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镀膜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两个靶并联用一台电源难以使两个靶都 处于最佳状态,影响电源寿命,降低膜层质量。 E)所谓“双跑道靶”是将靶面加宽(例如 由140mm加大到220mm)磁场作相应改变, 放电时形成两个放电区,这与双靶并联无 本质差别,放电不稳定,影响电源寿命,降 低膜层质量,基片上膜层不均匀区加大。
E)避免弧光放电
• 光强度正比于激发态密度n*和相应的mn 跃迁机率P
• 特征光谱
荷能粒子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
1、产生的效应
• 表面粒子发射:电子、中性原子与分子、正离 子和负离子、气体分子解吸、气体分解发射、 射线(光)、入射粒子的背散射、
一、引言
荷能粒子(例如氩离子)轰击固体表
面,引起表面各种粒子,如原子、分子 或团束从该物体表面逸出的现象称“溅 射”。在磁控溅射镀膜中,通常是应用 氩气电离产生的正离子轰击固体(靶), 溅出的中性原子沉积到基片(工件)上, 形成膜层,磁控溅射镀膜具有“低温” 和“快速”两大特点。
1、溅射镀膜技术是真空镀膜技术中应用 最广的正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之一
• 2002年豪威公司在国内首次引进PEM控 制系统,自行安装调试,成功的应用于多层 光学膜的研发工作中.
二、气体放电某些特性
在一般的溅射装置中,在真空室内辉光放电形 成并加速正离子,应熟悉气体放的某些电特性 1、辉光放电巴刑曲线--绝缘间隙的选取
放电气体压力P与电极之间距离d的乘积p.d对 辉光放电压U的影响,相对应的曲线称巴刑曲线, 该曲线所展示的规律称巴刑定律
3、国内发展情况
• 1982年以后,范毓殿、王怡德及李云奇 等先后发表了有关平面磁控溅射靶设计 方面的论文报告
• 1985年后,各类小型平面磁控溅射镀膜 机问世
• 1995-1996年豪威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 和材料研制出大型ITO磁控溅射镀膜系统 (含射频溅射制备二氧化硅膜的装置和功 能)
Baidu Nhomakorabea
• 1996年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研制出大型 ITO磁控溅射镀膜镀膜系统
• 用大功率启动新靶,材料表面出气,局 部真空变坏
• 直流溅射情况,靶面有不良导体形成 • 靶设计、安装不当,及在运用过程中受
力、受热引起的机械变形,造成的局部 击穿
3、辉光放电区电位分布---靶-基距
(1)阿斯顿暗区 (2)阴极暗区,克罗克斯暗区(3) 负辉区
(4)法拉第暗区 (5)正辉柱 (6)阳极暗区 (7) 阳极辉柱
• 工 业 上 , 德 国 Leybold 的 孪 生 靶 ( TwinMag® ) 系 统 是 其 典 型 代 表 , 已 于 1994年正式投入生产。
2、发展概况(4)
• 1986年Window发明了非平衡溅射 (Closed-fied unbalanced magnetron spattering, CFUMS),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V(BREAKDOWN)(volts)
.DISTANCE(Torr-cm)
• 溅射镀膜中放电气体压力通常选P=1x10-2 至5x10-4Torr,工作点选在左半支曲线, 对于相邻的相互绝缘的两个导体,要求 有足够高的耐击穿电压U,相互之间距离 不宜太大,d=1.5--3.0mm
2、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提倡“一 拖二
辉光放电中靶电压与靶电流关系曲线称 靶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压 V/N
V VB
P=133Pa(Ne) 汤森放电
异常辉光
正常辉光 弧光
电流密度 J/(A·cm )
A) 伏安特性曲线,分几段:
• 电压很小时,只有很小电流通过: • 加大电压进入汤生放电区; • “雪崩”,进入“正常辉光放电区”
• 离子轰击区覆盖整个阴极表面,再增加 功率进入“非正常辉光放电区”,溅射 工艺的工作点选在此区:
• 196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采用10米的连续 溅射镀膜装置镀制集成电路的鉭膜,首 次实现溅射镀膜产业化。
• 1970年圆柱磁控溅射阴极获得工业应用
2、发展概况(3)
• 1980年前后,提出脉冲单靶磁控溅射、中 频单靶磁控溅射,发展为中频双靶磁控溅 射。
• 双靶磁控溅射(Dual Magnetron Sputtering)的方法的最早专利是 Kirchhoff 等1986年申请的
• 1997年豪威公司开展中频双靶反应溅射 制备二氧化硅膜工艺与设备研究。
• 1999年豪威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国际 上首次研制成功中频双靶反应溅射制备 二氧化硅膜与氧化铟锡膜在线联镀装置 投入生产。
• 1999年北京仪器厂设计中频反应磁控溅 射双靶
• 2000年和2001年豪威公司先后研制出两 条新的大型中频双靶反应溅射制备二氧 化硅膜与氧化铟锡膜在线联镀装置并投 入生产.
• 阴极暗区宽度一般为1-2cm,镀膜设备中 阴极与基片距离大多5-10cm,可知两极 间只存在阴极暗区和负辉区,尽量减小 极间距离(靶-基距),获得尽量高的镀 膜速率。
• 阴极暗区边缘的电位几乎接近阳极电位, 相当于在辉光放电时,等离子体将阳极 推到阴极暗区边缘,此时真正的阳极在 哪里并不重要。
2、发展概况(1)
• 1842年Grove发现阴极溅射现象 • 1877年将二极溅射技术用于镀制反射镜。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采用二极溅射技术镀
制金膜作为导电底层 • 以后出现射频溅射、三极溅射和磁控溅
射。
2、发展概况(2)
• 1936年和1940年Penning相继发明圆柱和 圆筒磁控溅射阴极。-- Penning放电、 Penning规、Penning离子源相继出现
• 阳极位置只影响击穿电压。
4、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光与PEM
• 等离子体特点:
• 等离子体内的基本过程 • 电离过程
• (3)式描述了快电子离过程,能电量由 电子提供
• (4)式表示了光电离过程,能电h量 由光子提供
• 激发、退激发及中和过程
• 退激发过程的能态跃迁释放能量---发光
• 继续增加功率,达到新的击穿,进入低 电压大电流的“弧光放电区”
B) 靶的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与哪些因 素有 关?
• 靶的几何形状、尺寸,零部件安装精 度,受力或热引起的变形
• 靶电极材料及表面状态(污染、光洁 度等)
• 靶区气体压力及组分
•
C) 没有完全相同的靶,任何两个靶的伏安 特性曲线不可能完全相同
E)避免弧光放电
• 光强度正比于激发态密度n*和相应的mn 跃迁机率P
• 特征光谱
荷能粒子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
1、产生的效应
• 表面粒子发射:电子、中性原子与分子、正离 子和负离子、气体分子解吸、气体分解发射、 射线(光)、入射粒子的背散射、
一、引言
荷能粒子(例如氩离子)轰击固体表
面,引起表面各种粒子,如原子、分子 或团束从该物体表面逸出的现象称“溅 射”。在磁控溅射镀膜中,通常是应用 氩气电离产生的正离子轰击固体(靶), 溅出的中性原子沉积到基片(工件)上, 形成膜层,磁控溅射镀膜具有“低温” 和“快速”两大特点。
1、溅射镀膜技术是真空镀膜技术中应用 最广的正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之一
• 2002年豪威公司在国内首次引进PEM控 制系统,自行安装调试,成功的应用于多层 光学膜的研发工作中.
二、气体放电某些特性
在一般的溅射装置中,在真空室内辉光放电形 成并加速正离子,应熟悉气体放的某些电特性 1、辉光放电巴刑曲线--绝缘间隙的选取
放电气体压力P与电极之间距离d的乘积p.d对 辉光放电压U的影响,相对应的曲线称巴刑曲线, 该曲线所展示的规律称巴刑定律
3、国内发展情况
• 1982年以后,范毓殿、王怡德及李云奇 等先后发表了有关平面磁控溅射靶设计 方面的论文报告
• 1985年后,各类小型平面磁控溅射镀膜 机问世
• 1995-1996年豪威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 和材料研制出大型ITO磁控溅射镀膜系统 (含射频溅射制备二氧化硅膜的装置和功 能)
Baidu Nhomakorabea
• 1996年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研制出大型 ITO磁控溅射镀膜镀膜系统
• 用大功率启动新靶,材料表面出气,局 部真空变坏
• 直流溅射情况,靶面有不良导体形成 • 靶设计、安装不当,及在运用过程中受
力、受热引起的机械变形,造成的局部 击穿
3、辉光放电区电位分布---靶-基距
(1)阿斯顿暗区 (2)阴极暗区,克罗克斯暗区(3) 负辉区
(4)法拉第暗区 (5)正辉柱 (6)阳极暗区 (7) 阳极辉柱
• 工 业 上 , 德 国 Leybold 的 孪 生 靶 ( TwinMag® ) 系 统 是 其 典 型 代 表 , 已 于 1994年正式投入生产。
2、发展概况(4)
• 1986年Window发明了非平衡溅射 (Closed-fied unbalanced magnetron spattering, CFUMS),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V(BREAKDOWN)(volts)
.DISTANCE(Torr-cm)
• 溅射镀膜中放电气体压力通常选P=1x10-2 至5x10-4Torr,工作点选在左半支曲线, 对于相邻的相互绝缘的两个导体,要求 有足够高的耐击穿电压U,相互之间距离 不宜太大,d=1.5--3.0mm
2、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提倡“一 拖二
辉光放电中靶电压与靶电流关系曲线称 靶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压 V/N
V VB
P=133Pa(Ne) 汤森放电
异常辉光
正常辉光 弧光
电流密度 J/(A·cm )
A) 伏安特性曲线,分几段:
• 电压很小时,只有很小电流通过: • 加大电压进入汤生放电区; • “雪崩”,进入“正常辉光放电区”
• 离子轰击区覆盖整个阴极表面,再增加 功率进入“非正常辉光放电区”,溅射 工艺的工作点选在此区:
• 196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采用10米的连续 溅射镀膜装置镀制集成电路的鉭膜,首 次实现溅射镀膜产业化。
• 1970年圆柱磁控溅射阴极获得工业应用
2、发展概况(3)
• 1980年前后,提出脉冲单靶磁控溅射、中 频单靶磁控溅射,发展为中频双靶磁控溅 射。
• 双靶磁控溅射(Dual Magnetron Sputtering)的方法的最早专利是 Kirchhoff 等1986年申请的
• 1997年豪威公司开展中频双靶反应溅射 制备二氧化硅膜工艺与设备研究。
• 1999年豪威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国际 上首次研制成功中频双靶反应溅射制备 二氧化硅膜与氧化铟锡膜在线联镀装置 投入生产。
• 1999年北京仪器厂设计中频反应磁控溅 射双靶
• 2000年和2001年豪威公司先后研制出两 条新的大型中频双靶反应溅射制备二氧 化硅膜与氧化铟锡膜在线联镀装置并投 入生产.
• 阴极暗区宽度一般为1-2cm,镀膜设备中 阴极与基片距离大多5-10cm,可知两极 间只存在阴极暗区和负辉区,尽量减小 极间距离(靶-基距),获得尽量高的镀 膜速率。
• 阴极暗区边缘的电位几乎接近阳极电位, 相当于在辉光放电时,等离子体将阳极 推到阴极暗区边缘,此时真正的阳极在 哪里并不重要。
2、发展概况(1)
• 1842年Grove发现阴极溅射现象 • 1877年将二极溅射技术用于镀制反射镜。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采用二极溅射技术镀
制金膜作为导电底层 • 以后出现射频溅射、三极溅射和磁控溅
射。
2、发展概况(2)
• 1936年和1940年Penning相继发明圆柱和 圆筒磁控溅射阴极。-- Penning放电、 Penning规、Penning离子源相继出现
• 阳极位置只影响击穿电压。
4、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光与PEM
• 等离子体特点:
• 等离子体内的基本过程 • 电离过程
• (3)式描述了快电子离过程,能电量由 电子提供
• (4)式表示了光电离过程,能电h量 由光子提供
• 激发、退激发及中和过程
• 退激发过程的能态跃迁释放能量---发光
• 继续增加功率,达到新的击穿,进入低 电压大电流的“弧光放电区”
B) 靶的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与哪些因 素有 关?
• 靶的几何形状、尺寸,零部件安装精 度,受力或热引起的变形
• 靶电极材料及表面状态(污染、光洁 度等)
• 靶区气体压力及组分
•
C) 没有完全相同的靶,任何两个靶的伏安 特性曲线不可能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