人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
长期慢性缺血造成脑损害,引起头昏、视力 下降、智力下降等;
TIA——头昏目眩,一侧眼暂时性发黑,四 肢发麻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常于 24小时内恢复
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及语言功能的障碍等。
.
3
颈部CTA后处理技术
右侧颈动脉曲面 重组图像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头颈部CTA及解剖ppt课件
3
+ 扫描前准备 +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造影剂入路选择
+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 存在一点争议:在CTA扫 描时,选择右侧肘静脉还 是左侧肘静脉, 尤其是颈 动脉及肺动脉CTA。
+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 因为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 射,由于左侧无名静脉从 三根毛血管前经过,会有 造影剂浓度过高伪影.
24
Fischer 1938
5分法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1后膝段(终末段 )
C6眼段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5床段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C2岩段
C1颈段
颈内段
全程
逆血流方向
顺血流方向
17
18
18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9
+ 颈部血管
20
胸、腹部血管
21
+ 1、大基底脑中动脉 + 2、大动脑前动脉
脉
+ 3、椎基底动脉及
大脑椎后动脉Biblioteka 颈动内脉动 脉
22
脑内动脉分支
大脑前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脉 或眶动脉
颈内动 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
脉
脑膜支
7
7
头颈部CTA图像
8
8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
+ 扫描前准备 +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造影剂入路选择
+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 存在一点争议:在CTA扫 描时,选择右侧肘静脉还 是左侧肘静脉, 尤其是颈 动脉及肺动脉CTA。
+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 因为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 射,由于左侧无名静脉从 三根毛血管前经过,会有 造影剂浓度过高伪影.
24
Fischer 1938
5分法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1后膝段(终末段 )
C6眼段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5床段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C2岩段
C1颈段
颈内段
全程
逆血流方向
顺血流方向
17
18
18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9
+ 颈部血管
20
胸、腹部血管
21
+ 1、大基底脑中动脉 + 2、大动脑前动脉
脉
+ 3、椎基底动脉及
大脑椎后动脉Biblioteka 颈动内脉动 脉
22
脑内动脉分支
大脑前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脉 或眶动脉
颈内动 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
脉
脑膜支
7
7
头颈部CTA图像
8
8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
头颈部CTA课件ppt课件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如何抑制上墙静脉造影剂伪影
10秒 内完成 注射 适当降 低压力, 防止静 脉回流
讨论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西门子64排CT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患者准备:
1、右手肘静脉打好留置针(18G)
2、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物,如项链、耳环、假牙等
3、患者仰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将头颅摆正,并告知 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禁止进行吞咽动作(吞口水) 且告知患者造影剂注射时会浑身发热,喉咙发干, 想咳,均属正常现象,不要紧张,要忍住不要动 不要咳,如留置针处疼痛难忍要示意医务人员。
头颅CTA监测点
头颈部CTA监测点
取主动脉起始部左上1/4处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扫描: 画好兴趣区域后,扫描同时推注造
影剂 一般头颈部CTA可之用50~60ml造影剂,
头颅因不用担心上腔静脉伪影干扰, 可适量增加药量。
头颈部CTA后重建
重建原则: 所有图像的后处理都遵循互补原则。及在一张图上被遮 挡的部分要在另一张图上显示。 尽量暴漏病变,及尽可能多的把病变显示出来!
VR图像
曲面及拉பைடு நூலகம்相
便于观察狭 窄,斑块及 狭窄程度及 距离主动脉 弓的距离
MIP图像
MIP图像
与VR相 互印证便 于诊断
内右 侧 颈
总右 颈
干头 臂
血管名称
脉右 侧 椎 动
左 颈 总
左 侧 颈 脉 内左 侧 椎 动
下左 锁 骨
段海 绵 窦 内
段岩 骨
血管名称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虹 吸 部
头颈部CTA PPT
便于观察狭 窄,斑块及 狭窄程度及 距离主动脉 弓的距离
MIP图像
MIP图像
与VR相 互印证便 于诊断
血管名称
右
侧
左
颈 内 右 颈 总
右 侧 椎 动 脉
侧 颈 内 左 侧 椎
动
脉
左
颈
头
总
臂 干
左 锁
骨
下
血管名称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海 绵 窦
虹 吸 部
内
段
岩 骨 段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头颈部CTA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定位: 将内定位线对准胸骨中间,差不多乳头的位置
试管: 护士示意连接好高压注射器后进行试推,压力选取4~5ML/S, 药量1ml,盐水15ml (公式:体重×0.9=药量(在此基础上再加5~10ml)体重×0.9÷12= 压力)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颅CTA监测点
头颈部CTA监测点
取主动脉起始部左上1/4处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颈部CTA后重建
重建原则: 所有图像的后处理都遵循互补原则。及在
一张图上被遮挡的部分要在另一张图上显示。 尽量暴漏病变,及尽可能多的把病变显
示出来!
VR图像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曲面及拉直相
MIP图像
MIP图像
与VR相 互印证便 于诊断
血管名称
右
侧
左
颈 内 右 颈 总
右 侧 椎 动 脉
侧 颈 内 左 侧 椎
动
脉
左
颈
头
总
臂 干
左 锁
骨
下
血管名称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海 绵 窦
虹 吸 部
内
段
岩 骨 段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头颈部CTA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定位: 将内定位线对准胸骨中间,差不多乳头的位置
试管: 护士示意连接好高压注射器后进行试推,压力选取4~5ML/S, 药量1ml,盐水15ml (公式:体重×0.9=药量(在此基础上再加5~10ml)体重×0.9÷12= 压力)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颅CTA监测点
头颈部CTA监测点
取主动脉起始部左上1/4处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头颈部CTA后重建
重建原则: 所有图像的后处理都遵循互补原则。及在
一张图上被遮挡的部分要在另一张图上显示。 尽量暴漏病变,及尽可能多的把病变显
示出来!
VR图像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曲面及拉直相
头颈部CTA课件ppt课件
扫描: 选取相应协议扫描,然后划线监测位置及扫描范围,监 测阈值设为120
最新版整理ppt
4
头颅CTA监测点
头颈部CTA监测点
取主动脉起始部左上1/4处
最新版整理ppt
5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扫描: 画好兴趣区域后,扫描同时推注造
影剂 一般头颈部CTA可之用50~60ml造影剂,
头颅因不用担心上腔静脉伪影干扰, 可适量增加药量。
最新版整理ppt
6
头颈部CTA后重建
重建原则: 所有图像的后处理都遵循互补原则。及在一张图上被遮 挡的部分要在另一张图上显示。 尽量暴漏病变,及尽可能多的把病变显示出来!
最新版整理ppt
7
VR图像
最新版整理ppt
8
曲面及拉直相
便于观察狭 窄,斑块及 狭窄程度及 距离主动脉 弓的距离
最新版整理ppt
西门子64排CT
头颈部CTA扫描
最新版整理ppt
1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患者准备:
1、右手肘静脉打好留置针(18G)
2、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物,如项链、耳环、假牙 等
3、患者仰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将头颅摆正,并告 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禁止进行吞咽动作(吞口水) 且告知患者造影剂注射时会浑身发热,喉咙发干, 想咳,均属正常现象,不要紧张,要忍住不要动 不要咳,如留置针处疼痛难忍要示意医务人员。
9
MIP图像
最新版整理ppt
10
MIP图像
与VR相 互印证便 于诊断
最新版整理ppt
11
血管名称
右
侧
左
颈 内 右 颈 总
右 侧 椎 动 脉
侧 颈 内 左 侧 椎
动
脉
最新版整理ppt
4
头颅CTA监测点
头颈部CTA监测点
取主动脉起始部左上1/4处
最新版整理ppt
5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扫描: 画好兴趣区域后,扫描同时推注造
影剂 一般头颈部CTA可之用50~60ml造影剂,
头颅因不用担心上腔静脉伪影干扰, 可适量增加药量。
最新版整理ppt
6
头颈部CTA后重建
重建原则: 所有图像的后处理都遵循互补原则。及在一张图上被遮 挡的部分要在另一张图上显示。 尽量暴漏病变,及尽可能多的把病变显示出来!
最新版整理ppt
7
VR图像
最新版整理ppt
8
曲面及拉直相
便于观察狭 窄,斑块及 狭窄程度及 距离主动脉 弓的距离
最新版整理ppt
西门子64排CT
头颈部CTA扫描
最新版整理ppt
1
头颈部CTA扫描方法
患者准备:
1、右手肘静脉打好留置针(18G)
2、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物,如项链、耳环、假牙 等
3、患者仰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将头颅摆正,并告 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禁止进行吞咽动作(吞口水) 且告知患者造影剂注射时会浑身发热,喉咙发干, 想咳,均属正常现象,不要紧张,要忍住不要动 不要咳,如留置针处疼痛难忍要示意医务人员。
9
MIP图像
最新版整理ppt
10
MIP图像
与VR相 互印证便 于诊断
最新版整理ppt
11
血管名称
右
侧
左
颈 内 右 颈 总
右 侧 椎 动 脉
侧 颈 内 左 侧 椎
动
脉
《头颈部CTA》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7
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
M1段(水平段、眶后段):起始部至外侧沟以前
M2段(回转段、岛叶段):弧形环绕岛叶前端进入外侧沟
M3段(侧裂段、外侧沟段):分为眶额动脉和额顶升动脉, 后者又分中央沟动脉、中央前沟动脉和中央后沟动脉,合称 为蜡台动脉
M4段(分叉段):外侧沟上端至分出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顶后动脉处;
头颈部CTA及应用
精选课件ppt
1
头颈部CTA
☺ 检查方法
☺ 头颈部动脉解剖
☺ 图像展示
☺ 临床应用
精选课件ppt
2
检查方法
☺ 检查方法: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 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进行快速扫描, 获得的数据再经各种计算机后处理,得到相 应的血管图像
☺ 优势:无创,价廉,方便易行,几乎无危险, 患者容易接受
精选课件ppt
3
头颈部动脉解剖
❖ C1:颈段
❖ C2:岩段
❖ C3:破裂孔段
❖ C4:海绵窦段
❖ C5:床突段
❖ C6:眼段
精❖选课C件7:pp交t 通段
4
头颈部动脉解剖
精选课件ppt
5
颈内动脉系统
精选课件ppt
6
大脑前动脉的行程及分段
A1段(水平段)起始部向前内经视交叉背面 至前交通动脉。 A2段(上行段)至胼胝体膝下方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 A4段(胼周段)扣带沟内 A5段(终末段)即楔前动脉
☺ V3段(寰椎段),从V2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 至寰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 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行 一小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
☺ V5段(颅内段),入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平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通常所说的CTA是指CT动脉成像及CT静脉成像技 术。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CT动脉成像。
2
基本原理: CT血管成像技术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 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 峰期(理想状态是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内血 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处于平台期) 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 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 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大脑后动脉
基 底
动 脉
22
脑内动脉分支
颈内动 脉
椎动脉
基底动 脉
大脑前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脉 或眶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
脉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堪称“无创立体解剖”,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放射学诊断中革 命性突破, 它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图像连续等特点,非常直观,弥 补了CT断面图像的不足。
17
主动脉, 肾动脉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
18
18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9
颈部血管 20
胸、腹部血管
21
颅内动脉解剖
1、大脑中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椎基底动脉及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 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 故对比度很高。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自颈部 向上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外口入
颅,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又称颈段)行程直,位 置深,全程无分支;
颅内段行径弯曲,毗邻复杂,分
支多。
24
Fischer 1938
5分法
C1后膝段(终末段 )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13
胸腹部血管
14
腹部及下肢血管
15
四肢血管
16
容积再现重组(VR):
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不同峰值代 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同组织百分比,继而换 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灰阶(或彩色)及不同的透明三维 显示容积内的各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小脑支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胼胝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动
脉)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 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23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
7
7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图像
8
8
图像常用的后处理方法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 是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再对某些
标线、标定的重组线所指定的组织进行冠状、失状位及任 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
9
MPR显示胸主动脉
10
曲面重建:是一种特殊的MPR, 首先应用于血管病变,是将不在 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 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数据重建, 获得沿曲面拉直展开的图像。
选择高浓度造影剂 (320,370, 350) 药量:64排CT及以上:40-50ml
16排CT:90ml造影剂 注射速率:4-5ml/sec,右肘前臂静脉注射 ROI(region of interest) , 即 感 兴 趣 区 或
tracker/locator 设置在主动 脉弓下降主动 脉一侧 ,100-150 阈值,自动最短延迟时间
头颈部血管CTA
1
CT血管成像技术
定义:CTA(CT angiography)是以螺旋CT尤其是多 层螺旋CT(MDCT)扫描成像为基础,通过血管注射对 比剂,以达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动脉和静脉)为目 的的一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
广义,CTA包括CT动脉成像技术(CTA)、CT静脉成像 技术(CTV)及CT微循环成像技术(CT灌注 CTP)。
3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素
扫描前准备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素
造影剂入路选择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存 在 一 点 争 议 : 在 CTA 扫 描 时 , 选择右侧肘静脉还是左侧肘静 脉, 尤其是颈动脉及肺动脉 CTA。
颈内段 逆血流方向 缺乏明确的标志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全程
顺血流方向
解剖分界明确
25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 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 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 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 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因为 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射,由于 左侧无名静脉从三根毛血管前 经过,会有造影剂浓度过高伪 影.
5
5
影响CTA血管成像质量要素
1.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浓度选择: 对比剂浓度:320/350或370Img/ml 对比剂注射速率:3-4ml/s、 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间: 颅脑18-20s, 颈动脉10-15s, 主动脉20-25s, 门静脉50-55s, 下腔静脉60-70s。 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病人血管的个体差异及扫描医师的经验及设置。
2 .扫描参数的选择: 扫描采集层厚2-3mm,螺距3或3.5,扫描时尽量可能缩
小扫描野,以免影响分辨率;扫描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 0.5或1 3.后处理技术: 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重组(VR)、表面遮蔽显示(SSD)、仿真内镜显示(VE)。
6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 注射参数
2
基本原理: CT血管成像技术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 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 峰期(理想状态是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内血 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处于平台期) 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 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 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大脑后动脉
基 底
动 脉
22
脑内动脉分支
颈内动 脉
椎动脉
基底动 脉
大脑前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脉 或眶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
脉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堪称“无创立体解剖”,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放射学诊断中革 命性突破, 它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图像连续等特点,非常直观,弥 补了CT断面图像的不足。
17
主动脉, 肾动脉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
18
18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9
颈部血管 20
胸、腹部血管
21
颅内动脉解剖
1、大脑中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椎基底动脉及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 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 故对比度很高。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自颈部 向上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外口入
颅,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又称颈段)行程直,位 置深,全程无分支;
颅内段行径弯曲,毗邻复杂,分
支多。
24
Fischer 1938
5分法
C1后膝段(终末段 )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13
胸腹部血管
14
腹部及下肢血管
15
四肢血管
16
容积再现重组(VR):
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不同峰值代 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同组织百分比,继而换 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灰阶(或彩色)及不同的透明三维 显示容积内的各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小脑支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胼胝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动
脉)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 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23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
7
7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图像
8
8
图像常用的后处理方法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 是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再对某些
标线、标定的重组线所指定的组织进行冠状、失状位及任 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
9
MPR显示胸主动脉
10
曲面重建:是一种特殊的MPR, 首先应用于血管病变,是将不在 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 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数据重建, 获得沿曲面拉直展开的图像。
选择高浓度造影剂 (320,370, 350) 药量:64排CT及以上:40-50ml
16排CT:90ml造影剂 注射速率:4-5ml/sec,右肘前臂静脉注射 ROI(region of interest) , 即 感 兴 趣 区 或
tracker/locator 设置在主动 脉弓下降主动 脉一侧 ,100-150 阈值,自动最短延迟时间
头颈部血管CTA
1
CT血管成像技术
定义:CTA(CT angiography)是以螺旋CT尤其是多 层螺旋CT(MDCT)扫描成像为基础,通过血管注射对 比剂,以达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动脉和静脉)为目 的的一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
广义,CTA包括CT动脉成像技术(CTA)、CT静脉成像 技术(CTV)及CT微循环成像技术(CT灌注 CTP)。
3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素
扫描前准备 扫描启动时间选择 扫描时长与循环时间的匹配 造影剂总量控制和注射速率匹配 造影剂入路选择
4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素
造影剂入路选择
当我们再谈论注射参数时,存 在 一 点 争 议 : 在 CTA 扫 描 时 , 选择右侧肘静脉还是左侧肘静 脉, 尤其是颈动脉及肺动脉 CTA。
颈内段 逆血流方向 缺乏明确的标志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全程
顺血流方向
解剖分界明确
25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 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 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 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 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建议从右侧肘静脉注射,因为 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射,由于 左侧无名静脉从三根毛血管前 经过,会有造影剂浓度过高伪 影.
5
5
影响CTA血管成像质量要素
1.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浓度选择: 对比剂浓度:320/350或370Img/ml 对比剂注射速率:3-4ml/s、 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间: 颅脑18-20s, 颈动脉10-15s, 主动脉20-25s, 门静脉50-55s, 下腔静脉60-70s。 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病人血管的个体差异及扫描医师的经验及设置。
2 .扫描参数的选择: 扫描采集层厚2-3mm,螺距3或3.5,扫描时尽量可能缩
小扫描野,以免影响分辨率;扫描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 0.5或1 3.后处理技术: 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重组(VR)、表面遮蔽显示(SSD)、仿真内镜显示(VE)。
6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 注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