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及解释
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及解释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语言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文章中起到了衔接句子的作用。
文言文常用的虚词有“之、乎、者、耳、也、而、其、以、矣”等等。
虚词虽小,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解析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
首先是“之”,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非常广泛,常常用在表示对象的地方,例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里的“之”代表的就是“天”和“地”。
而有些情况下,“之”也可以代替动词,例如:“以战之后,世宁以太平。
”这里的“之”就代表着“后”。
接下来是“乎”,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例如:“呜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的“乎”就表示了感叹的语气。
然后是“者”,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通常用来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并且常常和“之”一起使用。
例如:“天下莫非长安者也。
”这里的“者”表示的就是“长安这个地方”。
再来是“耳”,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结束语的意思,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的“耳”表示的就是这是作者的结束语。
然后是“也”,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转折的作用,例如:“有人生而贵,有人生而富,有人生而贫,有人生而贱,此命也。
”这里的“也”表示的就是一个转折。
接下来是“而”,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并列的关系,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里的“而”表示的就是并列的关系。
然后是“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代替前面的某个成分,例如:“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里的“其”代表的就是“万里”。
最后是“以”和“矣”,这两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语气的作用。
例如:“悠悠我心,洒落黄沙。
”这里的“以”表示的就是一种感叹的语气。
而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这句话中,“矣”则表示感叹和着重的语气。
总之,文言文虚词虽小,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这些常用的虚词,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音序排列: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一、而(ér)连词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
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
前后关系及形式为: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
如:(1)温故而知新。
(《论语》)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如:(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二、夫(fú)(一)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的一方。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资料八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一、虚词“之”的用法和文中举例1、代词A、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她)们”a或置酒而招之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曰d走送之e乃记之而去。
f名之者谁B、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a弗怠之b心乐之c乃记之而去。
2、助词A、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d虽有千里之能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f益慕圣贤之道g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h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i盖余之勤且艰若此j此则前人之述备矣k岳阳楼之大观也l览物之情m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n山之僧智仙也o山间之朝暮也。
p醉翁之意不在酒,q山间之四时也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s宴酣之乐t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u曝(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v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w余之游将自此始B、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a当余之从师也b无鲜肥滋味之享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满井之游也。
e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f而城居者未之知也C、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
a久之,目似瞑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用于倒装句中a马之千里者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有其君。
c何陋之有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二、虚词“以”的用法和文中举例1、介词A是介绍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境过清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以中有足乐者e以其境过清B是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按照”“依靠”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b忘怀得失,以此至终。
八年级语文下册常用文言虚词。掌握常用文言虚词,阅读稳拿高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常用文言虚词。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阅读稳拿高分一、其(一)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们”“他(她)的”“他(她)们的”。
如“得其船”(《桃花源记》)3、代事,代物,可译为“它”“它们”“它们的”。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不知其几千里也”(《马说》);“其视下也”(《北冥有鱼》)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那”“那样”。
如“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
如“其真无马邪”(《马说》);“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连词:表选择关系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二、虽连词:(一)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先让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尽管”。
如“虽有千里之能”(《马说》);“虽有嘉肴”(《虽有嘉肴》);“虽有至道”(《虽有嘉肴》)(二)用于假设关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就是”。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故虽有名马”(《马说》)三、者(一)代词:可译为“……的”“……的人”“……的情况”“……的原因”等。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同游者”(《小石潭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高者挂罥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助词:引出判断、陈述、原因等,可不译。
如“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四、则连词(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如“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二)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就”。
语文版八年级下文言文 实词虚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离别,告别单独,独自(《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不要(《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
)而已,用语句末,相当于“了,罢了”《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表示疑问,可译为“哪,哪里”。
(《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表示疑问,可译为“哪,哪里”。
(《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是日更定是:这②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拏一小船拏:撑④上下一白一白:全白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独自⑥雾凇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客此客:客居⑩及下船及:等到(11)惟长堤一痕惟:只(12) 铺毡对坐对坐:相对而坐公输》总复习要点【多音字】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一词多义】1、子:子墨子闻之先生愿借子杀之您2、说:公输盘不说(yuè)通“悦”,高兴请说之陈述、解说3、已:胡不已乎停止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4、类:不可谓知类(类推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虚词】为:替;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作为;子墨子解带为城是;必为有窃疾矣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代词,这件事;请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宋何罪之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主谓短语变成偏正短语,然后充当句子成分。
不译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用来;将以攻宋认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特殊句式】1、夫子何命焉为? (疑问句)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 (倒装句)宋国有什么罪过呢?3、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4、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6、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年级下册文言分类复习(文言虚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分类复习(文言虚词)(一)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五柳先生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3、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5、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6、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7、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不译9、执策而临之它10、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11、走送之代指书12、益慕圣贤之道的1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14、无鲜肥滋味之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8、心乐之代指水声19、乃记之而去这地方20、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22、前人之述备矣的23、名之者谁代指亭子它24、山之僧智仙也助词,的25、醉翁之意不在酒的2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2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8、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9、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30、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3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32、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33、如脱笼之鹄助词,的(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表推测语气词,大概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7、鸣之而不通通其意代词,它的8、或遇其叱咄他9、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10、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词,“恐怕”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2、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3、以其境过清它的14、增其旧制它的15、其喜洋洋者矣那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7、其西南诸峰它的18、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以之为:把它作为)2、以此自终介词,用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连词,来。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实词虚词复习
《与朱元思书》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今义: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
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人教版八下语文常用文言虚词归类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之”1.心乐之.代词,...代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或“水声”。
2.乃记之.而去代词,这里的景致!3.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之乐”,即欣赏山水而产生的快乐。
5.而城居者未知之.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降临这件事。
6.名之.者谁代词,它指醉翁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助词,的8.前人之.述备矣助词,的9.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1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主谓之间,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主谓之间,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主谓之间,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14.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7、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其实”8、或遇其.叱咄他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0、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1、以其.境过清它的12、增其.旧制它的13、其.喜洋洋者矣那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5、其.西南诸峰它的16、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用,拿2、以.此自终凭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来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8、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9、以.衾拥覆用10、以.中有足乐者因为11、以.其境过清因为1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因为的意思14、醒能述以.文者用15、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四、而1、或置酒而.招之表承接关系2、既醉而.退表承接关系3、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关系5、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6、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关系7、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8、乃记之而.去表承接关系9、感极而.悲者矣表承接关系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关系12、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关系13、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关系14、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15、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16、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五、于1、不戚戚二.贫贱由于2、不汲汲二.富贵对于3、骈死二.槽枥之间在4、每假借二.藏书之家向5、刻唐贤今人诗赋二.其上在6、多会二.此在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二.两峰之间者从8、有亭翼然临二.泉上者在9、二.时冰皮始解在10、潇然二.山石草木之间者在。
【可编辑全文】八年级语文实词虚词总结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八年级语文实词虚词总结一、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常见的虚词有:
1. 而: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等关系。
2. 之:的;代词;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凑足音节等。
3. 以:因为;把、拿、用;凭借、按照;来、用来;以至于等。
4. 于:在;对于;给;比;被等。
5. 为:做;作为;认为;是等。
6. 其:代词,他、她、它、他们等;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中的;表揣测、反问、期望、加强祈使语气等。
7. 则:就;那么;却等。
8. 者:---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具体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八下语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7个)
中考虚词总结一、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他,代指曹刿)《曹刿论战》(二)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3.音节助词。
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二、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必以情(按照)何以战(凭借)(《曹刿论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以衾拥覆(用)(《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拿,用)(《出师表》);全石以为底(把)(《小石潭记》);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以光先帝遗德/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②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以塞忠谏之路/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示修饰,可译作“地”、“着”,有时也不译。
(三)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①以为妙绝。
(《口技》);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三、而(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一、虚词“之”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代词
A、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她)们”
a或置酒而招之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曰
d走送之
e乃记之而去。
f名之者谁
B、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
a弗怠之
b心乐之
c乃记之而去。
2、助词
A、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虽有千里之能
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f益慕圣贤之道
g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h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i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j此则前人之述备矣
k岳阳楼之大观也
l览物之情
m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n山之僧智仙也
o山间之朝暮也。
p醉翁之意不在酒,
q山间之四时也
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s宴酣之乐
t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u曝(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
v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w余之游将自此始
B、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a当余之从师也
b无鲜肥滋味之享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满井之游也。
e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f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
a久之,目似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用于倒装句中
a马之千里者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有其君。
c何陋之有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二、虚词“以”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介词
A是介绍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其境过清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e以其境过清
B是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按照”“依靠”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b忘怀得失,以此至终。
C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
a以衾拥覆
b因以为号焉
c不以千里称也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e全石以为底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连词
A是表目的可译作“来”
a嘱予作文以记之
b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不敢出一言以复
B是表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C是相当于“而”
a卷石底以出
b计日以还
c俯身倾耳以请
D还可以做动词可译为“认为”
三、虚词“而”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而:表转接
1.而伯乐不常有;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足肤皲裂而不知
4.而不知人之乐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顺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执策而临之
3.久而乃和
4.潭西南而望
5.乃记之而去
6.然则何时而乐耶
7.先天下之忧而忧
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9.而年又最高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而乐亦无穷也
四、虚词“于”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 为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 在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6.行者休于树
7.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C从
1.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五、虚词“则”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就: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则有去国怀乡/则心旷神怡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作则飞沙走砾
7.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B那么:
1.然则北通巫峡/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就是: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六、虚词“乎”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语气助词,可不译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B介词
1.在乎山水之间也
七、虚词“其”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一)“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8、呜呼!其真无马邪?
9、其真不知马也。
(二)代词。
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0、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C、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
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八、虚词“为”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B、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C、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